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秉持“治身以治天下,壽國以壽萬民

門道提示:農曆四月初三

1933年6月,魯迅先生寫道:“古人所傳授下來的經驗,有些實在是極可寶貴的,因為它曾經費去許多犧牲,而留給後人很大的益處。”而這“留給後人很大的益處”,正是像李時珍等諸多老先輩給予世界人民的偉大貢獻,今天門道君將帶大家走進李時珍的時代,看看這位醫學家的一生。

李時珍: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秉持“治身以治天下,壽國以壽萬民

李時珍 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明代蘄州(今湖北蘄春蘄州)瓦硝壩人。為古代我國乃至世界偉大的醫藥學家,著有藥物學名著《本草綱目》一書。

李時珍出身世醫之家,他的願望是像他的祖、父輩一樣,當一名濟世活人的醫生。可是在當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成名,出人頭地。

李時珍: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秉持“治身以治天下,壽國以壽萬民

李時珍不敢違背父願,十四歲考取秀才,以後三次赴武昌應試舉人,皆名落孫山。於是他懇求父親,讓他專心學醫。父親無奈,只好答應了他的請求。經十餘年的刻苦鑽研,李時珍三十多歲時便成為當地很有名望的醫生。

李時珍: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秉持“治身以治天下,壽國以壽萬民

李時珍在數十年行醫以及閱讀古典醫籍的過程中,本草書中存在著不少錯誤,他決心重新編纂一部本昌書籍。三十五歲時,他就開始醞釀,併為之窮搜博採,讀了大量參考書,開始編寫《本草綱目》。

李時珍: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秉持“治身以治天下,壽國以壽萬民

為了弄清許多藥物的形狀、性味、功效等,又毅然背起藥簍,帶著兒子及徙弟龐寬,訪採四方,跋涉無數窮山深谷,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經過二十七年艱苦卓絕的努力和辛勤勞動,先後三易其稿,終於在一五七八年完成了這部聞名中外的藥物學鉅著。這時李時珍已六十一歲。

李時珍逝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立即風靡全國,醫家視為珍品,爭相搶購。不久流傳於全世界。《本草綱目》不僅為我國藥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對世界醫藥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時珍: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秉持“治身以治天下,壽國以壽萬民

李時珍於1593年逝世,享年75歲(虛歲為76歲);李時珍逝世後遺體被安葬在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竹林湖村。到今天為止,蘄州一帶的中醫每年清明都要到墓地朝拜,許多人常把墳頭的青草帶回家以消災滅病。經世濟民,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內容,體現的是古代儒士積極的入世態度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擔當。“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李時珍作為一名儒醫,秉持“治身以治天下”“壽國以壽萬民”的理念,研習本草,懸壺濟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