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穿五類項目騙局?央視《對話》全球區塊鏈頂尖人物

2018年5月26日10時,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正式在貴陽國際生態會議中心拉開序幕,會期將於5月29日結束。鏈得得作為國家數博會區塊鏈板塊重要承辦單位之一,將繼續全程直擊三天大會精彩內容。

在首日議程中,央視《對話》欄目走進數博會,與嘉賓共同展開區塊鏈巔峰對話。在對話中,幾位嘉賓梳理了目前區塊鏈市場上的亂象,為投資者發出了警示。

如何看穿五类项目骗局?央视《对话》全球区块链顶尖人物

對話嘉賓:

徐昊:貴陽市委常務、常務副市長

Don Tapscott:“數字經濟之父,塔普斯科集團主席,新範式智庫創辦人、多倫多大學羅特曼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區塊鏈革命》作者

王志勤: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張首晟 斯坦福大學講座教授、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陳磊:迅雷集團首席執行官、網心科技首席執行官

元道(陳昇):中關村區塊鏈聯盟理事長、世紀互聯創始人、中國互聯網協會常務理事

趙何娟:鈦媒體集團創始人,鏈得得創始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訪問學者

主持人陳偉鴻:現實生活當中會聽到各種各樣和ICO亂相的聲音,有些人跑路了,老百姓的血汗錢沒有了,是騙子的技術太高明還是老百姓的鑑別能力有待提高?我們整理了一些較為流行的騙局,包括自詡海外機構代理、要求花錢購買其代幣、宣稱未來其代幣通過區塊鏈完成交易、許諾半個月之內翻倍、要求發展下線等。請問各位認為這五類哪種危害最高?

王志勤:我們認為都非常危險。像許諾半個月之內翻番,我覺得需要謹慎地瞭解投資對象的具體情況,包括工作原理和可能產生的效果和成果是怎樣的,再進行理性地投資,很多情況下投資者很難擁有這種理解。投資者對待許諾翻倍這種不切實際的預期,應該特別謹慎,這種情況往往是一個騙局。

張首晟:我認為現在很多項目都是泡沫,投資者對待這些項目需要更加理性。投資機構的投資可以作為參考:一個是判斷這個價值的好壞,另外也是給項目方一個監督。這樣把傳統VC的模式用到區塊鏈的項目上的時間較短,但還是比較有參考價值。

陳磊:我從企業的角度討論這個問題,已經多次勸很多的企業千萬不要ICO,為什麼?因為炒作的結果一定是廠家賺錢,用戶受傷害。最終企業背鍋,受傷害的是你的用戶。企業一旦ICO了,命運就不掌握在企業手裡了。我見過有一些做項目的人,真的想做事,但投資人要套現,只能通過讓幣坐過山車完成,最後項目變成了空氣幣,一地雞毛,也喪失了用戶的信任,還怎麼做項目?所以我覺得我們國家禁止ICO是非常明智的,ICO模式至少在中國是不適合的。

元道:我不太同意陳磊的意見。今天我們討論的是全球範圍內區塊鏈,並沒有中國區塊鏈,美國的區塊鏈的區別。就跟互聯網一樣,區塊鏈是全球化的產物。我很同意剛才張教授的看法,區塊鏈項目成熟到有足夠多的共識的時候就需要進行ICO。在區塊鏈的初期階段,最偉大的地方就是不確定性,任何打著確定名義說的都是危險的騙局,比如說承包,半個月內翻番等等就是紅色警報的基本標誌。

趙何娟:我對市場上的亂象有兩點看法。第一點,泡沫指的是供求不平衡的時候是產生的才是資本泡沫,沒有任何有價值值得投資的事情,卻有大量的資本湧進。區塊鏈這個領域裡面沒有供大於求,相反,還有很多需求沒有被挖掘,供應、環境、生態都沒有成熟。

第二點,目前市場中的確有很多亂象,包括大量的空氣幣、跑路的案例,我認為這是一個新生事物在發展和崛起過程當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在互聯網時代剛剛到來的時候,互聯網應用最早的時候,黃賭毒等等問題一個都沒少。股市最早期的時候,也產生了很多資產泡沫、垃圾股,造成了投資者的損失。這種問題的出現恰恰是說明區塊鏈技術和市場正在處於不斷成熟的過程當中。

現場嘉賓:我們過度重視危險了。實際上,犯罪分子會利用每種新興技術,媒體也會過分宣傳犯罪事件。比如說犯罪分子通過社交媒體來犯罪,大家都會認為是社交媒體的錯。肯定有犯罪分子會利用區塊鏈和加密貨幣技術,這是我們需要接受的現實。同樣,我們會把加密貨幣跟代幣混淆,或者和區塊鏈平臺混淆了。我覺得加密貨幣在未來也會成為數字貨幣,而不是這種數字的投資物。90%的企業區塊鏈的項目,其實沒有真正進入到落地的階段,還是停留在一個實驗室的階段我們還需要等待區塊鏈技術的成熟。

現場嘉賓:做壞事要付出代價。對於那些只是發一個ICO圈老百姓錢的項目,現在監管的態度是比較嚴格的,希望投資者們不要盲目追尋泡沫。所以對於幣圈和鏈圈來說,其實是期待監管的,希望監管能夠保護投資者不受傷害,另外一方面又可以不傷害技術創新,讓這些新技術有機會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