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政府為什麼維護不了政府紙幣霸權?

水月長安

明朝政府是自己毀滅了自己的紙幣信用,還怎麼維持紙幣霸權啊?跟任何外國陰謀、敵對勢力都無關,中國經濟在明朝倒退回實物貨幣,完全是朱元璋、朱棣父子的鍋。

最早的紙幣出現在宋朝,有交子、會子等名目,最早是民間為了經商方便發明的,後來這個辦法被宋朝政府吸收,但是宋朝政府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發現紙幣都很謹慎,他們明白髮行紙幣要有準備金,只是到了南宋後期為了籌措抗元軍費不得已才濫發。明朝卻是從一開始就沒有準備金一說,只許百姓拿金銀兌換大明寶鈔,不許百姓拿大明寶鈔兌回金銀,還用法令強行規定必須使用大明寶鈔,用金銀交易者抵罪。

到朱棣即位時,一貫原值1000文的寶鈔已經連當100文用都十分勉強了,以朱棣好大喜功的性子,這輩子修永樂大典、五徵蒙古、六下西洋、營建北京,都是濫發寶鈔從百姓手裡搶錢,永樂後期一貫錢頂10文用都勉強了,這樣低價值的鈔票,墊鞋底都嫌粗,還怎麼讓人使用啊?崩潰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文史宴

明朝政府沿用宋、金、元的傳統,從洪武八年開始發行紙幣即大明寶鈔,然而大明寶鈔的命運卻比較悲慘,明朝發行的紙幣沒能像其他三朝發行的紙幣一樣直到王朝後期才崩潰,大明寶鈔的體系大概只維持了六十多年到正統年間就已經接近了完全崩潰。關於大明寶鈔這麼快崩潰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

首先是明朝的紙幣制度有比較大的問題,一方面,明朝發行的紙幣只能由民眾用白銀或者銅錢兌換,但是卻不允許民眾自由的用紙幣來兌換回白銀和銅錢等硬通貨,這就嚴重打擊了民眾對於大明寶鈔的信心,也就為其貶值埋下了禍根,另一方面,一般意義上我們認為貨幣的崩潰一般與政府的無限增發導致的貨幣貶值有關,但是明朝的貨幣卻不是這樣,而是恰恰相反,政府每當面臨貨幣貶值的情況的時候,都會選擇停發寶鈔甚至加大對寶鈔的回收來減少流通中的貨幣量以期達到穩定貨幣價值的目的,當然如果按照常理來看的話,這樣應該是可以奏效的,但是這是在沒有其他貨幣進行競爭的情況下,由於明朝與日本以及歐洲的貿易導致大量的白銀流入了中國的市場,這就給民眾提供了一種更加可靠的硬通貨,再加上政府不斷收縮流通的寶鈔量,更使得白銀的地位一步步穩固,從而徹底導致了寶鈔失去了主流貨幣的地位。

綜上所述,明朝紙幣制度崩潰的原因一是由於政府不允許自由兌換導致民眾缺乏信心,另一方面是當紙幣面臨白銀的衝擊的時候,政府錯誤的採取了收縮紙幣流通量的策略從而加劇了紙幣地位的崩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