你最喜歡的畫是哪幅,為什麼?

Ta丶黃天瑤

一定是不可理喻的,一定是丟人至極的,但又並非精神錯亂:我曾為一幅畫而在大庭廣眾之中向隅淚下。

圖:我最喜歡的宋畫《讀碑窠石圖》)

我不是一個情緒中人,平日言語行事,即便面對至親,也少有喜怒哀樂的流露。但這幅《讀碑窠石圖》,讓我三年前,在圖書館,在書架的一角,打開翻開時,剎那間就禁不住一直掉淚眼,慌不迭地掩面走開,怕人撞見,怕人尋問。

事後想想,既搞笑又難為情。成人後流過兩次淚。其中一次,竟然不因情事,不為親人,無關身世,只緣於一副和我生命記憶完全沒有交涉的古畫。


我們來嘗試看著這幅古老的作品。

這幅《讀碑窠石圖》,宋畫,絹本,墨筆,縱126.3CM,橫104.9CM,作者為李唐宗室後代李成。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也就是馬未都經常稱道的那個博物館。

:收藏此畫的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在這幅古畫中,整個世界氣象蕭疏,煙林清曠,幽悽蕭瑟;空曠寒冷的平野中,突兀挺立著一柱參差蒼虯的古樹,瘦枝俯仰,藤葛攀援,葉子全然落光,有著不寒而慄的憂傷;旁邊一塊巨大的石碑平地拔起,巍峨聳立,龜座龍額,雄偉蒼涼,像昂然孤立了幾千年,負載著華麗的夢幻,蓄勢待發,無休無止。

碑前一人,藹然老者,戴笠騎騾,白衣黑邊,長髯飄飄,智慧無比的雙眼寂寞地仰觀碑文,旁一童子,持杖而立,默默無言。他們淒涼地沉默著,像在痛苦思考著人類的命運,像在溫情尋求著知心朋友,又像是在探求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生命之愛,凜冽中暗湧著情緒如滋滋作響的油,瀰漫在帛絹世界的情境之中。

在暮色朦朧中,所有的歲月和生命,似乎都被時間的風沙吹逝去了。此刻,天色陰沉,氣氛悽幽,荒山野陌,浩渺無際,無限悲涼之感撲面而來,彷彿生命的原點和極致,都在小小空間中契入直觀,又毫無聲息,比無聲更安靜。

那個石碑上到底刻著什麼?老者又在思索什麼?他們從何而來,又將往何處去?只見枯樹古碑之外,天地之間空空無一物,不見雲朵不見飛鳥,也不見地平線,亙古的荒涼感和生而為人的孤獨,在單純無染、遼闊無邊的世界中不發一語。

想我當初,猛一打開,所以那麼動感情,想是馬上體察到了千年前那個古人,不管是畫者李成還是畫中讀碑的老者,那份孤獨難抑的心情,那份淒涼難述的陰鬱,那份充滿溫暖溫馨的人之情感,那份即便整個世界都是變異扭曲遭踐踏、但依然在黑暗和漂泊中時刻感受莊嚴和美好的堅持,不為人知的淚水才會不爭氣地溢出。


為何如此,其實我也不說清楚,只是事後“如理思維”的自我解釋。

但我想,當一種涵天蓋地的情緒融入藝術時,每個人都會心心相連。這一定是一副發自內心的畫。在至誠至真至美至情的探尋中,留下蒼茫、留戀、溫情、惋惜和悲憫的停頓。我們之中有誰,不是在人生的某個時刻,曾經也站立在這樣的界限上呢?

圖:後世摹寫的畫作者李成 像)


我喜歡的英國作家勞倫斯·布洛克說,所有偉大的藝術,不管是小說,還是舞蹈,還是美術,都會有一個本質的東西,不是故事,不是形式,不是筆墨,不是細節,而是刻畫時間。

圖:大阪市立博物館周邊風光)

世間所有偉大的畫作,因為它刻畫出了時間的存續、歡樂、感傷、溫情,定格住了人所會有的特別有意義的時光,也確定了人類性情本真的某一世。所以它感人,所以它有生命,也所以不為幽黯的時間本身湮沒。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關風與月。

2018,4,19,午後,隨意說說


會勉力堅持每天都寫一些文史八卦、生活隨感、人物看法、影視評論等。感謝閱讀、關注、點贊

劉愚愚

我喜歡的畫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列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1452—1519)的《蒙娜麗莎》及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1780—1867)的《泉》。因為前者向我展現出無限誘惑,後者為我凡塵的慾望敲響了喪鐘!

達·芬奇:《蒙娜麗莎》 1504年

《泉》以絕世的清冽,使我從集各種美於一體的理想化的永恆之美中,看到靈魂的珍貴,喚起我對生命的思考;《蒙娜麗莎》則以似笑非笑的譏誚,表達了女性之美的誘惑。前者是原生的,青澀的,靈魂的,是讓人具有懺悔心態的少女懵懂的純真至境;後者是肉體的,原始的,慾望的,是帶有挑逗性的,莫衷一是的,經過風塵浸洗的女性對生命的認知和對人生閱歷後的詮釋。安格爾以26年的悟道,成就了《泉》的經典;達·芬奇以對生命的註釋,將一個美麗的誘惑留駐人間。

安格爾:《泉》 1856年

一個是靈魂的發軔;一個是慾望的寄寓!一個是至純至真生命的寫意與象徵;一個是對慾望和佔有的表述及對肉慾世界的期待!一個帶有對靈魂記憶如泉水般珍貴的讚美;一個賦予對男性世界挑逗性的譏誚與蔑視!一個是美之源;一個是欲之源!一個是絕欲的;一個是誘惑的!一個美來自自然天成;一個美來自肉體的召喚!一個一波三折,亭亭玉立;一個似笑非笑,神秘莫測!


因之相較於這兩幅畫,我還是傾向於安格爾的《泉》。(摘自我的《靈魂之歌》)


昊愚堂夜畫

漫長的藝術史上,誕生了許多傳世傑作,讓人們感受到了藝術無窮無盡的魅力,無論對於學習者和欣賞者來說,這些大師的傑作都是最好的導師,能把人們引領到崇高的藝術魅力殿堂,得到精神上的極高享受。

國外油畫作品中,我最喜歡達芬奇畫於16世紀初期畫的《麗達與天鵝》,它是以一段神話故事為題材而創作的。

魯本斯《麗達與天鵝》

《麗達與天鵝》講述了一個曲折而動人的故事。在權力鬥爭爭奪中,斯巴達國王廷達瑞被哥哥趕下臺,並逐出了家園,他無家可歸到處流浪。流浪到希臘一個叫埃託利亞的小國,埃託利亞國王提奧斯看到廷達瑞氣宇軒昂,有愛才之意,於是,收留了他。並把自己的寶貝女兒,美麗的仙女——麗達嫁給了她。廷達瑞帶著麗達來到一個美麗的小島上生活。

達芬奇《麗達與天鵝》

有吃有喝,又有美人相伴,廷達瑞不但忘記復仇大任,並且忘記了向天上的大神進貢,由此惹怒了大神。大神命令部下宙斯來到人間懲罰廷達瑞,奪走她的嬌妻。

某天,廷達瑞正好外出辦事。麗達在湖邊洗澡,宙斯看到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就變作一隻美麗而高貴的天鵝,從高空飛下來降落在湖邊。麗達看到這隻漂亮而可愛的天鵝後非常喜歡,情不自禁地上前抱住了天鵝。很快,麗達就懷孕了,生下了四個小孩,就是在她身邊爬的那四個熊孩子。

天神由此達到目的。

布歇《麗達與天鵝》

在表現手法上,《麗達與天鵝》非常寫實,把人物置身在大自然美景中,造型生動而準確,畫面整體色調和諧,情景交融,透露出詩情畫意般的田園風光之美。麗達是畫中主角,身體不但豐滿健康而且活力四射,她站立著擺出的那個姿勢,猶如一個“S”形,非常優美迷人。

更重要的是,達芬奇把麗達面部的媚態,少女那種特有的嬌羞感,以及女性身上散發出來的母性溫柔,刻畫得十分生動傳神,讓觀者忍不住看了還想多看一眼。

塞尚《麗達與天鵝》

麗達面部神態的動人之處直接給達芬奇很大啟發,在後來,達芬奇把這種神態用在了他的最重要代表作《蒙娜麗莎》中,完成了昇華。蒙娜麗莎式的微笑也成為達芬奇作品中最迷人的神態。

在達芬奇之後,米開朗基羅,魯本斯,布歇,塞尚,達利等著名畫家都畫過《麗達與天鵝》這個題材。他們隔著幾個世紀與達芬奇叫板,比試藝術手法,他們的作品同樣深受歡迎。


鴻鵠迎罡

把真人留給畫家、把圖片留給網友大眾、這就是裸體藝術。


小芳雜談



如果只能選擇一幅,那我最喜歡的就是上面的這幅《沉睡的維納斯》。

《沉睡的維納斯》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畫家、意大利威尼斯畫派代表人物喬爾喬內在1510年也就是他生命的最後一年創作的。為了這幅畫,喬爾喬內花費了很大氣力,特別是在畫作的細節和光色陰影等處理上獨具匠心。而事實上,直到喬爾喬內去世,這幅畫也沒有完全完成。畫面上的綠地和天空是喬爾喬內的師兄弟同為繪畫大師的提香後來添加上去的。進而成就了一幅不朽的油畫作品。

維納斯是希臘神話中的愛情女神。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及以後的西方大量繪畫藝術作品中多有表現。而喬爾喬內的這幅油畫中的維納斯與此前許多畫作中的維納斯大為不同,從中看不出任何宗教女神的特徵,展示出一個年輕女性近乎極致的造化之美:在自然風景前入睡的維納斯,軀體勻稱而舒展,神態優美而溫柔,恬淡寧靜,美麗端方,線條清晰,起伏有致,與周圍自然景觀和諧交融,互為呼應,表現出人具有生命力的肉體和純潔心靈之間美的統一,色彩、光線、景色、層次等都達到了完美的和諧。這種充滿人文精神的美的創造,把人體繪畫藝術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符合大多數人的審美取向。不僅深受繪畫愛好者的欣賞和喜愛,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人體繪畫藝術的一個範例。

這幅畫在當時給了提香很大啟示。後來提香借鑑這幅畫創作了《烏爾比諾的維納斯》。當然,這幅畫中的維納斯沒有沉睡,是醒著的。


誰憐一燈影

雅克·路易·大衛的《加冕典禮》,這幅鉅製人物眾多,服裝華美,生動地還原了1804年12月2日巴黎聖母院的加冕儀式。畫中主要人物有:被人民選出的皇帝拿破崙及皇后約瑟芬,波拿巴家族成員約瑟夫、路易、卡羅琳、艾麗莎、波麗娜、繆拉,外交大臣塔列朗,羅馬教皇庇護七世,及帝國元帥。但其母萊蒂奇亞並未到場,拿破崙還是命人將她加入畫中。整幅畫體現了新古典主義美術象徵,現收藏於盧浮宮。



拿布略內

實在看不懂,所以看那個沒穿衣服的


慕容曉春

釣的不僅是寒江雪,還有千古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