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大善人王凤仪先生格言警句录之一,为人处世有智慧

1、人能守住身,不令老人分心,正是尽孝。在外边作事的人,常挂念老人,以为是尽孝,错了,那为思亲,不是孝亲,必将职分内的事作得完善,那才算尽孝。因思亲而不能尽道尽职,怎能算孝呢!

2、人常问我孝道怎样尽呢?我说尽孝的地方,是要由漏处入手,如哪方面困难,那便是父母的忧心处,你要不管,就不能尽孝。

按:孝身、孝心、孝性,是先生讲孝道的重点。能使老人放心,正是孝心。

民国时期大善人王凤仪先生格言警句录之一,为人处世有智慧

3、想尽孝,要从性、心、身三界入手。性不化,不能孝性,心不诚不能孝心,身不修不能孝身。想要尽孝,必须清三界。

按:人能遵道而行,就是尽孝。所以先生说“人能守住己身,就算孝子。”

4、儿女尽孝,老人有错必须补上,这才叫真尽孝呢。我母亲在世的时候,因为怕家庭欺负,不敢奉养老人,恐怕儿子们受累。我后来知道这是一步错处,后来便将我祖父请过来,不但不要他的养老地,并且还负担他的债累,我也一定请,这才能被老人的过失呢。

按:先生这样作,不仅养老人的身,并使老人安心,无忧无虑,度过晚年,性得其养。这样,是孝身、孝心、孝性都做到了。更为重要的是把母亲所亏的孝道给补上了。

5、伦常中的人,互相爱,互相敬,各尽其道,全是属于自动的。简单说,道是尽的,不是要的。父母尽慈,子女尽孝,兄弟姊妹尽悌,这叫作尽道。要反过来,互相要,就大错了。自动而知尽道的方是善,若是互相要,便成恶了。今日家庭,所以不和,因为要道的人多,尽道的人少,如同讨债的人多,还债的人少,哪能不争吵呢。

按:要求对方尽道,即强求而得之,绝非真心实意;况且求而不得,必然出现许多苦恼。

6、我少时在离家百余里外,为人佣工,无论何时,不敢妄言,不敢打仗。有人问我你怎那样老实呢?我说,我离家太远,安心做活,不生是非,父母还挂念我呢。如再和人打骂,岂不更担心了吗。某人闻此言垂头而去,因那时某人正和他兄弟为分家产不均,而打着官司呢。

7、人子事奉老人,必得能得着老人的道,断老人的家私之累,化老人的禀性,才算作真尽孝。

按:得着老人的道,是孝老人的心(命);断老人的家私之累,是孝老人的身;化老人的性,正是孝性。

8、动性是不孝父亲,也就是不敬天;生嗔恨心就是不孝母亲,也就是不敬地。

9、人的大本就是一个孝字,尽孝的不必常侍庭闱才算是孝。若能立身行道,虽然离家万里也是尽孝。孝子行事是纯粹是本乎天良,违天良就不是孝子。

民国时期大善人王凤仪先生格言警句录之一,为人处世有智慧

10、儿女是世上的,有了能力应给世上服务。要是因为父母,把子女累在家里,在子女方面是小孝,在父母方面就是不慈啦!

按:小孝孝于庭闱,大孝孝于天下。总之,不论在家在外,立身行道才是真孝子。

11、为子的事父,必知父亲是有功,是有过,是有德,然后才能真尽孝。作一事须知力量大小,作一事有百人服,就有百人的德,有万人服就有万人的德,有万人怨就有万人的罪。

12、老人怕子女受罪,广积财产,多置物业,预备下辈人生活的财产,这样人不是慈爱子孙,正是欺侮子孙。怎么说呢?他以为子孙将来无力吃饭,不能谋生,所以大事预备。对外人刻薄悭吝,专为子孙积蓄,子孙任何经验也没有,就知道吃喝玩乐,后来真落到没有饭吃,不能谋生了,可笑的老人,可怜的子孙。

13、从前我国的家庭,是互相依赖的,男依赖女,女依赖男,父依赖子,子依赖父,到依赖得不耐烦了,便互相嫌怨,互相争吵,甚至互相残杀。若不改造家庭,人哪能有幸福呢!

按:家庭是社会组成的细胞,家庭不和睦,不安定,不能人人自立,社会又怎能好呢?所以凤仪先生一开始,就从改造家庭入手,专门讲求家道伦理,从而改变儿孙后代的素质,以使社会安康,人人幸福,这是凤仪先生花费毕生的精力,孜孜以求的。

14、现在家庭的夫妇,不是男管女,就是女管男,或是互相责求,互相搅扰,真成个地狱家了,我提倡男女自立互助,不相管束,就是要化地狱为天堂呢!

按:家庭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相当复杂。一个大人物,可以率领千军万马,但一个小小的家庭不一定治理得好。一位山乡出身的农夫,竟立志要把所有的家庭“化地狱为天堂“,这是何等宏伟远大的胸怀啊!

15、子女之能尽孝悌者,是由德上来的;能败财者,是由孽上来的。要知子女之成败,且看自身的行为,是德是孽,便可以了。

按:古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吉凶祸福,利害得失,无不是自招,所以儿女的好坏,也必须从自身的行为上找根源。

民国时期大善人王凤仪先生格言警句录之一,为人处世有智慧

16、为儿子的,老人有德得给扶起来,老人无德得给助起来。

17、自欺的,好像自己按着自己的头不得起来,正是不孝。

按:自欺的人,即是自己瞧不起自己,没有志向,不可能有所作为。白白浪费了父母给的身躯,所以是大不孝。

18、知道的是理,行过来的才是道。


王凤仪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11月1日(阴历十月初三日)子时,出生于热河省(现辽宁省)朝阳县云蒙山前王家营子村树林子屯。其祖籍在河北省密云县石匣镇;九世祖迁朝阳定居。祖父王德泽、父亲王清和世代务农。王凤仪在兄弟中行二,原名树桐,凤仪为其字。王凤仪因家贫不曾读书,自幼便给人家放牛,稍长就为人家扛活做工。三十五岁那年,听杨柏宣讲善书,因悟“贤人争罪,愚人争理”,而沉痛后悔自己的过错,然后立志劝化世人。王凤仪于1937年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