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為什麼普遍奉行一夫一妻制?

在自然界中,只有少數幾種哺乳動物實行一夫一妻制,鳥類也偶有實行一夫一妻制的。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後,雖然有的地區和民族實行一夫多妻制,但主流還是實行一夫一妻制,許多國家甚至用法律來保護這種婚姻制度。

那麼這種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最初是如何產生的?文明社會為什麼普遍奉行這種制度?為什麼一些人會棄守這種制度?

為防殺嬰,逼出來了一夫一妻制?

英國研究人員為破解一夫一妻制起源之謎,收集了230種靈長類動物的基因數據,並據此繪製出呈現其相互關係的族譜。通過對不同族類的繁盛與衰落歷史的考察,他們發現“殺嬰風險”是促使一夫一妻制產生的最重要原因 。

因為考察發現,奉行一夫一妻制的靈長類族群相比實行一夫多妻制的族群,其幼兒走向成年的幾率高,其族群成員普遍壽命偏長,這表明一夫一妻的族群能較好地保護幼仔,使其儘量避免遭受其他非親雄性的滅殺,所以其成活率很高。

同時,一夫一妻制能讓雄性分擔育兒的責任,這樣就減輕了雌性的負擔,因此有利於加速雌性的生育,從而壯大自己的族群,而分擔育兒責任的另一個好處是,雌性可以花費更多精力育兒,從而使幼兒的大腦有一個健康的生長期,這就會客觀上讓後代變得更聰明。這也許能夠合理解釋為什麼人類可以進化出更強大的大腦。

弱者為了擁有後代而創建的生存法則?

不過,美國科學家認為,防範殺嬰風險逼出來了一夫一妻制,這種說法看似合理,但證據並不充分,而且很多種類的動物,都存在這種風險,但它們並沒有進化出這種文明習性或制度。

為了確定究竟是什麼因素催生了一夫一妻制,美國科學家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通過輸入不同的因素,來檢測究竟是哪種因素催生出了這種制度,這些因素包括雄性需要獨享交配權等。經過大量數據的處理分析,科學家發現這些因素還不足以使一個物種脫離濫交的習性。

後來科學家對模型輸入因素做了一些調整,不再假設所有的雄性的表現都會一致。科學家測試了下面這種情況:低等級的雄性向雌性提供食物以換取交配的機會;低等級的雄性只會挑選對其忠實的雌性,等等。

當科學家把這些因素輸入後,整個族群的交配習性就朝一夫一妻制發展了。最終,一夫一妻制席捲了整個族群。

據此,科學家認為催生一夫一妻制的主要原因應該是族群裡的低等級雄性為了獲取交配權,而主動持續呵護(包括贈送食物等)某一固定的雌性,這樣做,它們偶爾會成功。當這種成功經驗在族群中傳播開來後,蔚然成風,久而久之,便改變了整個族群的交配方式。

人類社會為什麼普遍奉行一夫一妻制?

為何一些人對配偶不忠?

科學家指出,不論是哪種原因催生了人類的一夫一妻制,這種婚姻制度的出現對推動人類自身進化是功不可沒的。

這種制度促使人類夫妻相互忠誠,並把忠誠的本性銘刻在了基因中,讓人擁有了“忠誠基因”。即便是一些國家和地區存在一夫多妻制,這種制度也規定了女性對男性的絕對忠誠,這種制度也和一些原始靈長類動物的混亂交配習性全然不同。

既然“忠誠基因”規定了配偶間的彼此忠誠,那麼為什麼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對配偶不忠,不能始終堅守一夫一妻制呢?莫非是他們的基因出了毛病?

英國研究人員發現,女性雙胞胎中,如果其中一人曾對配偶不忠,另外一個約有55%的幾率也有類似情形。

美國研究人員通過對8000對男性同卵雙胞胎與異卵雙胞胎的比較,發現前者比後者更可能有相同的婚姻狀態。

這表明,離婚或者對配偶不忠,很可能是受到了基因的影響。

瑞典一個科學小組檢測了超過1800名女性的DNA,並調查了她們的伴侶。結果發現,體內攜帶“不忠基因”的女性一般較難與他人保持親密關係,也較難步入婚姻的殿堂;即使結婚了,她們和那些不攜帶該基因的女性相比,維持和諧穩定婚姻的可能性也少50%。而這種“不忠基因”其實是“忠誠基因”的變異體。

至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基因發生變異,目前還是個未解之謎。

這一系列現象有力表明,人類一直在通過“忠誠基因”維繫著一夫一妻制,人類早就從骨子裡深刻認識到,一夫一妻制是人類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石。

關注WeChat:新浪網兩性課堂(sexknowledg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