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弘治皇帝多活十年,明朝的結局會是怎樣?

夜月下鳴蟬

明孝宗朱佑樘,在位時間是西元1488 --1505年。距離1644年,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尚有近一百四十年。弘治之後,尚有正德、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崇禎七帝。



七個皇帝、一百四十多年,中間又有兩個明代在位最久的皇帝嘉靖和萬曆,其間變化太多,很難說弘治皇帝對明朝的結局能夠施加多大的影響。

所以說,題主的問題,其實很難回答。

暫且將重點放在前半段,如果弘治皇帝多活十年,明朝會怎樣?會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關於孝宗皇帝,歷代史學家對他評價極高,明朝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朱國楨曾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孝宗皇帝即位時,大明王朝已經被他的父親明憲宗成化帝搞得烏煙瘴氣。孝宗驅除奸佞、勤於政務、勵精圖治,大明王朝迎來了“弘治中興”。

孝宗駕崩的時候只有36歲,即使在古代,這也不算一個長壽的年齡。他的早逝,和勤於政事不無關係。毫無疑問,如果孝宗再多活十年,應該能延續“弘治中興”的局面。

而孝宗皇帝對後世所能施加的最大影響,恐怕也止於嘉靖。

眾所周知,孝宗只有張皇后一個女人,二人只有武宗朱厚照一個兒子,自小就視作掌上明珠。武宗本身也聰明伶俐。


可惜,孝宗駕崩時,朱厚照只有十五歲,正是貪玩易受影響的年紀,周圍太監的影響,加上武宗本人的個性,造就了明代歷史上最能玩、最能折騰的皇帝。

最終玩死了自己,年僅29歲。最重要的是,玩得太野了以至於沒時間生兒子。

這才有了以藩王入主的嘉靖皇帝。



如果孝宗多活十年,武宗有所忌憚,應該會有所收斂,最起碼有時間生一個繼承人。

即使武宗早逝,以楊廷和和張皇后的組合,輔佐幼帝,儼然張居正和李太后的翻版。

誰知道呢?也許大明王朝問題不至於積累的那麼嚴重。

歷史無法假設,無論如何,明朝的結局,不是孝宗所能左右的了。


探微閣主

朱佑樘同志真是命運多舛,差點沒出生就死了。

在明朝十六位皇帝中,朱佑樘的正面評價可以排進前三,親手締造了弘治中興,締造了仁宣之治之後最好的一段時間。

其實朱佑樘很低調,在明史中很少被提到,沒有朱棣能打,沒有朱祁鎮實在,沒有朱厚照折騰,沒有朱由校會做木匠活,但是朱佑樘絕對是努力的皇帝。

我說的努力不是向朱由檢那樣努力,朱佑樘更聰明,更有辦法,至於朱佑樘多活十年可以改變什麼,歷史沒有如果。

還是提一下吧,朱佑樘死後就是朱厚照繼位,之後是侄子朱厚熜。

這兩位皇帝就是奇葩,朱厚照玩出了境界,但是也能打出威風,再怎麼說國家沒有太亂,朱厚熜執政四十多年,出現了嚴黨,但是也出現了徐階、高拱、張居正、戚繼光、海瑞等人。

雖然時候的時期明朝到了一個奇怪的時期,但是沒有太混亂。所以朱佑樘多幹十年應該沒什麼變化。

如果有蝴蝶效應,朱佑樘在位如果碰到戰爭不一定會怎樣。


正白旗都統

這個假設還是挺有意思的,因為弘治的十七年大致可分為振作——懈怠——再次振作三個階段,而他的第二次振作才開始沒多久,就去世了,所以,如果他再活十年,振作期維持長一點,後果會如何還蠻有想象空間的。

弘治皇帝死時不過三十多歲,再活十年,也才四十多,還算是青壯年,精力也不至於衰退太多,而他手下那批大臣個頂個的能活,劉健活了九十多歲,所以,如果弘治不死,他比較看重的大臣基本也能陪他走完這一路,把事情幹下去。

結合各方面的史料來看,我感覺弘治末年朱祐樘曾經想搞過一次比較大的變革,如重新劃分內閣的職能、整頓邊軍和京營等等。他在弘治十七年頻繁的召見內閣大臣,似乎是有些事要交代的,可惜由於壽數已盡,未能成功。但是,如果這些變革真的發生了,效果會如何呢?

弘治皇帝在位時,也有幾次變革,比如對鹽法的改變,搞了“開中法”,比如王恕在吏部時對人事的整改,但是,這些革新的效果都不盡如人意。總體而言,弘治皇帝、包括其信任的大臣,都是比較求穩的施政風格,說好聽點叫老成持重,說難聽點就是因循守舊,他們即使改,也不會傷筋動骨大刀闊斧,頂多就是小修小補,絕不會像嘉靖初年的革新那樣,在各方面都有比較大的變化。明代的土地兼併是個很大的問題,但是弘治在位時不僅不能抑制兼併,反而搞了不少皇莊,在這一點上他並不如嘉靖初年做的好。而軍事制度更是大坑,若無明太祖、明成祖的手段,恐怕也很難真正扭轉頹勢。

既然不能大變,明朝總體的國勢,也就不會有起色,所以,弘治即使再活十年,明朝的近況也未必能有多大好轉。不過,朱厚照在弘治的教育下,也許不至於那麼跑偏,至少會給弘治生一個皇孫,那麼這個皇位,可能就和嘉靖那一脈無緣了。


營三千

明朝的結局?結局肯定是會滅亡的。

我還是願意舉出那個我不厭其煩的例子,來給大家形象的描述為什麼是這樣。 你辛辛苦苦攢了30年的錢,在你30歲的時候,用你攢的5萬和你爸給你的95萬,共計100萬買了個房子,很舒服。房子的使用期限是70年。慢慢的,你發現房子開始漏水,開始掉牆皮。幾天一個小毛病,幾年一個大毛病。等你把這些都修好了。終於又可以安心的住下去了。


可是,僅僅過了兩年,房子又開始出現毛病了。並且嚴重到你不能住下去了。這時,有人問你:“讓你貪便宜,如果當初你要請個好點的裝修工,還至於房子糟糕到這個程度嗎?” 大家也能想到,即使當初請個最好的裝修工,這房子也就最多再住幾年。該壞還是得壞,明朝該亡還是得亡。你即使讓弘治皇帝多活十年,他也是最多給明朝多積累點財富,讓百姓多過幾年好日子。影響不了明朝最終的結局。

朱佑樘最後快死的時候,說的是他平常工作太忙,對朱厚照教育不夠。這是一部分原因。但我更願意相信他是因為,他小的時候吃過的苦太多,不想讓他的兒子朱厚照像他一樣。那怕溺愛他,也不能讓他的經歷再現在小厚德身上,重蹈覆轍。 因此不出任何意外的話,朱厚德還是下一任皇帝。所以之後的結局,也不會有多大的改變。明朝遲早還是被推翻,但是可能被推翻的遲一些。



我知道你們肯定會有很多疑問。萬一厚德皇帝死了呢?萬一他有了兒子,嘉靖沒有當皇帝呢?又或者說最後不是崇禎,而是一個更有作為,更有能力的皇帝呢? 歷史沒有那麼多假設。即使有,明朝的命運還是滅亡。長江後浪推前浪,明朝也不能跟歷史犟,你們說對嗎?


小慶聽歌

有話題必有槽眼

明孝宗弘治帝於公元1487年繼位。他在位期間以勤於政事,寬宥臣下著稱。使得弘治一朝多君子賢臣,如“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的李東陽,劉健,謝遷。還有馬文升,劉大夏等人。在他們的輔佐下,弘治帝輕徭薄賦,興修水利。出現了“弘治中興”的局面。槽眼認為弘治帝是一個勤勞,寬厚的皇帝。至少他在位期間不折騰。而且他與皇后的感情很好,一生只有張皇后而無其他的妃子,當臣下上疏勸其多選妃子時,他也只是笑笑。



槽眼認為,弘治皇帝在位期間並沒有真正意義上對明朝的一系列問題進行改革。比如賦稅,明朝在開國之初,國家的賦稅收入達到頂峰,永樂帝時達到3000多萬石。在正統帝之後由於土地的兼併,和稅收方式的改變使得明朝的政府稅收一直都是維持在2500萬石左右。而且明朝的稅收不是以白銀為主,而是農產品或者納稅地的所產物品為主,這種情況直到萬曆帝時,張居正通過一條鞭法才得已改變。雖然弘治帝在位期間明朝的稅收達到2700萬石,超過正統和成化兩朝,槽眼覺得這是弘治帝勤政和人口增加的結果。

在軍事上,弘治帝對於北方的韃靼並沒有像成祖一樣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打擊,只是採取以防禦為主的手段。另外對於軍隊積累的日久的弊端,比如軍屯田的荒蕪,以及權貴對屯田吞併的問題,弘治帝也沒有進行根源上的治理。只是進行了小修小補。這些都導致了明朝的軍備不整,邊務鬆弛。

公元1505年,弘治帝駕崩。縱觀弘治帝統治時期,因為自己的勤勞和對人才的重視,使得當時的明朝確實是一掃正統和成化兩朝的頹勢。槽眼認為如果弘治帝再多活十年,按照他的性格與執政理念而言,也只是將弘治中興的時間又延長了十年,根本不會對當時明朝採取一些改革。同時根據他對太子的溺愛,也是多為太子積累了折騰的資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