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機乾式油底殼是什麼樣的?

v測評

從這個名字可以看出來,和多數的油底殼不一樣,這個乾式油底殼裡面是不存儲機油的。通常來說,乾式油底殼的油盤非常淺,通常可以比傳統的溼式油底殼低100毫米左右。發動機運轉時,從曲軸和活塞連桿上落回的機油被回油泵通過油盤底部的回油口抽走,經過機油冷卻器,流人一個外置的機油箱中。對於小功率發動機或是運動相對不激烈的賽車,可以不安裝機油冷卻器,因為會使機油壓力損失。機油在機油箱中流動時會釋放出溶解的一部分空氣,並通過通風箱釋放到大氣中。高壓油泵將機油從機油箱底部抽出,通過濾清器送達發動機主油道,對發動機進行潤滑。在這裡就具體介紹一下其主要部件和作用。

傳統的溼式油底殼深度很深,因此能夠貯存大量的機油。而乾式油底殼的深度則大為降低,其只能貯存發動機停止運轉後小部分滴落的機油,大部分機油貯存在一個外置的機油箱內。這樣設計的好處是發動機的高度可以降低很多,進而降低整車的重心,可以提高車輛行駛的穩定性和操控性。

由於發動機回油泵不能保證每一時刻都抽出機油,其中常摻雜一些空氣,因此,回油泵的流量應大於機油滴落的流量以及高壓油泵的送油量。乾式油底殼通常還需要使用大尺寸機油冷卻器。這是因為當發動機高負荷運轉時,機油溫度升高,黏度下降,難以形成足夠厚度的油膜,嚴重時甚至會損壞發動機。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喜歡就動動您的大拇指給個贊哦!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研究僧君會積極回覆的喲!更多汽車相關的知識請關注“汽車工程研究生”。我們是一群就讀於知名高校汽車工程專業的研究生,我們熱愛汽車,我們想與您分享汽車技術和汽車生活常識問題,歡迎向我們提問!


汽車工程研究生

乾式油底殼是相對一般的發動機溼式油底殼來說的。

油底殼,簡單來說,就是汽車上用來存儲機油的地方。所謂的溼式油底殼,就是我們平常經常說到的普通油底殼。普通發動機的油底殼裝在發動機的底部,一般採用薄鋼板衝壓成盆狀。在油底殼的最低處,還有放油螺栓,用於平常保養時放出舊機油。

因為發動機曲軸和連桿大頭每次旋轉都要浸入到油底殼的機油裡,對機油液麵高度有要求。要保證曲軸和連桿能浸入到機油裡,油底殼做的就必須有一定的深度,這也是為什麼一般的油底殼都做的跟盆一樣。

但是這樣就存在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因為油底殼有深度,機油自由液麵高了,在車輛行駛的極限狀態下,比如高速過彎的時候,油底殼內的機油由於離心力而容易聚集在油底殼的某一邊。這樣就會導致部分曲軸浸入不到機油裡,產生潤滑不良的情況,嚴重時會造成發動機的損壞。

乾式油底殼正是為了解決溼式油底殼這一缺陷而出現的。因為乾式油底殼曲軸不是靠浸入潤滑,而是靠油泵直接泵到各潤滑表面。因此乾式油底殼相對溼式油底殼來說,一般做的很淺,油底殼內一般也不存什麼機油,而是另外獨立設計了一個機油箱來存儲機油。

採用乾式油底殼設計的發動機沒有攪油阻力,可以減少曲軸連桿的運行阻力,這樣就可以提升一定的發動機功率。同時因為採用雙泵設計,機油壓力更高,流動更穩定,提高了機油潤滑效果。而且因為油底殼較淺,可以降低發動機重心,從而提高車輛的穩定性和操控性。因此,乾式油底殼更受賽車青睞,在賽車等特殊車輛上使用較多。

但是因為結構相對溼式油底殼更復雜,成本也更高,運行可靠性不如溼式油底殼,在民用乘用車領域運用並不是很多。這也是很少人接觸到乾式油底殼的原因。


滄之小板車


汽車發動機的油底殼有乾式和溼式的兩種,我們開的車大多數都是溼式油底殼,因為機油都儲存在油底殼內所以叫做溼式油底殼。而乾式油底殼並不儲存機油,它的作用就是收集機油,機油都儲存在機油箱裡所以這種結構的油底殼叫做乾式油底殼。
發動機的乾式油底殼和普通的溼式油底殼相比比較淺,就像一個很淺的接油盤子,底部有機油泵吸油口,這個機油泵只負責把機油從油底殼泵送到儲油罐中,發動機的另一個機油負責給發動機提供機油壓力和潤滑乾式油底殼的設計初衷就是降低發動機的高度和重心,因為不同的發動機需要的機油量是不同的,大排量的發動機需要用很多機油來進行潤滑,如果使用溼式油底殼發動機整體就會升高不少,這樣車輛的重心由於發動機的原因就會升高從而影響車輛的操控性和穩定性,

而且乾式油底殼因為機油儲存在機油箱裡,這樣在高速過彎等激烈駕駛條件下,乾式油底殼就不會像溼式油底殼一樣機油由於慣性作用而流向一旁,使機油泵抽不到機油從而影響發動機的潤滑,所以使用乾式油底殼的車型大多都是賽車,性能車,跑車,普通車則很少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