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有的不僅僅是“前任”,還有無處安放的才華

在雪妞的印象裡,是4月初看到《後來的我們》大面積宣傳的,陸陸續續有公號開始寫預告、影評,一波又一波如潮的好評。

13號一早,聽到了陳奕迅唱的主題曲《我們》,朋友圈陸陸續續有人開始轉發,要知道對往事的追憶這個選題,受眾是大的,共鳴是強烈的,傳播是迅速的

何況唱了劉若英十多年《後來》的我們,到了真的開始追憶“後來”的年紀。

《後來的我們》有的不僅僅是“前任”,還有無處安放的才華

這期間,我們看到各種視角切入在解讀這部電影,比如文案類在解讀《後來的我們》,說文案之牛逼之扎心;比如情感類的解讀前任,有雞湯類的珍惜也有渣的控訴……反正就是電影還沒看到,圍繞電影的周邊大家已經熱熱鬧鬧地看了一個月,真實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在4月28日前,雪妞基本看到關於《後來的我們》一水的好評,可能偶爾也摻雜著比較委婉的吐槽,但是這吐槽真的太委婉了,委婉到可以忽視。

直到4月29日,看到一篇很中肯寫這部電影很”平庸”的公號影評,雪妞在想這個作者這樣寫到底是哪個走向:直抒胸臆or另闢蹊徑吸引眼球?

一路好評從4月30日凌晨開始發生了反轉。

也就是這一晚,雪妞走進了電影院。

《後來的我們》有的不僅僅是“前任”,還有無處安放的才華

在走進電影院之前,被周邊薰陶不少,關於“北漂的愛情”,本來以為是這個風格。↓

《後來的我們》有的不僅僅是“前任”,還有無處安放的才華

《後來的我們》有的不僅僅是“前任”,還有無處安放的才華

或者這個風格。↓

《後來的我們》有的不僅僅是“前任”,還有無處安放的才華

《後來的我們》有的不僅僅是“前任”,還有無處安放的才華

因為導演劉若英嘛,有著臺灣電影的基調,再或者這個風格。↓

《後來的我們》有的不僅僅是“前任”,還有無處安放的才華

《後來的我們》有的不僅僅是“前任”,還有無處安放的才華

看完以後,雪妞發現錯了,為什麼呢,大家往下拉。

(而以上這些電影,大家儘可翻出來看)。

關於題材

“前任”一詞,真的是太帶流量了,尤其是17年底上的電影《前任3:再見前任》,就把“前任”用死勁兒地猛戳。

《後來的我們》中,又應驗了,“前任”這個詞簡直就是個“死穴”,只要抓住使勁按,就會立馬有奇效

《後來的我們》有的不僅僅是“前任”,還有無處安放的才華

當然啦,奶茶的才華想在電影中展露的才不僅僅侷限於“前任”

她有更大的野心,想抓住的人群除了“前任”、還有分手後的“重逢”、“北漂”中龐大的蟻族、以及過年想“衣錦”還鄉的大眾

反正,她想要的點太多太多了,於是在這一部電影裡,我們可以看到《前任3》+《北京女子圖鑑》+《相親相愛》+《租個女友回家過年》等等,反正你能想到的,有熱度的、敏感的、帶話題性的元素,在這個影片中都能找到。

《後來的我們》有的不僅僅是“前任”,還有無處安放的才華

一般女性演員或者女性歌手跨界導演,就愛拍很濃郁感情的文藝片,比如徐靜蕾的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俞飛鴻的電影《愛有來生》、蔣雯麗的電影《我們天上見》、趙薇的電影《致我們終究逝去的青春》……

些電影的最大的共性就是散文式的表達、巨大的抒情、騷氣十足(不是貶義)。

追其原因,可能和女性視角及對感情的敏感性有關係。在藝術的表達上無關好壞,但以故事、情節、節奏好壞的標準來評判,這樣的電影真的太弱了。

《後來的我們》犯了一樣的毛病,故事太弱了,情節太禁不起推敲了,劇情發展太隨意了,可更致命的是目的性還特強

《後來的我們》有的不僅僅是“前任”,還有無處安放的才華

關於劇情

《後來的我們》以倒敘加插敘的形式,黑白、彩色的畫面切割出時代感,總體講述了一段逝去的愛情故事。

同樣都是聊前任,《前任3》講述了一對戀人分手的過程,由現任變前任,比如分手中的僵持、比如分手中的死撐、比如分手後的不甘等等,就是要戳你的痛處,讓觀眾有共鳴感。

《後來的我們》更像是一場討論,前任坐下來敘敘舊,聊一聊當年那段揮之不去又耿耿於懷的感情,探討一下我們當初為什麼要分開。

比如劇中他們問的那些問題,扎心的原因是太多人分手之後的想去問前任(當然前提是“前任”不是渣,不是你回憶起來就覺得當時瞎了眼,而是相互愛過對方,欣賞過,現在還不甘心的遺憾):如果當時你沒走,後來的我們會不會不一樣?

《後來的我們》有的不僅僅是“前任”,還有無處安放的才華

可能《後來的我們》最大的亮點在於對分手這個問題的討論。

比如劇中對很多“如果”發問,然後用現實回答你:根本沒有那麼些如果,分開就是不合適。

比如在劇中林見清然問:如果那時你沒有跟我分手呢?

方小曉答:那我們之後也會分手。

林見清問:如果我們一起堅持到最後呢?

方小曉答:那也許你就不會成功。

林見清問:如果當時我足夠有錢,我們住進一個有大沙發的大房子?

方小曉答:那你可能已經找了不下十個小三。

林見清問:如果當時我們就是不管不顧,我們就是結婚了呢?

方小曉答:那我們離婚好多年了。

《後來的我們》有的不僅僅是“前任”,還有無處安放的才華

關於人物

其實不管我們吐槽:IT職業男主分手沒多久就發達這樣爛俗的情節,還是吐槽前任相遇在賓館房間一起回憶過往,是多面不正的三觀。

但是有一點值得表揚的是:《後來的我們》人物樹立上還是比較豐滿,他站得住腳。

《後來的我們》有的不僅僅是“前任”,還有無處安放的才華

比如井柏然飾演的林見清,他像所有在女生面前略微晚熟的男生一樣,對愛的人有愛,想把最好的給對方,給不起的時候頹廢低迷。

他不明白用盡全力去愛對方,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為什麼還是會遇到挫。

他有一番報復,卻不得不向現實低頭,不甘心。

他努力想給予對方更好,去還是給不了。

他像很多男孩子一樣,衝動,易暴怒,不計後果。

又像很多男孩子一樣,面對挫折,逃避,寧願躲到遊戲裡。

《後來的我們》有的不僅僅是“前任”,還有無處安放的才華

但比較起來,周冬雨還是更出彩。

從《七月與安生》、《春風十里不如你》、《喜歡你》到《後來的我們》,可以說周冬雨這一類角色已經演繹的爐火純青了。(當然,也會讓人覺得她可能只有這一類角色能演好,尤其最近熱播劇《魔都風雲》又回到了《麻雀》的水準。)

周冬雨飾演的方小曉,很鬆弛,該放飛自我的時候特別放飛自我,節奏感也很好。

劇中方小曉沒讀過大學,性格豪爽,努力紮根北京,對於女生來說,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找一個北京人。

她找了幾個能滿足她條件的,從媽寶男博士到有婦之夫的公務員。

在一份份的感情中,發現原來什麼都沒有的林見清,才是那個最真心對待她的人,他愛她,疼她,可以為她“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

嘗過愛情甜蜜的甜頭,方小曉的溫柔、豪爽、果斷都很出彩,她將女生認定一個人,即使再不好也要跟到底的那種氣魄演繹的特別好。

《後來的我們》有的不僅僅是“前任”,還有無處安放的才華

隨著時間的流逝,愛情也在悄無聲息地發生變化,從相愛到漸深矛盾,從感情結束到偽裝情侶回家過年,再到多年之後再相逢。

驚喜的是周冬雨把方小曉的層次感表演出來了:

拿哭來講,是什麼情緒下哭,她層次感抓的很精準。

拿成長來講,也非常有層次感,從最開始要找北京人,到和林見清在一起的時候,從分開多年再見面,到女生在這段感情中的成長,這樣的變化層次感是非常鮮明的。

這個電影中,細節真是個好東西,尤其在倆人感情變質那一段,大量的堆砌,只會覺得生動合理,卻不覺得突兀和冗雜。

關於過年

今天翻開奶茶的那篇散文《過年,回家》,她有臺灣人對情感的表達方式,在字裡行間我能看到很樸素的情感,這情感是常常在朱天文和吳念真的文字中也能看到。

故事情節是關於回家過年的,有上一輩和下一輩對彼此安慰的愛,但是這些終歸不是大陸的過年。

所以田壯壯的父親演的那麼好,那麼讓人感動,雪妞看到最後也跟著掉眼淚,可還是失真的,還是有太多的隔閡和水土不服。

《後來的我們》有的不僅僅是“前任”,還有無處安放的才華

我記憶中在《小說選刊》中讀過一篇對於回家過年的文章,大概以及過去十年左右,但我對這篇文章印象深刻,名字叫《致無盡關係》。

作者從過年臨近,一家三口回老家過年寫起。

小說通過過年,將所有中國人家族中的親戚關係表現個透亮:夫妻、父子、母女、兄弟、公媳、婆媳、妯娌、姑嫂、姑侄等等。

貼近了糾纏如亂麻的世情、人情,帶給人最真實的情感、境遇。

厚重的生活積澱,讓所有讀者眼前浮現出我們每一個家庭過年的場景。

《後來的我們》中關於過年的部分太小眾了,尤其是被“前任”和“後來”束縛著,電影像一個帶著流量的拼盤

《後來的我們》有的不僅僅是“前任”,還有無處安放的才華

“年,實在不是個什麼東西,對於我們這些在外的人而言,它不過是一張網的綱繩,綱舉目張,它輕輕一拽,一張巨大的親情之網立即就浮出水面。……可只要進了臘月,這張網就像網進了大魚似的,立即活躍起來鼓脹起來,一根根網繩在神經裡繃緊抻直時,你不知不覺就成了撐網人。”

《後來的我們》有的不僅僅是“前任”,還有無處安放的才華

這部電影中,可以看到奶茶雄心滿滿,畫面也很美,奶茶拼勁全力,不容易。

但是想要太多表達,一股腦拼勁全力說出來,反而講不好,這一點上,奶茶真不如學習《前任3》,什麼都不要,就抓住一個穴位,死勁戳,總能戳疼觀眾。

總之呢,雪妞看完之後好想再看一遍《甜蜜蜜》。

時代變了,只是豹哥後背的紋身已經從米奇變成了小豬佩奇。

社會人的我們沒有變

《後來的我們》有的不僅僅是“前任”,還有無處安放的才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