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顏色是色光給的,是大腦定義的,那世界本來是什麼樣子的?

tuoshan

答:世界本原的樣子無人得知,至少這是目前哲學無法解決的難題;我們看到的世界,只不過是光線投影到我們視網膜,然後大腦根據視網膜的信息想象出來的。


要理解我上面話的意思,需要分清真實世界和我們看到的世界,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大多數人會以為他看到的世界,就存在於他的眼前,他看到的就是真實的世界,其實不然。



物體反射光子,然後光子進入我們眼睛,我們視網膜接收到光子攜帶的信息,這些信息包括光子的波長、光子的數量、光的相位等等。這些信息再傳給大腦,然後大腦再根據這些信息,去建立和模擬眼前的世界。



其中要是存在一點偏差,就會導致我們大腦模擬出來的世界存在偏差。

例如,色盲患者,他看到的世界就和常人不一樣;一些動物能看到紅外線,比如貓,在它的眼裡和我們看到的世界就不一樣。



正因為如此,誰又能說,他看到的世界就是真實的呢?

如果一個超級生物,它能感受所有波長的光線,那麼對它來說,就不存在黑暗,因為一切有溫度的物體都會發出輻射。



艾伯史密斯

1. 我們人類永遠不可能知道世界本來的樣子。

這不是一個哲學問題,我們所有的科學,都來於對現象的觀察,然後總結出某種規律,即所謂的"觀象而得數“是也。而問題出在“觀察”的過程中,根據量子力學,我們在觀測的同時,也影響到了觀測的結果。我們的觀測,是基於我們人類自身一些生物特徵出發的,如果從其它物種的角度去觀測,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比如,我們看到了一件紅色的衣服,但在狗眼中去是灰色的,因為狗分不出紅色。這時我們仔細想想,這件衣服“本質上”是什麼顏色的呢? 難到我們人類一定是正確的嗎? 我們所說的紅色,只是我們人類的定義,是用我們人眼去觀測的結果。用狗眼

去觀測,測未必然。

推而廣之,如果有一個更高智慧的生物,他們能觀測到更多的信息,此時我們認為的“本質”還是本質嗎? 這有點類似,王陽明強調的“心外無物”的味道。如果存在更高,更高智慧的特種呢,這樣演繹下去,結果就是我們無法知道世界的本質。


2. 其實我們沒必要知道 ”本質“。

我們所總結的一些規律,雖然某些具有人類的觀測的”侷限性”,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就像一朵紅花,除瞎子和色盲外,正常人類都是知道這是紅花。我管它狗狗或其它物種怎麼看,只要適用於我們人類即可。所以,我們通過觀測得到的一些規律,能適用於我們生活這個物理世界,能提高人類的生產力,能延續人類的存在,我管它“本質”是什麼呢?


瘋牛踢

有一個基本的錯誤,人們總習慣於把世界和人腦分割成兩個相對獨立的事物來看待。在我看來,世界和人腦是密不可分地連接在一起的。

本原世界有一些比較粗線條的最基本的框架,細節部分是人腦在進行觀測時“想象”出來的。我不願意用想象這個詞,因為容易誤導人,我更願意用創造。

瞭解腦科學方面的知識,就會知道,嬰兒的大腦發育過程,除了硬件的自然分裂複製增加之外,大腦其實是由外部環境塑造而成的,這也是為何早教非常重要,一個人的所有潛能,取決於他的童年經歷。

由於目前人類的腦科學還比較落後,科學也並不發達。我們受牛頓物理學影響太大,以為世界是基於物質,基於質量的。其實不然。直到今天,科學都無法解釋,質量究竟是什麼。

隨著量子理論的進步,我相信,科學會進步到可以認知到,世界其實是基於信息的,是基於計算的。

再回到題目,人腦觀測到外部的粗線條事物的信息時候,進行了進一步的信息創造和計算,才有了我們看到的世界。

造物主這樣設計整個計算系統,也許是出於能量節約的考慮。制約大規模計算的唯一瓶頸是能源。

有個觀點認為,當你在觀察月亮時,月亮是存在的。當你背對月亮,不再觀察月亮時,月亮對你而言是不存在的。從計算機原理角度考慮,就相當於不用的進程暫時會被掛起,這是最節約算力的方案。

境由心生,心隨境轉,也許是有腦科學的基礎的。

影響你的,並非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事情,而是你對事情賦予何種價值觀念,是後者在起作用。也就是說,人永遠在與自己互動對話。陽明先生說,心外無物,是有一定道理的。

說句題外話,盧梭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人類,究竟是個個體生命,還是個複合體生命?這問題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盧梭懷疑,所有的人腦,其實是連接在一起的,人類是個基於整體的複合體生命。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也許,所謂愛,只是一種整體內部一種很高級的信息溝通的方法。

補充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是個概念的世界。

小孩子為什麼不記事?除了與記憶有關的硬件發育不完善之外,還有個重要原因是,小孩子不會說話,他沒有掌握概念,只有概念,才能進行記憶。

有句至理名言:人類,無法通過語言之外的途徑觀察和描述世界。

人類簡史作者說,人類之所以可以組織起來,是靠語言虛構出的故事和理念,比如貨幣,法律,國家,愛情,宗教等。

有個極端的說法:語言的本質是謊言。

禪宗有個流派,修行的前提是不立文字,就是為了避開語言的誤導。

分析哲學這個流派認為,有許多許多混亂,都是因為語言本身的混亂所導致的,有興趣的可以查一下相關資料。


simon1311

人的大腦初始應該沒有什麼定義的,人剛出生到這個世界,能看到東西,但是不會知道那是什麼,只有通過指導,才會把看到的東西定義到自己的大腦,而這種東西也只是約定俗成的概念罷了。假設有一種概念武器,把所有人心中本來藍色的光定義成紅色,到時候所有人指著原本藍色的光,也會說這是紅色的。

世界本來是什麼樣子的?

假如人的眼睛能看到原子、中子之類的,那世界就是這一個個顆粒組成的了。

假如人的眼睛能看到紅外線、紫外線,那世界又是另一個風景了

“小心!這水太燙了,你看‘顏色’那麼深!”

“你根本不愛我!!!你表白的時候還是平常的顏色,一點都不激動!”

“媽呀,今天冷死我了,凍得我都沒色兒了。”

“你這錢假的吧?太陽下面安全條都照不出來!”

“我們從那邊繞著走吧,前面紫外線好強烈!”

也許最早的人只能看見黑白,慢慢地兩種色、三種色、到現在。


雜燴飯大師

題主的問題,同下面這個問題一樣,不過下面這個問題要相對容易一些,我們先來思考這個問題——機械振動、機械波與聲音。

機械振動和機械波是客觀存在的,人類(也包括其他動物)通過耳朵探測到這種振動,採集到振動的頻率、振幅等信息,形成了聲音這種感覺。

要強調的是,振動是客觀存在的,而聲音是主觀的。想象一下,假設地球上所有的動物都沒有進化出耳朵,會怎麼樣?答案是,那些振動仍然存在,但聲音已經不存在了。

通常認為,人類可以感覺到的振動頻率為20Hz-20000Hz,但不是每個人都完全一樣,有一些人耳朵的探測範圍比這個範圍要大(或者小),那麼,同樣一聲狗叫,不同的人耳朵探測到數據是不一樣的,就會形成不同的聽覺感受。現在,我問你,誰聽到的是真實的聲音?答案為,都不是。因為,真實的是振動,聲音只是人的觀測。聽覺的頻率範圍越大,觀測越接近事實,但永遠不是客觀事實,只是觀測結果。


題主問的關於“光(電磁振盪)和顏色”的問題,和前面關於振動與聲音的問題是一樣的。顏色不是被光定義,而是人腦對觀測數據的分類,粗分為七類,赤橙黃綠藍靛紫。你看到的顏色和世界,並不是這個世界本來的樣子,(你眼裡的世界只是你的猜測),你眼裡的世界和別人眼裡的世界也不一樣,不過差別不大。真實世界是怎樣的?即使藉助高科技儀器,我們的認知也只能無限逼近事實,而不能窺其全貌。

但不用因此悲觀,就像是在科學研究中,人們建立了一些模型,這些模型只能在某一方面上儘量精確的描述客觀事物,而不是全部的事實。但這已經足夠神奇了,天哪!作為這個世界的一粒塵埃,我們竟然能夠認識這個世界。

表達的很混亂,但因為這個問題很有趣,就忍不住,積極的回答了。


一盤好菜H


物體進入眼中,並沒有直接進入大腦,大腦有視神經和眼相連,視神經產生的第一個信息是物體的顏色,之後產生的信息便是物體的輪廊、形狀,如果快速地掠過物體,往往只獲得色彩的模糊印象。

盯著物體看一會兒,才在大腦裡形成一個完整的形像,這個時候才可以說物體進入大腦裡,因為有了意識的參與,意識對形像進行了別、認識,意識還把情感色彩添加進去:我喜歡還是不喜歡,我熟悉還是不熟悉。其實意識的了別也是調動記憶,在知識倉庫裡進行匹配。

而記憶倉庫知識的來源,照可以接受的解釋,就是後天學習所積累;用佛教唯識的觀點,真正的識種的源頭、以及認識的工具都來自一處,佛發明的如來藏。

世界是大腦了別的定義的,它就不對了嗎?當然不是,只是我們的意識參與得太多的話,誤差就越大,也就是說主觀在一定程度上對客觀是有防礙的。許多人都在追問:那麼世界的本來到底什麼樣?儘量讓意識心不要動,更不要附帶情緒,當眼睛像攝相機一樣起用時,我們便是見到世界的本來了,雖然只是表面,但也是本來的表面。


ii小小孩

所有物質的本色都是黑色的。只是不同物質發出光的色譜不同,有單色、更多的是混合色譜。我們看到的物體表現出不同的顏色,並不完全是物體對七色陽光由部分吸收部分反射表現出來的。事實上物體接受到光照有反射的光還有物體被光照激發出的光進入了我們的視線,由於不同物質發出的光色譜不同所以看到的物體顏色就有了區別。頭一次看到這樣的說法,可能會產生疑問,但是驗證這個說法並不難。可以用單一色的光照射不同的物質就會看到,不同物體呈現的顏色會改變,而不只是這單一色的光的反射進入我們的視線看到的只是這一個顏色,會有很少一部分的光是被單色光激發出來的,看到的物體顏色會比這個單色光的顏色有一些變化。單色光最容易激發出相同色譜的光,因為它們的固有頻率相同容易產生共振而激發出來,所以我們看到的單一色光照射時的顏色會以這個光色為主,顏色的變化會比較小。


臆想天開

康德的物自體論,大意也就討論了這類問題。不過太深奧。

我們看到的世界和世界本來的面目自然不一樣的,就好像蝙蝠靠回聲定位去辨別周遭世界,永遠不會知道這世界還有顏色這種特徵。那同樣人眼肯定也是有很多看不見的東西。譬如我們只能看到一定波長範圍內的電磁波,稱之為可見光,範圍之外的比如紅外線紫外線都是人眼看不見的,機器可以,如果通過機器去看,世界又是另一番模樣。假設有外星人,他們來到地球,看到的地球應該也和我們不一樣,誇張一點,指不定他們看圓的是方的。

然而問題來了,有終極標準嗎?誰敢說世界真正是什麼樣的?怎麼知道物自體本來面目?既然世界在不同的觀察者或者觀察方式中顯示的是不同的樣子,那麼還存在所謂的本來面目嗎?


X0086

開篇講一個故事。

以前小時候我問我爸,如果你在我小時候就教我,綠色是紅色,紅色是綠色,那我以後長大了會不會也是色盲,看到綠色我腦袋裡面認為的是紅色。

後來我又問,為啥綠色是綠色,誰給它定義,如果沒有定義,那它到底是什麼?這個什麼後面,我也不知道加一個什麼詞語修飾比較好,是顏色?還是其他?

故事講完了。

其實顏色的定義,就是大多數人,對於一個事物的廣泛的認可而形成的,因為大家,或者大部分人,看到的都是這個樣子,然後,有一天大家聚在一起,說,我們給這個東西起一個名字吧,於是就有了命名,這些都屬於大部分人

的主觀認識,事物的本質,或者說它的客觀的存在形式,誰也不知道。如果人不是用眼睛看到的,或者用其他的方式知曉事物,也會有其他的命名。

很有意思的思考問題。

以上。


Eventually16819098

所以大家遵從自己的本心吧。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