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干式油底壳是什么样的?

v测评

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来,和多数的油底壳不一样,这个干式油底壳里面是不存储机油的。通常来说,干式油底壳的油盘非常浅,通常可以比传统的湿式油底壳低100毫米左右。发动机运转时,从曲轴和活塞连杆上落回的机油被回油泵通过油盘底部的回油口抽走,经过机油冷却器,流人一个外置的机油箱中。对于小功率发动机或是运动相对不激烈的赛车,可以不安装机油冷却器,因为会使机油压力损失。机油在机油箱中流动时会释放出溶解的一部分空气,并通过通风箱释放到大气中。高压油泵将机油从机油箱底部抽出,通过滤清器送达发动机主油道,对发动机进行润滑。在这里就具体介绍一下其主要部件和作用。

传统的湿式油底壳深度很深,因此能够贮存大量的机油。而干式油底壳的深度则大为降低,其只能贮存发动机停止运转后小部分滴落的机油,大部分机油贮存在一个外置的机油箱内。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发动机的高度可以降低很多,进而降低整车的重心,可以提高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由于发动机回油泵不能保证每一时刻都抽出机油,其中常掺杂一些空气,因此,回油泵的流量应大于机油滴落的流量以及高压油泵的送油量。干式油底壳通常还需要使用大尺寸机油冷却器。这是因为当发动机高负荷运转时,机油温度升高,黏度下降,难以形成足够厚度的油膜,严重时甚至会损坏发动机。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喜欢就动动您的大拇指给个赞哦!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研究僧君会积极回复的哟!更多汽车相关的知识请关注“汽车工程研究生”。我们是一群就读于知名高校汽车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我们热爱汽车,我们想与您分享汽车技术和汽车生活常识问题,欢迎向我们提问!


汽车工程研究生

干式油底壳是相对一般的发动机湿式油底壳来说的。

油底壳,简单来说,就是汽车上用来存储机油的地方。所谓的湿式油底壳,就是我们平常经常说到的普通油底壳。普通发动机的油底壳装在发动机的底部,一般采用薄钢板冲压成盆状。在油底壳的最低处,还有放油螺栓,用于平常保养时放出旧机油。

因为发动机曲轴和连杆大头每次旋转都要浸入到油底壳的机油里,对机油液面高度有要求。要保证曲轴和连杆能浸入到机油里,油底壳做的就必须有一定的深度,这也是为什么一般的油底壳都做的跟盆一样。

但是这样就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因为油底壳有深度,机油自由液面高了,在车辆行驶的极限状态下,比如高速过弯的时候,油底壳内的机油由于离心力而容易聚集在油底壳的某一边。这样就会导致部分曲轴浸入不到机油里,产生润滑不良的情况,严重时会造成发动机的损坏。

干式油底壳正是为了解决湿式油底壳这一缺陷而出现的。因为干式油底壳曲轴不是靠浸入润滑,而是靠油泵直接泵到各润滑表面。因此干式油底壳相对湿式油底壳来说,一般做的很浅,油底壳内一般也不存什么机油,而是另外独立设计了一个机油箱来存储机油。

采用干式油底壳设计的发动机没有搅油阻力,可以减少曲轴连杆的运行阻力,这样就可以提升一定的发动机功率。同时因为采用双泵设计,机油压力更高,流动更稳定,提高了机油润滑效果。而且因为油底壳较浅,可以降低发动机重心,从而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因此,干式油底壳更受赛车青睐,在赛车等特殊车辆上使用较多。

但是因为结构相对湿式油底壳更复杂,成本也更高,运行可靠性不如湿式油底壳,在民用乘用车领域运用并不是很多。这也是很少人接触到干式油底壳的原因。


沧之小板车


汽车发动机的油底壳有干式和湿式的两种,我们开的车大多数都是湿式油底壳,因为机油都储存在油底壳内所以叫做湿式油底壳。而干式油底壳并不储存机油,它的作用就是收集机油,机油都储存在机油箱里所以这种结构的油底壳叫做干式油底壳。
发动机的干式油底壳和普通的湿式油底壳相比比较浅,就像一个很浅的接油盘子,底部有机油泵吸油口,这个机油泵只负责把机油从油底壳泵送到储油罐中,发动机的另一个机油负责给发动机提供机油压力和润滑干式油底壳的设计初衷就是降低发动机的高度和重心,因为不同的发动机需要的机油量是不同的,大排量的发动机需要用很多机油来进行润滑,如果使用湿式油底壳发动机整体就会升高不少,这样车辆的重心由于发动机的原因就会升高从而影响车辆的操控性和稳定性,

而且干式油底壳因为机油储存在机油箱里,这样在高速过弯等激烈驾驶条件下,干式油底壳就不会像湿式油底壳一样机油由于惯性作用而流向一旁,使机油泵抽不到机油从而影响发动机的润滑,所以使用干式油底壳的车型大多都是赛车,性能车,跑车,普通车则很少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