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中,為什麼美國的航空母艦比日本的更勝一籌?

夏梓琪

首先是艦載機的差別。戰爭前期,美國的F4F野貓僅略差於日本零式,美軍通過戰術協同對抗。戰爭後期的F6F地獄貓就遠超零式,飛機性能逆轉。

其次是艦載機聯隊的組織配備。由於機翼不能摺疊,載機數量少於美國。日本是三機編隊,每艘航母18架零式,多一點的如加賀27架。與轟炸機和魚雷機相同。每艘航母54架是標準。美國採用雙機編隊,各個機種不是平均的。戰鬥機24架,轟炸機18架,偵查轟炸機18架,魚雷機12架。標準載機量72架。

第三是美軍重視偵查,有專門的偵察機中隊。日本忽視偵查,靠巡洋艦的水上飛機提供偵查情報。中途島作戰還大量使用陸基偵察機。

第四,日本航空兵採用精英制,很高的淘汰率。培養時間長。美國採用合格制。中途島作戰,美國有些飛行員是第一次投放實彈!美軍還有一項措施,把王牌飛行員調回陸地航校,用自己的實戰經驗去培養新飛機學員。使教學和實戰緊緊掛鉤。這樣美國飛行員很快就在人員素質上超過日本。

美軍在中後期組建快速航母打擊群的時候,經歷了充分論證討論,又組織艦艇訓練演習,制定條令,尋找完善指揮系統。日軍的航母編隊依靠長期訓練,不斷磨合熟悉才形成作戰默契。美軍航母先按照條令訓練,然後加入航母合練,很快就凝聚成一個有機整體。

綜上所述,在硬件保證先進的前提下,軍隊組織方式,人員培養模式,指揮系統運作流程,都是實現戰鬥力的保證。

中國有了航母,在人員選拔培訓上要建立完善、合理、高效的制度。在艦隊建設上要正規化,嚴格按照條令執行,訓練、演習、管理都要依規章。艦艇維護保養,維修,後勤補給,通訊指揮體系,都要有章可循,給指揮員一定的發揮空間。


天明遙遙山海關

二戰衡量航母戰鬥力就得看攜帶的艦載機數量!

美軍的埃塞克斯級在35000噸左右,攜帶2箇中隊48架地獄貓戰鬥機,一箇中隊的24架海盜戰鬥機,一個混編魚雷轟炸機中隊12架復仇者和12架無畏者,共計96架作戰飛機,另有7架後備機,總計103架艦載機。後期108架,全級計劃32艘,實際建成24艘,建造時間在1942年開始到1946年

獨立級輕型航母,滿載排水量15000噸左右,搭載一箇中隊的海盜或者地獄貓,12架復仇者或者無畏者,另有若干備用機,總計40架艦載機,全級9艘於1943年在紐約造船廠建造!

塞班級輕型航母,比獨立級稍大,屬性基本一致,共生產2艘,1944年

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標準排水6500噸,滿載排水10000噸左右,艦載機為28架由 海盜 野貓 復仇者 無畏者組成的混編中隊,1943年到1944年共建造50艘,各大戰場均有身影!

博格級護航航母,由貨船改裝,滿排15000噸,由於是貨船改裝噸位比卡薩布蘭卡要多但是整體艦載機數與卡薩布蘭卡差不多 30架左右,主要艦載機是攜帶反潛魚雷的復仇者和野貓戰鬥機,共建成45艘,有11艘就在美國海軍其餘都作為援助送給英國!博格級有兩個改型這裡就不列舉了!

還有一級也是護航航母,具體明顯忘記,用於商隊護航與反潛,共建造18艘

還有戰前的列剋星敦號 薩拉託加號 突擊者號 約克城號 企業號 黃蜂號 大黃蜂號均能搭載100架以上艦載機,還有未來得及的中途島級

中途島級載機達到驚人的140多架 60000多噸的排水量

整個二戰美軍共建造150多艘航母

為什麼美軍航母能搭載這麼多的艦載機?

這得從艦載機摺疊優化說起



地獄貓 逆天摺疊,側面證明美軍戰鬥機非常堅固


海盜


零式,搞笑般的翼尖摺疊


99艦爆


F6F地獄貓和F4U海盜均能做到翼根摺疊,而日軍飛機由於材質強度問題只能做到翼尖摺疊!

日軍前期的航母赤城 飛龍 蒼龍 加賀 赤城加賀排水量均超過4萬噸 號稱90架艦載機,但是有20架是拆開的備用機 實際只有70架左右

戰爭時期造的大鳳號排水量和埃塞克斯級差不多35000噸,但是隻能帶60架艦載機,這差距也太大了

其餘的均為輕型航母艦載機數量在30到50架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信濃號,比中途島級還要多的排水量(裝甲浪費空間)居然標準載機數是47架,最大120架(水分)由於雪風親王號的保佑出門17小時死於射水魚號手中

從以上數量表面,日軍在航母、艦載機、電子技術、工業設計均比美國人要落後,武士道影響下精英越打越少,導致戰局一邊倒。

今天是7月7日,向中國軍民致敬!


跨過高山越過平原

美國早在1942年的珊瑚海戰役中便已經開始反思和進步,而日本卻一直沒有從中吸取教訓。

在珊瑚海戰役中,“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儘管被2枚魚雷和2枚炸彈擊中,但卻沒有被完全摧毀。其致命一擊其實是燃油洩漏所致,最終導致爆炸,火勢迅速蔓延,以至無法控制。為了防止其落入日本人手中,尼米茲只好下令由驅逐艦“菲爾皮斯”號擔當“送葬人”的角色,向正在熊熊燃燒的“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的船殼發射魚雷將其擊沉。

由此,美國方面開始改進他們的航空母艦設備,特別是將航空氣體的管道燃料換用成成二氧化碳氣體。一直到今天,他們仍然會對所有的船隻進行不間斷的訓練。同時安裝的警示性雷達會在敵人攻擊航母,形成戰略優勢之前提醒航母上所有人撤離。除此之外,“約克鎮號”航空公司非常的嚴格,他們會接受大量的改進提議和懲戒措施。“埃塞克斯號”航空公司甚至更嚴厲,在戰爭期間保持沒有一個人被擊沉的記錄。

“約克鎮號”航空母艦,可謂是美軍在戰爭前6個月裡最有效的武器。它擁有先進的風險控制技術和和堅固的外殼。在與日本抗戰期間,它曾因撞擊而沉入珊瑚海,在中途又再次沉落,最後一次是被一艘潛水艇擊沉。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第三次沉沒,因為在那之前它已經修復過很多次了。日本的飛行員以為他們是在攻擊一艘從沒受損的船艦,但其實他們的隊友最近曾向它投放了3枚炸彈,並在飛行甲板上留下過大洞。而“富蘭克林號”驅逐艦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展現出如何有效地保護船隻免受火災。1945年3月19日,它被兩個550磅重的炸彈擊中,當時在它的甲板和機庫上還有著大量燃料,但最後這艘船艦卻倖免於難。

事實上,日本航空公司也曾有過優良的航空母艦(“瑞鶴號”是一個很好的代表),而中途島戰役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面例子。四艘航母全部都被少量的炸彈擊沉(在一般情況下,只有1枚炸彈)。堆放在機庫裡的的飛機以及燃料和彈藥輕而易舉就能會被引爆,就像人離開燒烤架的時間太長,結果會是一樣的。在被炸彈擊中後,船頭燃燒,數小時後便沉沒了。

在事件爆發後,美國海軍有著非常積極活躍的反思過程。每一個決策都要詳細分析,每一個行動都會進行研究。這其實也是一個不斷改進和提高意識的過程。除此之外,他們還會想辦法解決:如何在耗盡所有可用燃料之前,同時撲滅3架或更多裝有燃料的飛機。要知道撲滅火焰是無比困難——即使是一個沒有損壞的驅逐艦,也無法用足夠的水來熄滅火焰。正因如此,他們制定了一系列極其繁瑣的程序,以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從而降低災難發生的風險。

相比之下,日本方面卻試圖隱瞞此次事件,而沒有去研究解決辦法。倖存者大多被轉移到極度危險的地區中,他們很快便會死去。日本從而阻止人們知道災難的發生,其實這並不是通往不斷髮展的正確途徑。後來,日本人也開始改進燃料管道,不再往甲板下加油,也不再選擇逃避問題的處理方式。但他們從未在風險控制或操作安全方面趕上美國。中肯的說,他們面臨的一個巨大的問題,由於美國潛艇造成的持續威脅,他們無法得到很好的訓練,因此在後來的戰鬥中,他們的作戰經驗相對缺乏。

“信濃號”航空母艦的損失原本是可以避免的。4艘潛艇魚雷擊中了它設計存在缺陷的魚雷和主裝甲帶的下方區域。艙口蓋沒有密封,導致水流速度變得異常。而船員直到沉船前一直沒有在意這個問題。 “大鳳號”航空母艦,實施了錯誤的風險預防方案。魚雷爆炸後,由於錯誤的堵住了通風口,導致汽油蒸汽擴散至整個船艙,而厚重的裝甲阻礙了氣體的釋放,所以導致火勢迅速蔓延至整個船隻。


咖喱臘肉

因為美國航母質量佔優,佔擁有多處補給站,亦是正義之師。

在世界航母建造史上,島國日本曾經創造了建造航母的奇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總共擁有航母達29艘之多,當時堪稱世界第一航母大國。其實早在甲午戰爭時期,日本為了進一步實現其對外擴張的野心,就曾不惜餘力地大量建造航母,在1919年,就開工建造了第一艘滿載排水量7470噸的航母“風翔”號。日本從此正式步入了航母時代。早在二戰前夕,日本就已經建造和改造航母20餘艘。二戰開始後,日本又陸續建造了,“雲龍”號、“葛城”號、“天城”號等航母,那時日本號稱海上第一強國。

1941年12月7日,以航母為主的日本海軍編隊,偷襲了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珍珠港的海軍基地。次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宣佈正式對日宣戰,由此為日本航母敲響了喪鐘。1942年5月,在珊瑚海海戰中,滿載排水量11000多噸的“祥鳳”號被擊沉,滿載排水量25675噸的“翔鶴”號遭到重創。緊接著,在半途島海戰中,美國海軍創造了奇蹟,一下子就擊沉了滿載排水量36500噸的“赤城”號、滿載排水量17300噸的“飛龍”號、滿載排水量15900噸的“蒼龍”號和滿載排水量38200噸的“加賀”號4艘日本主力航母。在隨後的海戰中,日本海軍的航母一艘接一艘地被擊沉葬身海底。在所羅門島海戰中,滿載排水量12732噸的“龍驤”號被擊沉。在馬里亞納海戰中,滿載排水量29300噸的“大鳳”號、滿載排水量25675噸的“翔鶴”號、滿載排水量24140噸的飛鷹”號被擊沉。

不久,在1944年10月萊特灣的航母決鬥中,美國又將日本滿載排水量11190噸的“千歲”號、滿載排水量15675噸的“瑞鶴”號、滿載排水量11200噸的“瑞鳳”號“和滿載排水量11900噸的“千代田”號等4艘航母擊沉。由此使得日本海軍遭到毀滅性打擊。美軍趁勝追擊,又在其他零星戰鬥中,將日軍滿載排水量17830噸的“衝鷹”號、滿載排水量17830噸的“大鷹”號、滿載排水量17830噸的“雲鷹”號、和滿載排水量17500噸的“神鷹”號等航母先後擊沉。還有滿載排水量62000噸的“信濃”號,在剛剛服役,航行僅17個小時就被美軍擊沉。這艘航母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母。剩下還有滿載排水量7470噸的“鳳翔”號、滿載排水量13360噸的“龍鳳”號等航母和尚未完工的航母,在日本投降後,相繼被美國下令拆毀肢解。就此一向狂妄自大的日本海軍被美國海軍徹底打垮。從此號稱航母大國的日本,進入了無航母時代。以史為鑑,珍惜當下,好戰必敗。


PeiWei

就前中期來說,質量上並沒有很大的差距,同樣都存在設計上的缺陷,比如油氣管道佈局問題,雙方都吃過很大的虧,後期日本資源不夠,設計上自然要偷工減料,二戰時期的日本造船業應該是有好幾位鬼才的。

但是航母終究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全方位的輔助才能展現能力,比如艦載機飛行員,對於美國這個車輪上的國家,培養飛行員完全就靠汽油堆,有完善的飛行員培養機制,前線定期有熟練飛官回到學校做教官培育新的飛行員,反觀日本在汽油捉襟見肘以後就很難捨得如此大手筆培養飛行員,而且艦載機的質量也越來越成問題,德國不願轉讓煤轉油技術,本子後期只能依靠全國挖松根提煉松根油,那玩意讓本來還有些質量的飛機變得不堪入目。

然後就是美國完善的工業機制,讓美國損管逆天的強,最有名的就是三天修好約克城,雖然是船塢作業,但是美國從來就不缺技術工人,臨時調撥1500位技工不分晝夜的搶修最終造就奇蹟,比起本子的信儂救日本,我倒認為約克城對太平洋戰場的作用更大。而在日常海戰中,航母的隨船損管人員對於艦船的支撐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信儂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二吊子損管導致的。

這麼看起來,總體給美國航母發揮的功效看,日本的就要遜色很多,所以海大從教育培訓海軍官開始,就強調一擊制勝,全部的兵力用來進攻,所以航空兵沒有完善的培訓機構,艦載機強調續航、狗鬥卻忽視防護,航母強調艦載機搭載能力卻忽視防空和自身防護,所以那種奇葩的航空戰列艦的出現也就毫不奇怪了。


tony12345678000

因為設計的理念不同。日本在二戰前期的幾艘著名航母,基本都不是圍繞專業的航空作戰能力建設的,其中最著名的赤城號航母還是用戰列巡洋艦改造的。相比而言,美國幾乎所有航母都是專門為航空作戰能力設計製造的,也久經美國海軍理論發展的牽引,最終發展為完全依靠航空器作戰的全甲板攻擊航母,也最終為現代航母發展開啟了序幕。

圖為突擊者號航母,可見其寬闊的飛行甲板,他的排水量不大,但是所有的設施都是為了操作飛機而設置的,單就航空操作能力而言,他毫不遜於日本的大型航母。


美國式航空母艦的一大特色就是盡力的採用全甲板攻擊的理念,航空母艦的任何設計都是為了最大限度的發揮航空戰力而進行,著區別於歐洲的戰略投送型航母和蘇聯的載機巡洋艦型航母,也區別於二戰時期日本的主力艦輔助艦角色。美式航母第一個探索全甲板攻擊的是突擊者號航空母艦。美國海軍之所以設計建造突擊者號航空母艦 ,是為了將其作為,幾乎沒有任何航母作戰經驗的美國海軍的實驗對象,主要用於驗證全甲板攻擊的理念。可見,為了驗證一個軍事理論,美國是願意付出一艘航母的代價的,而美國驗證完成證明成功後,日本才開始學習這些經驗,那個時候早就已經遲了。

突擊者號航母的CG模型,可見其已經非常接近現代航母的外觀了。


以“突擊者”號航空母艦為例子,他的船體設計完全從航空母艦的實際需求出發 ,與其他國家的航空母艦相比 ,“突擊者”號的航速慢、武器裝備欠佳且防護能力弱 ,但另一方面 ,儘管該艦的噸位不大 ,卻搭載了大批艦載機。“突擊隊員”號的防護裝甲十分薄弱 ,主要包括25毫米厚度的飛行甲板裝甲和沿著吃水線在動力機艙外覆的51毫米厚的防護裝甲。除了這些被動的防護措施外 ,艦上還加裝8門5英寸(127毫米)口徑防空火炮。

圖為突擊者號航母,可見其甲板堆滿了艦載機。


該艦最初設計搭載戰鬥機和轟炸機各36架 ,以及4架多用途飛機。雖然突擊者號的噸位遠遠小於列剋星敦級 ,但是它卻有一個更大的機庫。突擊者的機庫尺寸是168.36×19.83米 ,與此相比較,列剋星敦級的機庫是134.2×20.13米 ,約克城號是195.2×18.91米。考慮到約克城號是美國海軍戰前設計的最完備的航母 ,突擊者號的機庫面積應該說是很對得起自己的噸位了。20世紀30年代初 ,它搭載了一支編制數量多達76架的艦載機聯隊 ,另外還在機庫頂棚上吊掛了38架備用機 ,這一數字絲毫不遜於噸位比自己大出1倍有餘的列剋星敦級。可以說 ,單從艦載機聯隊規模的角度看 ,突擊者號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回答者簡介:張浩,亞太智庫研究員,《艦載武器》雜誌評論員,在《兵器》、《艦載武器》等多家軍事期刊發表《現代山地戰怎麼打》、《共和國炮艇小傳》、《奪灘奇兵》等文章30餘篇,在海軍作戰理論和海上作戰武器裝備等領域有獨特見解,著有《預警機、電子戰機》一書,獲得軍迷群體一致好評。


海事先鋒

僅從設計角度來看,同時期、同噸位下美國航母的設計水平是要略遜於IJN的

首先,機庫面積是航母在保證出擊效率和整備效率的前提下決定搭載量的重要因素,二戰時期,艦載機的加油、掛彈均是在機庫內進行的,而同時期的美軍航母,機庫面積遠遠小於她們的日本同僚,例如:

赤城6521/加賀7493

列剋星敦2232

蒼龍5338/飛龍5463

約克城2863

翔鶴5660

埃塞克斯3948

歷史上美軍的實際搭載量和IJN的搭載量差別並不大,原因就在於美軍的大量飛機是繫泊于飛行甲板的(英軍也一樣)

再說防護,我們以雙方防護空母設計集大成者的翔鶴型和埃塞克斯型對比:

翔鶴:機庫甲板:25mmDS+132NVNC(彈藥段)/65mmCNC(輪機段)飛行甲板為強力甲板,僅有結構鋼(按照IJN艦艇的通常結構標準,可能是25mmDS)

埃塞克斯:機庫甲板:63.5mmSTS(無背板)

飛行甲板38mmSTS,強力甲板

相比之下翔鶴的彈藥庫和輪機艙的防護更加完善,NVNC作為專用的裝甲鋼,防護能力是要強於兼做結構鋼的STS的(至少在這個厚度下是如此);僅有結構鋼的飛行甲板在面對航彈/炮彈時,很有可能會形成無害通過,由機庫甲板攔住,使其在機庫內爆炸,避免對機庫下的船艙或飛行甲板造成破壞

而埃塞克斯級的38mmSTS就很難做到這一點,對美海軍設計史稍有了解人的都知道,衣阿華級戰列艦上用於引爆航彈的“炸彈甲板”也是38mmSTS,目的是為了啟動航彈的引信,使其在穿透前/穿透過程中爆炸,讓爆炸能量大部分宣洩在艦體之外,避免其傷害主水平甲板上方的區域,在戰列艦上可以這麼做;但是在航母上,很有可能會造成飛行甲板被炸爛導致失去起降能力

航速,翔鶴級只比埃塞克斯級快1節,基本沒什麼區別

續航力翔鶴9700海里/18節,埃塞克斯15440海里/15節,埃塞克斯級要更強一些,但翔鶴級也能滿足IJN的作戰需求


赤松貞明

航母的性能主要提現在艦載機上,日本的艦載機零式,比不上美國的海盜,而且美國的艦載機能摺疊機翼,日本由於工藝不行,所以飛機不能機翼不能摺疊,這就造成雙方在飛機攜帶上的差距,第二日本由於造船工業上和美國巨大的差距,不能像美國一樣的下餃子,在加上資源的匱乏才導致後期和美國在航母上的差距。前期的日本航母還是能和美國不分伯仲的,差距主要提現在後期。






所以,美國航母和日本航母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太平洋戰爭的中後期,這可以告我我們,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在戰爭中有怎麼的決定性的作用。


狂人薩坎

美軍使用了開放式艦首,使得積累的燃油等易燃物揮發的氣體能夠快速消散,而是用封閉艦首的日軍航母,比如大鳳號就因為被美軍一枚魚雷擊中,直接引爆了艦體內聚集的燃油揮發氣體而沉沒。

而且美軍艦載機使用摺疊式機翼,相較於日軍能夠搭載更多的戰機,戰鬥力也就更強。

美軍航母首先使用預警雷達,可以遠距發現日軍軍艦與飛機,在作戰調度與戰場信息獲取上更有優勢,特別是防禦敵方艦載機進攻時。


復興軍事

美國跟日本當時的對決就像玩遊戲,花錢的爆兵速度是免費的10倍,容量也是10倍,維修速度快,還不缺資源,就算每一局都是免費的贏,最後打下來還是免費的扛不住。當年日本剛剛剛開始侵略中國的時候,全世界都認為中國扛不住3個月,所以很多國家不想聲援中國,誰願意聲援一個即將亡國的國家而得罪一個世界強國,特別是波蘭居然支持外交上聲援日本,美國更是大發戰爭財,日本從美國購買了大量戰略物資,比如石油和鋼鐵,蘇聯但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支援中國,所以中國抗戰前期只有蘇聯給中國大量的支援,而美國就大發戰爭財。直到後來日本佔領了法國殖民地越南才引起美國的警覺,制裁日本。也看到了日本好幾年都沒有拿下中國,改變了對中國的看法,後期開始支援中國,說來說去,一切都是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