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臘月 辭舊迎新 賞中國節

走進臘月 辭舊迎新 賞中國節

走進臘月,“年”就以倒計時的腳步臨近,年味兒也越來越濃!

臘月的由來

十二月為一年的最後一個月份,俗稱歲尾,有臘冬、殘冬、窮冬、臘月、冰月、余月、極月、清祀、冬素、大呂等30多種稱呼。其中,人們最熟悉和熟知的當屬“臘月”。

之所以叫“臘月”,是因為“臘”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即南北朝時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漢族民間都要獵殺禽獸舉行大祭活動,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這種祭奠儀式稱為“獵祭”。

因“臘”與“獵”通假,“獵祭”遂寫成了“臘祭”,因而年終的十二月被叫做臘月。此風俗起源於秦漢時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下令制定曆法,將冬末初春新舊交替的十二月稱為“臘月”,十二月初八日叫“臘日”。

走進臘月 辭舊迎新 賞中國節

臘月的習俗

老年間,“春節”是專指立春而言,農曆元旦叫“正旦節”,後來俗稱新年,北方人叫“大年初一”,除夕叫“大年三十兒”。從籌備到結束這段時期叫“年關”,總稱“過年”。

一般年前的準備階段有二十多天,自“臘八”至除夕,這些日子裡北方人是很忙乎的,即所謂“家無虛丁,巷無浪輩”。

走進臘月 辭舊迎新 賞中國節

一進臘月,市面驟現繁榮,這是一年內的特有市場,叫臘月市。先是賣鹹肉(即臘肉)和粥果的,為“臘八”做準備。過了初十,開始賣年畫門神、掛千、金銀箔、燒紙等等。

走進臘月 辭舊迎新 賞中國節

走進臘月 辭舊迎新 賞中國節

臘月初八,我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臘八粥。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又稱“大家飯”,到宋代,傳說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日食俗,漢族民間爭相效法,都在農曆十二月初八熬臘八粥,象徵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走進臘月 辭舊迎新 賞中國節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走進臘月 辭舊迎新 賞中國節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古代把春節大掃除稱為“掃年”,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後來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

走進臘月 辭舊迎新 賞中國節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臘盡春回,人們度過了漫長的冬天,即將進入到新的一年,貼窗花、貼福字、掛對聯是必不可少的。

走進臘月 辭舊迎新 賞中國節

臘月二十六,春節傳統漢族民俗“燉大肉”。民間諺語稱:“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

走進臘月 辭舊迎新 賞中國節

臘月二十七,過年的前夕,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上店、集中採購,主要是買賣年節物品,例如鞭炮、春聯等。

走進臘月 辭舊迎新 賞中國節

臘月二十八,多數地方在這一天要趕製過年的麵食,貼窗花。

走進臘月 辭舊迎新 賞中國節

臘月二十九,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走進臘月 辭舊迎新 賞中國節

大年三十兒,除夕是新舊交替的時刻,這天夜間的鞭炮聲不絕於耳,各行各業停了交易。都在自己家裡打著如意算盤,企盼在新的一年中,碰上更好的運氣。除夕夜的活動也是千姿百態——辭歲、守歲、迎歲……這種慶祝活動一個接一個。午夜一到,臘月就結束了,新的一年也隨之開始了。

走進臘月 辭舊迎新 賞中國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