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殺馬謖?

王君藍

三國中死的最冤的就是馬謖!馬謖本是個文官,優秀縣令,頂級參謀!但是,他偏偏遇上不善育人的劉備,用人不當的諸葛亮,陰差陽錯,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從此馬郎成罪人!再也看不到那位翩翩公子,謙謙智者了!

1、劉備不會育人!

劉備是個草莽出身的武將。江湖縱橫,靠的是即興的手腕與伎倆,而非踏踏實實的基礎教育做起!在其軍旅生涯中,從未培養過一個人才,也未改造過一個人才!關羽的孤傲,張飛的撒野,劉備明知會毀了兄弟大業,甚至傷及他們生命,也只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束手無策!政治思想工作與人才培養,是劉備的致命短板!西蜀後來無大將,也就成為必然!

儘管馬謖被劉備重用與賞識,但是使用過程中,並未得到應有指導與滋養!劉備臨終交代:“馬謖言過其實,不堪大用。”證明他對馬謖有過長期的觀擦與瞭解,一直想重用,但是馬謖毛病,在不善教人的武將劉備眼裡,是天生的難改的,不能大用!劉備看出來,諸葛亮與他一樣,喜愛馬謖,加之西蜀人才匱乏,估計日後諸葛亮會重用馬謖,故提醒在先!



可見,蜀軍的團隊文化,本身已包含馬謖悲劇的成因!馬謖是在一個不懂育才的團隊氛圍裡成長的,畸形教育環境,不合理的審核與用人標準,使馬謖的悲劇,不可避免!劉備用人,不用人所長,也不挖潛,而是按照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使用人才!馬謖如生在江南,在善於培養人才的孫權手下,說不定呂蒙、陸遜,均不在話下!

2、諸葛用人不當!

馬謖熟知兵法,才氣過人。諸葛亮非常敬重,行軍打仗,多帶身邊,徹夜謀劃。南征孟獲,馬謖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攻心策略。夷陵大戰後,西蜀“兵馬疲蔽”,馬謖提出“只宜存恤,不宜遠征”休養策略。

最讓我佩服的是,北伐前夕,馬謖用計離間曹睿與司馬懿,為北伐初戰勝利奠定基礎。馬謖的諜戰意識與才能,極大彌補諸葛用計過正的缺陷!是西蜀整個計謀體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西蜀失敗,一是不善育人,二是不善諜戰!

就這樣一個頂級高參,卻毀在統帥非專業的用人上!讓一個優秀的書生,或者成功的縣令,頂級謀士,去充當優秀的帶兵統帥,去實施重要的關鍵的戰役,而且角色轉變從未鋪墊。從熟讀兵書到帶兵打仗,差的不是十里八里的距離。如此用人,也只有剛剛帶兵打仗的諸葛統帥做得出來,劉備是不會這麼幹的!

經驗不足,過於溺愛、拔苗助長,這三條合在一起,促使統帥諸葛亮犯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的大錯!雖說馬謖有點剛愎自用,但是真正死因當是上司的“用其所短”!從心理角度講,真正“失街亭”的不是馬謖,而是諸葛亮!



3、馬謖罪不該死!

張飛丟掉徐州,關羽華容道放曹,趙雲失守箕谷等,哪個將軍不是在勝敗的灸烤中淬鍊出來!為什麼初戰失利的馬謖,連個總結改造的機會都沒有,就被揮淚斬首!這是將軍成長的正常道路嗎?為什麼諸葛亮初心是提攜馬謖,期待街亭使其一戰成名?後卻又在眾將不解中草草處決馬謖,甚至不顧劉禪的“勝敗兵家常事”的背書?這裡定有不為人知的難言之隱!

儘管有南征戰功,但孟獲不是強敵,諸葛亮的三軍統帥之位,仍然有些飄搖!劉備軍隊,歷來是憑戰功與力氣說話,對於所謂計謀,雖因諸葛亮到來有所改觀,但是根深蒂固的傳統並未改變!諸葛亮非常想改變這一軍事文化,讓所謂的熟讀兵的有文化戰將,建功立業,充斥一線,堵堵那些蠻力將軍的嘴!完成這一使命的最佳人選,就是馬謖!馬謖如果此番達成,日後蜀軍就可有兩個諸葛亮分兵行動,極大提高效率!

然而,馬謖文人氣息頗滿,自傲輕敵,又棄陣潛回!這下激起武將們的不滿,軍心大亂!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實為穩定軍心!但是內心裡,卻傷得更重!斬馬謖,不啻挖掉自己心頭肉!其痛,大概只有唐玄宗賜死楊貴妃可比!熟讀兵書的馬謖,期初意外諸葛亮超常用典,旋即明白局勢使然,泰然赴死,雖冤不訴!從這一點看,仍有武將可造之才!

都說初次北伐,勝算最大,因此怪罪馬謖街亭失守!其實,正是馬謖死了,造成諸葛亮用兵打仗遠不如以前。沒了心腹馬謖,諸葛亮從此事繁務多,分身無術,事必親躬,過勞而死。有人勸其勞逸結合,諸葛亮仰天長嘆“遍察諸將,無人可授”,內心裡說不定在有多懷念“匡世奇才”馬謖!

馬謖冤屈而死,簡單怪罪劉備的不教,或者諸葛用人或用刑不當,抑或蜀將間相輕,都不全面!實際上,造成這一悲劇,是蜀軍的團隊文化,也就是所謂的軍魂!一個善戰的軍隊,必須要有先進的育人用人的文化,方可立於不敗之地!

當然馬謖的死,也在告誡後世,天生我才,未必有用,還要看你的上司如何使用,以及是否有個利於發展成長的環境!!


雲子落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三國演義》裡膾炙人口的故事之一,說的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立下軍令狀統率軍隊的馬謖,在關鍵時候沒有按照諸葛亮的軍事安排,而是把軍隊駐紮在了山上,司馬懿10萬大軍圍山,斷了其軍隊水源,使得軍隊不戰自亂,遭受慘敗,街亭失守,諸葛亮無奈只能揮刀斬殺馬謖一事。然而,細讀歷史,重品三國,諸葛亮斬馬謖背後卻有蹊蹺——諸葛亮為何落淚呢?街亭失守背後是否有不為人知的隱情?

要解開這些疑問,首先得聊聊馬謖這個人,不是聊《三國演義》經過加工的文學形象,而是聊卸掉粉飾後真實的他。馬謖出生在一個才華橫溢的家庭裡,家中他的四個哥哥都很有才華和名望,排行最小的他,擅長軍事謀略,人們將兄弟五人並稱為“馬氏五常”。正史記載,諸葛亮十分欣賞他的軍事才華。在南下攻打孟獲等人時,就採取了馬謖的建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以心理戰為上,以短兵相接為下”,一來使南方地區心悅誠服歸順蜀國,二來孟獲等人在此後對蜀國進行了軍事和物資的支援,對吳國的進犯起到了防範作用,三來為以後集中精力北伐魏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一舉三得,不得不讓人佩服馬謖的謀略。而且,馬謖其人,不僅僅是諸葛亮賞識,劉備也對他青睞有加,並不存在臨終之時還不放心的囑託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綜上簡析,我們不難得出,馬謖有才有謀。甚至真實歷史上,其才華還在諸葛亮之上,既然如此,他怎麼會在第一次北伐犯下致命的錯誤,讓至關重要的第一戰慘敗收場呢?

我們首先來簡單分析一下第一次北伐諸葛亮的路線圖,由圖可以看出,攻打長安有三條路可以走:第一條近路,箕谷——郿城——長安。第二條長路,祁山——天水——街亭——長安。第三條險路,子午谷——長安。在這三條路里,諸葛亮選擇了第一條路,用趙雲和鄧芝在箕谷佯裝攻打郿城,自己帶主力大軍出祁山,收復天山、南安、安定三郡。諸葛亮的軍事戰略部署是很高明,一般的對手很容易被他這招聲東擊西迷惑,拿下長安也指日可待。但是,諸葛亮這次面對的敵人和他的狡猾程度不分上下,所以這個計劃就有很大的危險性,何以見得呢?因為一旦敵人不中計,那麼魏國極有可能率領兩路大軍,一路攻打趙雲的佯攻部隊,徹底擊潰趙雲部隊,拿下漢中;一路急速攻打街亭,堵住諸葛亮主力進軍,此時此刻的蜀軍面臨的,就是前無進軍之路,後無退軍之地的兩難局面,加之蜀道艱難,沒有糧食補給,將會不戰而亡,蜀國的大門就會徹底被魏國攻破,面臨著亡國的危險。這份危險,馬謖一定是意識到了的,也就是在此時,他主動要求去守街亭。

而接下來的現實,和上面我們的假設八九不離十,首先,司馬懿意識到孟達反叛之意,派兵突襲新城,殺了孟達,讓諸葛亮失去了強有力外援。再者,曹真率領十萬大軍把趙雲的佯攻部隊打的節節敗退,逼回漢中。不僅如此,當魏國得知諸葛亮的主力部隊是要經過街亭攻打長安,立刻派名將張郃率領5萬大軍,奔襲街亭,一來佔領街亭要地,二要收復安定、天水、南安等失地。

按照諸葛亮的安排,馬謖應該要依山當道紮營,但是馬謖沒有這麼做,反而是把部隊轉移到了山上,為什麼呢?

真正的原因大概有三。第一,馬謖和張郃差不多是同時到達街亭的,此時此刻,依山當道紮營就沒有意義了,因為依山當道紮營的目的是阻止魏軍通過街亭;第二,馬謖聰明的發現,敵軍已經識破了諸葛亮的佯攻之計,此時如果不能拖住魏軍行軍步伐,蜀軍就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完全沒有撤退時間;第三,街亭並不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如果當道紮營,根本沒有充裕的時間,很有可能,防禦工作還沒有做好,敵軍就把他們一舉拿下了。分析至此,可以看出,馬謖他準備做的,是與魏軍背水一戰,為蜀軍撤退爭取時間。這一戰,他其實心裡很明白,街亭能守成功的幾率很小。但是,他無所畏懼,他必須和魏軍周旋,哪怕代價是全軍覆沒,也不得不為之。

如果他貪生怕死,直接撤退,丟掉街亭,部隊雖然可以安然無恙,可是會導致漢中之地盡失,蜀國滅亡。所以,哪怕在山頂上,水源問題都得不到解決,馬謖還是隻能堅持這樣。從這一點來說,他是一個悲壯英雄!

另一面,或許有人會說其實諸葛亮可以派兵去解馬謖之圍,可是這種推測根本不現實,為什麼呢?且不說攻打街亭的部隊實在太多了,如果主力軍去解圍,魏軍將會更加猛烈的攻擊趙雲部隊,漢中極有可能可能失守。

就以諸葛亮的智慧,動動腳趾頭就能想通馬謖在街亭的所作所為是為了什麼,他自然不會辜負他的苦心,只能趕緊率全軍退回漢中,保住大本營。

街亭苦戰,馬謖的部隊,基本全軍覆沒,馬謖幾人突圍回到蜀國,馬謖輸了,成了蜀漢罪人,但諸葛亮心裡明明白白,馬謖他拯救了整個蜀漢,可是,他不能說,出於私心或者為了大局,關於諸葛亮當時的心理。這一點不用詳說,後人都會了然於胸。

《三國演義》裡,馬謖最後被諸葛亮斬殺了,小說裡的結局並不是真實歷史上馬謖的結局,真實歷史上,馬謖戰敗後被關在牢房裡,諸葛亮下令斬首他,沒有等到斬首那天,馬謖病死在牢裡了。而我想,羅貫中之所以修改了史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也知道,馬謖在街亭的所作所為,上對得起天地,下對得起蜀國,最重要的是對得起諸葛亮,他用生命保護了自己的國家,也用熱血回報了諸葛亮的知遇之恩,士為知己者死,知己卻負了士衷腸,所以,羅貫中讓諸葛亮斬馬謖,而且,還流淚了,那是愧疚之淚,悔恨之淚!北伐第一戰,終究是他自己太過激進了啊!


亭殿閣

以下是我文章的節選:

街亭失守,罪過極大。

第一次北伐是最有希望成功的,因為當時曹魏方面準備不足,諸葛亮一出軍,天水,安定,南安三郡都投降了,對蜀軍是非常有利的。如果街亭守住了,那麼蜀軍將有可能佔據全部隴右地區,進而圖謀長安。可街亭一失守,基本上前功盡棄,只能退軍,還會面臨被追殺的風險。所以,這一次的戰敗不可以說不嚴重!

依法治國,不得偏袒。

諸葛亮管理蜀國能僅僅有條,和依法治國是分不開的。軍紀法律嚴明,當然不能偏袒任何一人,戰敗後,諸葛亮處理的很恰當,有過則罰,有功則獎,自己承擔起了主要責任,也“請自貶三等”。如果不處斬馬謖,怎麼向三軍將士交代呢?

《三國志•馬良傳》裴注引《襄陽記》中記載著這樣一個對話,蔣琬對諸葛亮說:天下未定,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殺掉馬謖太可惜了吧。諸葛亮回答道: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可見在諸葛亮心中軍法是何等的重要。

(圖)《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作者是 [晉] 陳壽 撰 / [宋] 裴松之 注 。

多層派系,相互排擠。

當時的蜀漢,存在著多層權力派系,一派以趙雲,張飛等為代表,跟隨劉備最久,可稱為原從派系。二派以黃忠,馬良,馬謖,諸葛亮等人為代表,他們是劉備在荊州時,投入蜀軍陣營的,可稱荊州派系。三派以法正,黃權等為代表,是原來劉璋手下的,劉備入蜀後投降的,可稱為東州派系。四派以譙周等人組成,是益州本土地方的人,可稱益州派系。

很明顯,諸葛亮和馬謖都屬於荊州派系,如果諸葛亮沒有嚴肅處理馬謖,其他多方權力派系就會抓住這個“小辮子”,對荊州派系進行攻擊。蜀國的權力集團本來就很複雜,這件事處理不得當,非常不利於蜀漢內部的穩定。

更何況,對陛下劉禪,對蜀國百姓都需要有一個合理的交代。

所以,在這些壓力下,諸葛亮不得不判處馬謖死刑。


小刀文史

馬參軍與丞相形同父子 每次出征都必帶之 而馬謖南蠻伐心 離間司馬也顯示出卓越高超的戰術天賦 馬“馬氏五常”也是荊州幫中流砥柱 作為與荊州幫有千絲萬縷關係的丞相非常欣賞喜愛馬謖 以丞相能看重之人必定實力非凡 馬謖實際是丞相的大弟子

為什麼必殺馬謖呢?

1. 因為二人關係甚好,丞相一直嚴法治軍對於越是親近的人處罰越是嚴格。丞相親命馬謖當道紮營,他卻自作聰明妄想出奇兵致勝。(當道紮營也不一定能擋住數倍的敵人,但是不至於這麼快幾乎全滅)軍令如山不殺不行。

2. 諸葛亮深知此處北伐成功可能性極大,因為對方几乎沒有防備。又有孟達策應,此次失敗以後更是難上加難,北伐只能是口號喊喊了,所以內心又悔又氣。

3. 天水收了文武雙全的姜維,又多了一個徒弟,馬謖也感到壓力,所以主動請纓,以圖立功上位。諸葛亮有了更好的傳人,所以可以殺馬謖。

4. 怎麼大的失敗不殺個把高級官員不足以交代。簡單來說也算替罪羊吧。以丞相的為人這點應該是最少的。

“馬氏五常”中可能最有成就的馬參軍就這樣隕落了,蜀漢本來就人才枯竭 。縱觀三國時代那個名將不是經歷無數次失敗,摸爬滾打累積下寶貴的戰鬥經驗。名將不是天生的,需要不斷的在戰火中淬鍊,如張屠夫 關腳伕 劉草鞋 。可是老天沒有給聰明自負的馬謖重新來一次的機會,要不然……可是歷史沒有如果,就如我們在生活中很多事可以排練一樣,都是一次就過不能NJ。嗚呼哀哉!天亡蜀漢!臥龍得明主 不得其時!


梧桐雨200513113

很簡單啊!替死鬼。諸葛亮的妙計失敗了,就拿馬謖當替死鬼。不然諸葛亮幹嘛親自動手殺馬謖,明擺著殺人滅口。至於為什麼是馬謖,第一是輸在策略上,第二要在劉備手下時就比較突出的人,所謂槍打出頭鳥。然後把所以錯誤推到馬謖身上,大家都說馬謖的錯。掌管兵權的託孤大臣李嚴也不能對諸葛亮發難。諸葛亮可以繼續拿兵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