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節日——立夏

我們的節日——立夏

簡介

立夏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45度,標誌著孟夏時節的正式開始。“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

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立夏這個節氣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經確立了,預示著季節的轉換,為一年四季之夏季開始的日子。

2018年立夏的時間是5月5日(農曆三月二十)星期六。

氣候特徵

我們的節日——立夏

按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立夏”前後,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是真正的“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紅紫鬥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節。進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開。

我們的節日——立夏

立夏三候

我國古代將立夏分為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即說這一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蜊蜊(即:螻蛄)在田間的鳴叫聲(一說是蛙聲),接著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立夏時節,萬物繁茂。明人《蓮生八戕》一書中寫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這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說。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了大忙季節。

習俗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在我國古代是非常重視立夏這個節氣的,傳統風俗眾多,有些保留至今。

我們的節日——立夏

帝王迎夏

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硃色禮服,配硃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硃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願望。

我們的節日——立夏

立夏嘗新

在後世,立夏還有嘗新等節日活動。如蘇州有“立夏見三新”之諺,三新為櫻桃、青梅、麥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嘗新的食物更為豐盛,有“九葷十三素”之說,九葷為鯽、鹹蛋、螺鰤、熄(即放在微火上煨熟;一種烹調方法,用多種香料加工而成為熄雞)雞、醃鮮、滷蝦、櫻桃肉;十三素包括櫻桃、梅子、麥蠶(新麥揉成細條煮熟)、筍、蠶豆、矛針、豌豆、黃瓜、萵筍、草頭、蘿蔔、玫瑰、松花。在南通,則吃煮雞、鴨蛋。

我們的節日——立夏

立夏吃雞蛋

“立夏吃蛋”的習俗由來已久。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相傳從立夏這一天起,天氣晴暖並漸漸炎熱起來,許多人特別是小孩子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慾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女媧娘娘告訴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掛上煮熟的雞鴨鵝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節吃蛋的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也有說法認為,雞蛋溜圓,象徵生活圓滿,立夏日吃雞蛋能祈禱夏日平安。還有說法認為,立夏吃東西最補。俗話說,“立夏吃雞蛋,石頭能踩爛”,意思就是說,吃了雞蛋人特別有勁。

我們的節日——立夏

立夏稱人

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臺門裡掛起一杆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秤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秤小孩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裡打出(即從小數打到大數),不能外打裡。

農諺

立夏時的晴雨、溫度高低、是否有雷雨等,有對以後的天氣和收成有預示的意義。如有“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的農諺。意思是立夏不下雨,就沒有收成了。還有諺語:“立夏蚯蚓出,麥子麥芒生,晝夜灌漿忙,又是好收成”,同一道理,一般雨後都有蚯蚓,立夏有雨就有好收成。

◆晴雨

立夏不下,小滿不滿,芒種不管(豫、湘)。

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雲)。

立夏雨少,立冬雪好(蘇)。

立夏落雨,穀米如雨(湘)。

立夏日下雨,夏至少雨(閩)。

立夏小滿田水滿,芒種夏至火燒天(粵)。

立夏雨,漲大水(湘)。

立夏下雨,九場大水(浙)。

立夏晴,雨淋淋(贛)。

立夏日晴,必有旱情(湘)。

◆雷

立夏雷,六月旱(湘)。

立夏日鳴雷,早稻害蟲多(桂)。

◆溫度

立夏不熱,五穀不結(浙)。

立夏到夏至,熱必有暴雨(魯)。

立夏後冷生風,熱必有暴雨(魯)。

◆其他

立夏汗溼身,當日大雨淋(粵)。

立夏蛇出洞,準備快防洪(陝)。

立夏小滿青蛙叫,雨水也將到(雲)。

立夏小滿,江河水滿(贛)。

立夏見夏,立秋見秋(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