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大善人王鳳儀先生格言警句錄之一,為人處世有智慧

1、人能守住身,不令老人分心,正是盡孝。在外邊作事的人,常掛念老人,以為是盡孝,錯了,那為思親,不是孝親,必將職分內的事作得完善,那才算盡孝。因思親而不能盡道盡職,怎能算孝呢!

2、人常問我孝道怎樣盡呢?我說盡孝的地方,是要由漏處入手,如哪方面困難,那便是父母的憂心處,你要不管,就不能盡孝。

按:孝身、孝心、孝性,是先生講孝道的重點。能使老人放心,正是孝心。

民國時期大善人王鳳儀先生格言警句錄之一,為人處世有智慧

3、想盡孝,要從性、心、身三界入手。性不化,不能孝性,心不誠不能孝心,身不修不能孝身。想要盡孝,必須清三界。

按:人能遵道而行,就是盡孝。所以先生說“人能守住己身,就算孝子。”

4、兒女盡孝,老人有錯必須補上,這才叫真盡孝呢。我母親在世的時候,因為怕家庭欺負,不敢奉養老人,恐怕兒子們受累。我後來知道這是一步錯處,後來便將我祖父請過來,不但不要他的養老地,並且還負擔他的債累,我也一定請,這才能被老人的過失呢。

按:先生這樣作,不僅養老人的身,並使老人安心,無憂無慮,度過晚年,性得其養。這樣,是孝身、孝心、孝性都做到了。更為重要的是把母親所虧的孝道給補上了。

5、倫常中的人,互相愛,互相敬,各盡其道,全是屬於自動的。簡單說,道是盡的,不是要的。父母盡慈,子女盡孝,兄弟姊妹盡悌,這叫作盡道。要反過來,互相要,就大錯了。自動而知盡道的方是善,若是互相要,便成惡了。今日家庭,所以不和,因為要道的人多,盡道的人少,如同討債的人多,還債的人少,哪能不爭吵呢。

按:要求對方盡道,即強求而得之,絕非真心實意;況且求而不得,必然出現許多苦惱。

6、我少時在離家百餘里外,為人傭工,無論何時,不敢妄言,不敢打仗。有人問我你怎那樣老實呢?我說,我離家太遠,安心做活,不生是非,父母還掛念我呢。如再和人打罵,豈不更擔心了嗎。某人聞此言垂頭而去,因那時某人正和他兄弟為分家產不均,而打著官司呢。

7、人子事奉老人,必得能得著老人的道,斷老人的傢俬之累,化老人的稟性,才算作真盡孝。

按:得著老人的道,是孝老人的心(命);斷老人的傢俬之累,是孝老人的身;化老人的性,正是孝性。

8、動性是不孝父親,也就是不敬天;生嗔恨心就是不孝母親,也就是不敬地。

9、人的大本就是一個孝字,盡孝的不必常侍庭闈才算是孝。若能立身行道,雖然離家萬里也是盡孝。孝子行事是純粹是本乎天良,違天良就不是孝子。

民國時期大善人王鳳儀先生格言警句錄之一,為人處世有智慧

10、兒女是世上的,有了能力應給世上服務。要是因為父母,把子女累在家裡,在子女方面是小孝,在父母方面就是不慈啦!

按:小孝孝於庭闈,大孝孝於天下。總之,不論在家在外,立身行道才是真孝子。

11、為子的事父,必知父親是有功,是有過,是有德,然後才能真盡孝。作一事須知力量大小,作一事有百人服,就有百人的德,有萬人服就有萬人的德,有萬人怨就有萬人的罪。

12、老人怕子女受罪,廣積財產,多置物業,預備下輩人生活的財產,這樣人不是慈愛子孫,正是欺侮子孫。怎麼說呢?他以為子孫將來無力吃飯,不能謀生,所以大事預備。對外人刻薄慳吝,專為子孫積蓄,子孫任何經驗也沒有,就知道吃喝玩樂,後來真落到沒有飯吃,不能謀生了,可笑的老人,可憐的子孫。

13、從前我國的家庭,是互相依賴的,男依賴女,女依賴男,父依賴子,子依賴父,到依賴得不耐煩了,便互相嫌怨,互相爭吵,甚至互相殘殺。若不改造家庭,人哪能有幸福呢!

按:家庭是社會組成的細胞,家庭不和睦,不安定,不能人人自立,社會又怎能好呢?所以鳳儀先生一開始,就從改造家庭入手,專門講求家道倫理,從而改變兒孫後代的素質,以使社會安康,人人幸福,這是鳳儀先生花費畢生的精力,孜孜以求的。

14、現在家庭的夫婦,不是男管女,就是女管男,或是互相責求,互相攪擾,真成個地獄家了,我提倡男女自立互助,不相管束,就是要化地獄為天堂呢!

按:家庭問題,看似簡單,實則相當複雜。一個大人物,可以率領千軍萬馬,但一個小小的家庭不一定治理得好。一位山鄉出身的農夫,竟立志要把所有的家庭“化地獄為天堂“,這是何等宏偉遠大的胸懷啊!

15、子女之能盡孝悌者,是由德上來的;能敗財者,是由孽上來的。要知子女之成敗,且看自身的行為,是德是孽,便可以了。

按:古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吉凶禍福,利害得失,無不是自招,所以兒女的好壞,也必須從自身的行為上找根源。

民國時期大善人王鳳儀先生格言警句錄之一,為人處世有智慧

16、為兒子的,老人有德得給扶起來,老人無德得給助起來。

17、自欺的,好像自己按著自己的頭不得起來,正是不孝。

按:自欺的人,即是自己瞧不起自己,沒有志向,不可能有所作為。白白浪費了父母給的身軀,所以是大不孝。

18、知道的是理,行過來的才是道。


王鳳儀於1864年(清同治三年)11月1日(陰曆十月初三日)子時,出生於熱河省(現遼寧省)朝陽縣雲蒙山前王家營子村樹林子屯。其祖籍在河北省密雲縣石匣鎮;九世祖遷朝陽定居。祖父王德澤、父親王清和世代務農。王鳳儀在兄弟中行二,原名樹桐,鳳儀為其字。王鳳儀因家貧不曾讀書,自幼便給人家放牛,稍長就為人家扛活做工。三十五歲那年,聽楊柏宣講善書,因悟“賢人爭罪,愚人爭理”,而沉痛後悔自己的過錯,然後立志勸化世人。王鳳儀於1937年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