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對自然人的最好狀態,那怎樣才能實現?

潛龍

“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對自然人的最好狀態”,這句話表述得很精彩很深刻,也很溫暖。那麼怎樣實現天人合一呢?問的也非常好!

天是天,人是人,怎麼合一?這不是牽強附會、胡謅八扯嗎?老外不理解,很多很多的中國人也不大明白。感覺是違反科學原理的。

這個問題,古人早就知道悟空問答和今天的很多人要問這個問題,所以提前準備好了答案,我們一起來溫習溫習。

天人合一怎麼合或怎麼實現?《易傳》十翼文章中的《文言傳》,寫的清清楚楚:“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光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這是兩千多年前的學術文章,今天有漢語基本功的絕大多數人,都能心領神會看明白,不翻譯了。

一、“與天地合其德”時,人的德性是多麼的偉大崇高

天地的德是什麼?《周易》對乾坤二卦的卦德是這樣定性的:乾,元,亨,利,貞。意思是說,乾卦象徵的天,具有創始、亨通、適宜、正固的德性。坤,元,亨,利牡馬之貞。意思是說,坤卦象徵的地,具有創始、亨通、適宜柔順(牝pin馬代表柔順,是相對於天而言的,即順從於天)的正固。

《卦象傳》中還寫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一個人合天地之德了,就具備了至大、至正、至強、至恆、至美的德性,人生的價值就大大拓展了!

二、“與日月合其明”時,人的內心世界是多麼的光明、純潔、愉悅和美好

內心象太陽一樣充滿萬丈光芒,象月亮一樣皎潔明亮,沒有黑影,沒有黑點,沒有黑處,這樣的精神世界是多麼的美好、舒心和自由!

三、“與四時合其序”時,人的工作、生活是多麼的有序、自然和健康

完全按照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調節衣、食、住、行,最大限度地減少因違背自然規律而得病的概率,讓人活得健康健康。完全按照時間法則安排人的工作、勞動,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讓人幹得順順當當,富有成效……

四、“與鬼神合其吉凶”時,人的一生是多麼的安全、吉祥

原來我理解“與鬼神合其吉凶”這句話時,感覺是糟粕,是多餘的。經歷了不少事後,認識有了巨大轉變。是不是真有鬼神啊?千真萬確有鬼神!鬼神在哪裡?鬼神在每個人的內心裡。人是超高靈性的動物,凡是遭遇不吉祥的兇險事,很多人的心裡是有反應的,有的心煩意亂,心神不寧,有的在夢中有所預兆。科學家把它叫做第六感覺。很多低等動物也有類似現象,如地震前許多動物有反常現象。所以在決定重要問題或可能遭遇兇險時,凡是感覺“心裡有鬼”的事或有特殊的兇險預兆,應慎重對待,妥善處置,讓心中的鬼神發揮他的預告警示、趨吉避凶作用。

做到這“四合”,天人合一就合到位了,人就出神入化了,進入生命和人生的最好狀態!

開始好好合吧!


大道人家

中國傳統文化根本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長期以來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並體現著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模式。僅將在中國文化史上長期占主導地位的“天人合一”思想理解為儒家一家之言,顯然有失偏頗。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為主幹的,以“道”、“佛”為兩翼的三維結構。三維結構的形成與發展也使中國人特有的整體性、適度與執中、對立與統一、直覺與體悟、認識世界與認識自我相統一的思維方式逐漸穩固並傳承下來。同樣,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價值也不能侷限於僅僅將其視為解決生態危機的救世哲學,而還應該立足於時代,思考其對現代理性思辨、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關聯性。

  關鍵詞:

  “天人合一”;三維解讀;思維方式;現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B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68(2013)05004506

  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天人合一”思想包涵著極其豐富的內涵,體現著古人追求、實現理想的價值目標,以至於在世界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當人們面對日益嚴重的自然生態危機的時候,人們便開始反思這一古老命題,試圖從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去尋求“救世之道” 。“當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可能直接解決當前人類社會存在的‘生態’問題。但是,‘天人合一’作為一個哲學命題、一種思維模式,認為不能把‘天’、‘人’分成兩截,而應把‘天’、‘人’看成是相即不離的一體,‘天’和‘人’存在著內在的相通關係,無疑會對從哲學思想上為解決‘天’、‘人’關係、解決當前存在的嚴重‘生態’問題提供一有積極意義的合理思路。”[1]誠然,“天人合一”思想對於我們認識和解決生態危機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然而,“天人合一”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最根本的特色,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文化走向、價值觀念、修養境界、審美追求、倫理道德等各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它不僅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更體現為一種思維方式,如果把它僅僅停留在現代意義的理解上,那就遠不能全面把握“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因此,從思維方式角度來審視,才是其博大、傳承至今的原因之所在;從思維方式的角度來探析“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更能體現其現代價值和意義。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三維解讀

  “天人合一”思想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僅僅將“天人合一”思想理解為儒家一家之言,顯然是不全面的。儘管中國傳統文化的三維結構是以“儒”為主幹的,但是其三維結構的兩翼——“道”、“佛”也對“天人合一”思想作了不同的解釋。因此,全面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內涵就應該聯繫“儒”、“道”、“佛”對它不同的解釋,並賦予它新的時代意義。

  “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追溯到殷周時期,《禮記·表記》中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人把神看成是天地一切的主宰,凡事求卜,這實際上是一種原始的矇昧崇拜人神關係。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學派建立了各自的天人觀,其中,儒家學派的天人觀構成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脈。《孟子·盡心上》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天人合一”在孟子這裡更加強調的是人性,人性是以天為本的。在這裡,孟子不僅把道德賦予天,而且還以道德之天作為人倫道德的根本依據。有如《孟子》所云“盡心、養性、修身”以至“事天、立命者”;《中庸》所云“盡其性”以至“與天地參”。到了漢代,董仲舒又在前人的基礎上建立了“天人感應”的完整的理論體系,如他在《春秋繁露·陽明義》中所云“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到了宋代,中國傳統文化的三維結構已經基本形成,儒家“天人合一”思想進一步成熟,雖然宋明理學“天人合一”思想和張載“天人合一”觀都源自於孟子的天人觀,但是他們以及“二程”的理論都對孟子和董仲舒的“天人”理論作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主要是認為,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並且將博愛思想引入其中,在此基礎上肯定了天道與人道的同一。朱熹又將天理、人慾發展到極端,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聖人境界。

  縱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發展,可以看出, “天人合一”思想作為儒家的核心概念和所追求的境域意蘊深遠。“天人合一”的“天”可以歸納為:“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廣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2]顯然,儒家的“天”具有道德的含義,也就是道德之天。“合一”也就是“統一”,是指雙方相互聯繫有不可分離的關係,當然“合”不是簡單的“天”、“人”相加,而是一種整體的概念,或者是超越這種簡單相加之和。

  道家在論述“天人合一”思想時更加註重天、地、人三者的統一。老莊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同於孔孟,道家思想中的“天”不像儒家包含強烈的人倫道德的色彩,它指的就是萬物之自然,強調的是“無為”,即貶抑人為,強調不要以人滅天,要“無為而治”,即聽任萬物之自然。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裡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在道家看來,“道”就是最高的法則和原則,人能順應“道”,順應萬物之自然就是無為。他要求人們放下一切私慾,做到一切皆順其自然。《莊子·齊物論》中主張“天地與我並存,而萬物與我為一”,在道家看來,人即是自然,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時,他們還強調要通過修煉的方法使人的“精氣神”與宇宙的“精氣神”相互溝通和融合,達到天人合一。可見道家的“天人合一”更多地在於強調人的精神境界,因此,道家的“天人合一”也同時具有了深厚的審美意蘊在其中。

  中國化的佛教也講與宇宙融通,但是,其思想與儒、道有明顯不同。“佛家期於‘成佛’,儒家期於‘成己’,亦曰‘成己、成物’,亦即後世俗語所云‘作人’。”[3]儒家講“天”的時候從不離開人,其根本的立足點和最終的歸結都在人身上。而佛家則完全相反,佛教的“天”是與人的世界相對的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是一個完全沒有人世間一切苦難的清淨境界,佛家講的“天”總是超越人的立場,不會歸結到人自身,而是歸結到成佛——脫離人世苦難的清淨極樂世界。如果說儒家講“天”是為了積極的入世,那麼佛家講“天”則完全為了要慎行於當世,是一種立足當世以求出世或者消極地入世的人生態度。由此可以看出,佛教的這種思想不僅從根本上否定了現實生活,也否定了現實生活的積極價值。按照佛教的觀點,世間皆苦,生活是痛苦,而且整個人生就是痛苦,甚至生命或存在本身就是痛苦。人生要擺脫這些痛苦,必須超越“三界”,立足於當世,在人間修行,這樣才能按照功德大小進入天國,達到天人合一。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完全是與現實對立的,是一切皆空的功德大圓滿的“天人合一”境界。   “天人合一”思想的內涵不是單一的,而是在一條主線的基礎上,涵蓋了很多方面的豐富內涵。儘管儒、道、佛對“天人合一”思想都做了不同的解釋,但是,不同的時代所具有的豐富內涵長期沉澱下來成為文化的傳統特色,綜合儒、道、佛的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的思辨色彩更加濃厚,這種古人看待人與天之間關係的基本態度也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以及生活方式。

  二、“天人合一”思想對中國人思維方式的影響

  “文化問題,體現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中,就是思維方式的問題。不同的文明形態,其實就是不同的思維方式的凝結。”[4] “天人合一”思想作為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和中國文化的特色,長期以來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並隨著文化的沉澱,形成相對穩固的思維模式。反過來,這種相對穩定的思維方式又會對民族文化的塑構和中國文化傳統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從而這種傳統的思維方式也就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和基本精神的集中體現。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描述。

  (一)整體性思維方式

  中國傳統“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的思維方式是一種整體性思維模式。古人提出了天、地、人合為一體,不可分離的生存境域,並由此提出人的價值目標也是注重整體的。在古代社會,由於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是模糊的,由模糊產生整體的印象,導致人們習慣於整體的直覺和感性的推理,所以必然從模糊的整體上來把握世界。儘管這種模糊的思維方式會導致不注重嚴密的邏輯推理,但是它把世界理解成相互聯繫和變化發展的整體,也蘊含著樸素的辯證思想。“天人合一”就是從整體的角度來追求天與人的合一,如有學者指出:“在傳統哲學中,儒道兩家都主張‘天人合一’,道家傾向於把人自然化,儒家傾向於把自然人化,但他們都認為,人和自然是一氣相通的。這種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觀念反映在思維中就形成了整體性思維的特徵。”[5]這種整體性思維看到了天地萬物存在的相互聯繫,看到了“合”是萬物存在的法則,並要求人們按照這種法則行事,由此形成“天人合一”。從宏觀上看到事物的聯繫,把握其整體性,對於我們全面認識事物有積極作用,這種從宏觀整體角度來看待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思維方式無疑也有其合理性,但是與西方的“主客二分”原則相比有其明顯的缺陷,其主要表現為因片面強調整體性、全面性所導致的模糊性與籠統性,以致對事物的多樣性、具體的個性差異的把握顯得無能為力,這種思維方式也是導致中國自然科學發展滯後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整體性思維方式有其積極的合理因素,但是,同時應該注重與“主客二分”原則合一,由此促進傳統思維方式向現代思維方式轉型,進而形成新的思維格局。

  (二)適度、執中的思維方式

  《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和者也,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齊焉。”這裡的“中”是指無所謂“過分”或“不及”,也就是適度、執中的意思,由“中”到“和”或“合”,“和”來自“中”,“中”是“和”所必需。同樣,道家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也暗含了一種順其自然的不超越、不違背的適度原則。而佛教的人世間皆苦,主張在世間修行逐漸“頓悟”,從而脫離苦海的消極的入世思想中也含有某種程度的“度”的原則,這裡的“頓悟”就需要達到某種“度”才能實現。綜合儒、道、佛天人觀,它們的“天人合一”都是通過“度”來達到“合一”的,適度、執中雖然在《中庸》中得到更多的闡釋,但是,“天人合一”本身也正是適度、執中的結果,適度、執中是達到“天人合一”的途徑,反映在思維方式上,“天人合一”思想體現著更多的適度、執中的思維方式。

  (三)對立與統一的辯證思維方式

  雖然“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主客合一”,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天人合一”完全否認了“主客二分”,只不過這種“合一”是在“二分”的基礎上的“合一”。無論是儒家的天、地、人,還是道家的“道”與“自然”,或是佛教的“人世”與“西方極樂世界”,很顯然,它們已將人、天、地首先區分開來,只不過這種區分顯得直觀和淺顯。由此,從認識論角度看,“主客二分”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應有之義,“天人合一”內在地包含了“主客二分”。但是這種直觀和淺顯的“主客二分”只是認識的前提和基礎,而不是歸宿,“主客合一”才是“天人合一”的最終歸宿。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在對立中把握統一的思維方式也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思維因素,同樣,“天人合一”思想以整體性思維方式和以運動、變化、發展的方式來觀察世界和解釋世界,也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思維因素,只不過由於某種缺陷的制約,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這種辯證思維沒有進一步發展起來。比如《老子》中的“道”即規律之意,它既是世界統一的原理,又是世界的發展原理,同時這個最高的哲學範疇的“道”是不變的,因而是靜止的,由此又引出了靜生動的結論。又如《道德經》中說:“道乃久”,“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同樣,大量的佛教教義,比如“三諦”中“一切種智”所強調的“既看到事物之別相,又看到事物之總相”[6]以及“三界唯心”思想中的某些理性思維都蘊含著樸素的辯證思維方式,這為佛家思想的發展和認識“人”與“天”的關係奠定了基礎。儘管佛家講的“天”往往被認為是其後世,但是達到這種解脫卻要投身於世間,以在世間達到本質上的變革來使這一矛盾得到解決。由此,如果說馬克思進一步發展了辯證唯物主義,那麼,中國傳統哲學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發展的哲學基礎和文化淵源。因為,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這種沒有進一步發展起來的樸素的辯證思維方式,千年以來一直昭示著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的關係,而正是由於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才在後世哲學那裡產生著深遠影響。

  (四)直覺與體悟思維方式

  直覺與體悟的思維方式貫穿於中國傳統思維始終。直覺是“主體自身通過潛意識的活動,對知識經驗進行加工,並躍過嚴格邏輯證明而產生的突發式直接把握客體對象的思維過程”[7]。中國化佛教裡的“觀”、“照”、“證”、“悟”就是一種直覺思維方式。體悟也是指越過邏輯思維,憑藉經驗和知識,領悟認知事物的思維過程。中國古代詩詞所表達的意境和蘊義大多要靠直覺和體悟來體味,如果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是一種直覺思維景象或意境,那麼“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此中有真意”就是一種體悟到的結果。儘管直覺與體悟思維方式伴隨著人類早期的勞動與實踐而產生,但是,正是這種思維方式構成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礎,“天人合一”思想又使其進一步得到發展和昇華,以至於“天人合一”思想乃至於中國傳統思維都以直覺和體悟為主要特徵。古人對“天”、“人”的認識都具有直覺和體悟的因素,也就是說人們依靠經驗和知識,藉助於模糊性思維或非邏輯證明的直覺和體悟,從總體或整體上把握對象,領會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繫,達到主體客體的融合,從而構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框架,反過來,“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又使直覺、體悟思維方式進一步得到穩固,以至於千年來影響著人們的認知和行為,並使其成為中國傳統思維的主要特徵。而隨著時代的變化,這種直覺與體悟思維方式的發展使得它的缺陷日益暴露,而正是這些缺陷呼喚並促使理性思辨的出現與發展來彌補其缺陷和不足。   (五)認識世界與認識自我相統一的思維方式

  無論儒、道、佛的天人觀是怎樣達到“天人合一”的,它們一個共同的基礎就是在認識了天、地、人關係的基礎上達到的“合一”。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裡的“天命”就是自然(即天、地、人)規律,“知天命”就是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孟子·盡心上》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將對人自身的認識和對自然的認識統一在一起。《道德經》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一體”,“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從中不難看出老子認為人與自然本是同根,但是它們又各自具有各自的發展規律,也就是各行其“道”。佛教認為人世間皆苦,要達到“合一”就要在人世間修行,這種不脫離人世而最終達到的“頓悟”的境界,很明顯就是一種認識自我和認識世界的統一過程。長期以來,這種認識世界與認識自我相統一的思維方式指導著中國人在面對不同的人生境遇時能正確認識自我和認識世界,並作出選擇。

  三、“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價值

  在中國傳統哲學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不僅是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也可以說是中國人思想的基本模式。中國人的世界觀、倫理觀、價值觀甚至審美觀,都是建立在這種天與人的和諧的基礎之上。現代人在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時候,大多是闡述其人與自然和諧方面的內容,並試圖以此來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嚴重的生態危機,這當然是一個有重要意義的切入點。但是,正如學者指出:“現代社會的生態文明嚴格意義上講不是從‘天人合一’開始的。”[8]所以,僅從當今生態危機的角度來挖掘“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價值就好比僅從儒家一家之言來理解其涵義一樣,難免具有片面性。因此,緊跟時代,結合中國實際來審視“天人合一”思想,其現代價值和意義更強。

  (一)“天人合一”思想是現代理性思辨的發展源點

  儘管中國傳統思維體現了中國特有的直覺和體悟的思維方式,但是這種具有模糊性的混沌的、對事物整體性的把握為主要形式的思維方式並沒有完全遏制或否定理性思辨的產生與發展。“天人合一”思想作為一種獨特的思維模式,表現為理論思維和生活、實踐思維兩個層面,兩個層面相輔相成,但是,這種受制於理論思維的生活、實踐思維仍然習慣於從整體角度來把握萬物,而這種無序的思維強調整體性、全面性所導致的缺陷又急切呼喚著對事物的多樣性、具體的個性差異的把握,從而達到“人”與“天”的融合。也就是說,“天人合一”思想這種整體性思維的深處蘊含著理性思辨的潛能,從而導致從整體性上把握世界的同時,又促使其以運動、變化、發展的方式來觀察世界和解釋世界,比如老子的“道”既是世界統一的原理,又是世界的發展原理,還是靜生動的結論,即把世界看成一個聯繫、變化、發展的整體。同樣,佛教教義“三諦”中認為的“事物之別相”、“萬法之變化”儘管有濃厚的唯心色彩,但是都孕育著簡單的思辨色彩,從這個意義上說,“天人合一”思想不僅體現著中國特有的思維模式,而且也促進了理性思辨的形成和發展,並促使其與傳統的整體性模糊性為特徵的思維方式形成互補,共同促進現代思維方式的發展。

  (二)“天人合一”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基礎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條件之一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作為傳統文化的根本特色,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重要文化根基。“天人合一”思想所體現的整體性思維,在對立中把握統一,認識世界與認識自我,適度、執中,直覺與體悟的傳統思維方式無疑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奠定了濃厚的文化基礎。因為,在一定程度上,“天人合一”思想所體現的思維方式,尤其是樸素的辯證思維成為馬克思在中國發展的重要哲學基礎和文化淵源,從某種程度上講,中國特色的思維方式不僅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同時,還賦予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民族特色。這種傳統文化和思維方式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使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具有了濃厚的中國文化底蘊,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反過來,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這種傳統文化和思維方式會向著科學的方向發展,並隨著時代的進步擁有更科學的內涵。

  (三)“天人合一”思想是和諧社會的認識之源

  當今的生態環境危機往往促使人們試圖從“天人合一”思想中尋求救世的理論依據。人與自然和諧,順應自然當然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縱觀“天人合一”思想的發展,可以清晰地看到人倫、道德、義理、博愛、友善的精神,正是這些精神構成了“天人合一”思想豐富深刻的內涵。千年來,這些精神以文化的形式深深沉澱、傳承下來,進而穩固於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之中。當今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要求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都可以從“天人合一”思想的豐富內涵和精神中找到淵源,從這個層面上講,“天人合一”思想的“合一”與和諧社會的“和諧”不是簡單的統一,而應該是社會的和諧廣泛地包含著人倫、道德、義理、博愛、友善,甚至更多的豐富內涵,因此,“天人合一”思想是和諧社會的認識之源,並將“天人合一”的精神結合於時代,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意義。

  (四)“天人合一”思想是可持續發展的指導原則

  從表面看,“天人合一”思想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有機統一,從深層次看,即說明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這就要求人要遵循順應自然之道,即規律,才能達到二者“合一”。老子說的“道法自然”以及《孟子》所云“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等,都有“可行”、“適時”的要求,“天人合一”思想的這種不違自然之道的“合一”也就是要遵循自然規律,而不能違背規律,這樣才能有所生存和發展,這種“合一”本身就包含著對適度的持久性和連續性狀態的追求,而這正是可持續發展所要求和強調的。更進一步而言,如何不違自然之道,如何保持持久連續的“合一”便是當今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基於當今科學技術的水平上的一種更為主動積極的發展模式和道路。如果說“天人合一”思想是古人被動地順應自然的一種簡單的發展思想或模式,那麼,可持續發展可以說是以“天人合一”思想為指導原則的、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積極的科學的發展模式。從這一層面來講,“天人合一”的目的和歸宿,也正是可持續發展所追求的,可持續發展的持久性、連續性與“天人合一”思想在理論上是相通的,它們都認同人是自然界的產物,自然環境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和基礎,人的生存、發展與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社會各方面的協調緊密相關。可以說,“天人合一”思想至今仍對可持續發展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可持續發展是對“天人合一”思想的繼承和超越。

  參考文獻:

  [1]湯一介.論“天人合一”[J].中國哲學史,2005(2):712.

  [2]張岱年.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1):18.

  [3]梁漱溟.梁漱溟先生論儒佛道[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79.

  [4]幹春松.中國人思維方式的五大主題[J].新東方,2010(72):69.

  [5]江東.對非邏輯思維方式的哲學反思[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1):5761.

  [6]聶琴.天人之際——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M].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4:112.

  [7]陳江風.天人合一:觀念與華夏文化傳統[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214215.

  [8]張輝,侯翠瑛.現代視角下“天人合一”哲學思想[J].前沿,2010(12):4749.


永春小馮

我一直研究最省事省力的結合現代科學理論的上醫養生之道和智慧之源,歡迎發表不同觀點。


大智若愚研究員

要做到完美的天人合一幾乎是不可能的,縱然經過百十年的潛心修練,恐怕依然無法達成。

天,我個人理解為整個宇宙;人,是宇宙中的物質演化出來的生活在地球上的具有最高智慧的動物。所以,人與宇宙是有著神奇微妙的不可分割的關聯。不過,因為每一個人的物質結構在微細質量上的不盡相同,所以有人永遠難以感知自己可以發生天人合一的感覺,或者曾經發生過天人合一的感覺。

每當日月風雨雷電在宇宙中運作變化的過程中所產生出來的結果之前,比如狂風暴雨之前,大地震大海嘯之前,有些人因為比較容易天人合一,於是他這時候就能夠感知到即將發生的狂風暴雨、大地震大海嘯的前奏。這是其中一種天人合一的現象,也是天人合一的證據。

一個人只要可以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提前感知大自然的某些反常的變化,或者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感知某一個人即將發生什麼反常的現象,那麼就可以證明這個人能夠天人合一。

不但人會產生天人合一現象,其它動物或植物以及石山江河,都可以出現“天人合一”現象。在人類居住的房屋中,有時候有些牆上的石頭也會出現“天人合一”現象。比如,再過幾天之後,這村子就會降大雨了,那麼牆上就有幾塊或一兩塊石頭的上面掛滿水珠。

天人合一其實也就是類似[信息的互通],天發出了某種型號的信息,這個人剛好就具有接受這種型號的信息的接收功能,於是就可以天人合一了。

人通過某些形式或某種形式的修煉之後,不但可以比較容易接受[天的信息],同時也可以使用思維去分析這是屬於什麼類型的信息。當一個人達到了如此的修為之後,他就可以成為人們所說的預言家了。

宇宙中的物質都在一定的規律範圍內運動變化著,一旦即將或在不久的未來會出現偶然的物質運動的反常規現象時,就會產生出一些“不規律的波動信息”。修煉有成的人於是就可以比較容易接收到這些信息,然後通過分析之後,就能夠分辨出這個信息的類型。

天人合一不是一些人心目中的迷信,而是[物質波與物質波之間的溝通]。


夢雲山人1

天人合一是我華夏聖賢洞察宇宙與人關係真蹄,極具智慧的光輝思想;是易、道思想的基本概念。什麼是天人合一?人生存在天底下大自然中,人類起源、人體結構、人的生存,無不都與陰陽二氣,木火土金水五行刑破合害、生剋制化緊密聯繫,息息相關。天人合一無所不在,諸如避兇擇吉的命理學,擇氣趨吉的風水學就是天人合一實質性課題之所在。古代中醫成就之所以偉大,就是基於“易",出於“道";“整體觀念“、“辯證施治"、"天人會一“,是古代中醫認識宇宙及人關係發現了人深層最具科學性的醫理總旨。"肝在左,肺在右;肝主升,肺主降,這是天人合一最為睿智的科學發現。肝應春為木主東之藏,肺應秋為金主西之藏。古地圖與今相反,常說:左青龍右白虎…,東道主,東家等,就是遵循了一個以東為左、為主、為大的方位定律。故而古代哲人便言肝在左,肺在右。春夏又為陽,為陽用;秋冬為陰,即為陽藏,這是循環運動規律。而陽到達頂點須經木之溫性的升發方能成;為了再循環陽要藏回到發力的原點,須經金之涼性的秋的收便可湊效;故而古人便道:肝主升,肺主降。肝與肺二藏難道實際不是怎樣嗎?稍懂生理與醫理的人便能明白:肝不舒達,人便得病;肺氣上逆,咳嗽不止。這就是天人合一的典型說例。這出於華夏文明的源頭“洛書“的陽氣左旋,始生於北方,漸長於東方,極盛於南方,消衰於西方;陰氣右轉,始生於西南,漸長於東南,極盛於東北,消衰於西北的天地及人陰陽交合的宇宙大道之法則。


高山下一棵砂

天人合一,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對人與自然之間相互關係的一種認識,是對人與自然真諦的深度理解,也是人努力去追尋的理想境界,還是好多人夢寐以求的人生目標。那麼,天人合一到底是怎麼一種說法呢?這屬於玄學的部分,歷來都被一些高智慧高福緣之人青睞。但在現代,科學迅猛發展,成為了人類文化的主流。這些高智慧的東西卻不在科學的涵蓋範圍之內。任何一種文化都有排他性,現代科學也不例外,對自己解釋不了的東西統統都歸於無的範籌,一律不予認可。甚至有些人給那些東西扣上封建迷信的帽子,將其說成異端邪說洪水猛獸。不讓任何人去接觸它。以至使我們很多傳統文化的精華被屏棄,被埋沒。天人合一理論就是這些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在我們傳統文化中,人們對天的認識是高,大,上,無形無質卻無處不在,無所不能卻又不自我顯示和標榜。不可琢磨卻主宰整個世界,同時也主宰整個人類。其實按現代人的認識也是可解釋的,在現代人所認識的事物中,能量是唯一適合天的定義的,這就是說,天就是整個宇宙間的能量,這麼一來就都說通了。而做為人,也是有能量的,這就是靈體意識這一部分。這部分也是無形無質的,也是整個人的主宰,跟天體能量的性質是一樣的。所以就有了天人合一的可能,只是人的意識太獨立了,把自己封閉在人體之中,不使其外露,也避免了外面能量的進入,直接影響了天人合一的達成。其實,人也是有與天合為一體的時候的,那就是睡覺的時候,人睡覺時,主體意識開始休息,處於空白的狀態,整個靈體能量擺脫了主體意識的束縛,自己個解放出來,自然而然地跟天間能量融為一體,形成了一種天然的天人合一狀態,天間的能量當然要大於人的能量,在天人合一的狀態時,天能在能量差的作用下,自然而然地進入人身,補充了人體能量的不足。所以人才會在睡醒之後覺得精力充足。但是,人睡覺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人睡覺的狀態也是人不易把握的,所以人們想要自主的天人合一,靠睡覺仍然是難以達到的。也因此,天人合一就成了人們追求的一個長遠目標。我們的先人曾經給我們留下來很多達到天人合一的方法,但是我們有種種原因沒有去修習,我們甚至認為那些東西都是不可信的,或許還當成封建迷信的東西,當成糟泊給拋棄掉了。其實按現代的理論我們也有可能找到這種方法,就是把我們的意識調整到類似於睡覺時的狀態,就是那種靈體空明,一片空白的無意識狀態。大道至簡,僅此而已。


夢113300796

最想和最善於回答的就是這類問題,上學少,一直有個夢想,想到高等學府去表達自己這方面的思想。天人合一是先哲所流傳下來的智慧奇葩,同時也是開啟人類靈魂智慧的首要核心。人類在極其坎坷、悲傷的命運中堅毅的探求智慧,經過一次次自我推毀的戰爭,使我們被血洗後的靈魂更加堅定。雖然是這樣,我們卻一直未探尋到智慧的真諦和生命的本質。人類歷史就是分與合的發展,生命的延續就男女交合的持續互動,國與國之間的化分與統一,男人與女人的分離和組合,這只是自然演化的程序表現,這前後發展是相通的,也是融為一體的,所表現的只是循環中的一個部分,只是一個段落過程。我們所還未理解的天人合一她不僅僅是一個過程,她包括其中所有的過程,她是自然能量與生命領域的全部信息材料的整體交合,在這種立體的孕育中,生命和生命領域的一切都成了智能演化的配方,天是能量,人是天然能量創造出的智能主體,天人合一是能量和能量創造出的主體達到自由交合,這也是自然生化的創造性發展,人類最高智慧結晶都由此而孕育。舉個例子,為什麼藝術和科研創作者通過幾十年努力而最終獲得了最高的智慧結晶呢?就源於他們全身心的投入,生命智能與信息材料的互動,而最高的發展模式就是忘我中的立體昇華、天人合一的境界,瞬間中湧泉般的智慧結晶沸騰而出。


心語72189828陳志恆


孤猴78345271



天人合一的思想自古有之,不管中國還是外國都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比如西方教的上帝,神是天的兒子,他代表天統治世間。

也如中國古代的皇帝自稱天子,以此代天統治世間。

然而他們的思想有很大的侷限性,那就是天只能有一個兒子,在一個時代必須是獨生子。

這就是竊天之道,以我代之。也就是莊子所說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深意!

天若有子,天下人皆是其子,非爾一人也!

而道家的天人思想就包容了很多。

如上古中華始祖聖人黃帝所著《陰符經》,其言“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就是最早的天人合一思想。

人若能常觀天道,明乎天道,以行之。自會得天道與天合一。

此觀之道,非一人,乃無量眾生盡能觀之。

終生皆是天之生子,與天合一是本來之事。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赤誠子

我國的傳統文化源於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天人合一是人在世間修行到一定層次,所表現出來的修行的境界,尤其以道教,佛教經常用此語表述。

那如何才能實現天人合一呢?我個人認為,唯有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學習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著作,如道德經,四書五經等,從中去感悟,要讀經典文化,才能開啟智慧。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文化修養。

另外,具體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就要用佛教的五戒十善,即不殺、不盜、不淫;“口四”、即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意三”、即不貪、不嗔、不痴。來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實現人與自然和諧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