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父母說廉價的“我愛你”,尷尬到爆起雞皮疙瘩,請給予行動的愛

現在是全球化時代,不止是經濟一體化,文化輸出也是重要影響部分,這其中,尤其以西方的文化影響最甚。

這些年,我們通過影視劇和網絡,逐漸瞭解到,西方家庭在情感表達方面更為直接,就是說出所謂的“我愛你”。

對父母說廉價的“我愛你”,尷尬到爆起雞皮疙瘩,請給予行動的愛

如今這種表達方式,也逐漸被我們很多人所讚揚,認為他是增加親人間感情的一種最有力表達,甚至有電視節目還為此做過關於向自己的父母大聲說出“我愛你”的策劃,然而最後呈現出來的效果,除了尷尬,起雞皮疙瘩外,看不到任何可以增加愛的效果,感覺就很矯情,就向西方的親吻禮儀,這種吻頰禮,你覺得適用於我們東方嗎?

那我們不說“我愛你”,就缺少愛了嗎?

我們一路成長的過程,從你上學起,父母每天起早叫你起床,照顧你一切生活起居,你外地上大學或工作,父母給你的行李箱塞的滿滿的生活用品,每次打電話,父母永遠問的是,最近怎麼樣了,工作辛苦嗎,別太累了,不要擔心家裡,不要在外虧待自己,需要錢就向家裡說,在外實在待不下去,就回家吧。

這其中,爸媽從不說“我愛你”,但是,他們的每個行動都是愛的表達。那我們呢,我們每次在電話裡,囑咐爸媽注意身體,天氣冷了多穿衣服,過年回家,說還是媽媽做的菜好吃,勸爸爸少抽菸喝酒,我們也不說“我愛你”,但我們的每一個關懷,都會實實在在體現,那種至親的愛,不是你一句“我愛你”,就能表達的。

對父母說廉價的“我愛你”,尷尬到爆起雞皮疙瘩,請給予行動的愛

真正的愛,不需要用嘴說,是用行動的,中國人的愛融入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並不善於表現在內心之外,感受到的才是真愛。愛是很重的承諾,不要讓他隨隨便便用嘴說出來,那樣只會讓愛很廉價。

我們說大恩不言謝,在親人和好朋友之間,你總說出,謝謝或我愛你之類的話,除了能讓大家感受到生分和見外,完全沒任何幫助。反之,這類詞語卻長用在不那麼熟悉的人之間的交流用語。

對父母說廉價的“我愛你”,尷尬到爆起雞皮疙瘩,請給予行動的愛

中國人“含蓄”,相比西方人的直觀表達,我覺得我們更好點,西方人相對獨立,感情淡薄,我們儒家文化圈自古講究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以“家天下”成就家族命運共同體。

別說是至親,就是好朋友,相互之間也是不言謝的,這不是因為我們含蓄,而是因為我們的關係紐帶要比西方人更加緊密,你家人為你做的各種事情,也是你會為你家人做的事情,都是一家子理所當然,這種關係與西方“平等但獨立的個體”不一樣。

說話是最容易的,說出“我愛你”也容易,反正不需要付出多少成本,嘴一張,就說完了,這比你用行動來證明,太容易了。我們需要的是什麼,需要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愛,而不是整天掛在嘴邊的愛。

父(母)慈子(女)孝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為什麼非要通過“我愛你”來表達呢,為什麼要拘泥於這三個字呢,相反,沒有了愛,才會表達出來。

對父母說廉價的“我愛你”,尷尬到爆起雞皮疙瘩,請給予行動的愛

記得在某個節目裡,一個俄羅人就表達了對中國家庭親情的羨慕,她說道,相比於他們西方的家庭講究獨立,自由的觀念,他們更羨慕中國的家庭,雖然在中國不常說我愛你,但是他們的家庭親情度比任何一個西方國家都要深,都要濃。

最真摯的關懷,不是整天掛在嘴上的愛,不是徒有其表強迫別人用嘴說出的愛,而是在每個人的心裡,融進骨頭血液裡的愛,無聲勝有聲的愛,是在每個家庭默默的真情實意,含蓄裡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