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海南之瓊海篇

走在小鎮街道上,彷彿回到了古代,這是一個風情特色小鎮,青磚黛瓦白牆,雕花紅木窗欞,一座座獨特的仿古民居前大紅燈籠高高掛,臨街小店招牌多是用木頭刻上店名的仿古模樣。

走讀海南之瓊海篇

冬天的多曲河,在兩岸的綠樹紅花倒影下,充滿著閒適的恬淡。稍稍有點陰的天空下,黃桐樹在文曲橋邊輕輕搖

走讀海南之瓊海篇

700多年前,元文宗圖帖睦爾還是太子的時候,因宮廷鬥爭被流放海南島,在患難之時遇到了一生中刻骨銘心的愛人,一位叫青梅的美麗姑娘。於是美麗的文曲河邊上的蘆葦間盪漾著滿滿的濃情愛意,他們在黃桐樹下流連忘返,他們情真意切,患難與共,流傳下美麗而浪漫的愛情故事,文曲河也被百姓們傳頌為“愛情河”。

走讀海南之瓊海篇

萬泉河因元文宗而得名。在元文宗圖帖睦爾攜青梅從多河畔的中水侯王廟前的文宗渡口乘船回京師時,本地鄉紳王官和多河兩岸人民夾岸歡送。兩岸人民握拳直呼:“太子萬全,一路萬全。”

  在圖帖睦爾登基三年後下詔天下,將海南島的定邑升格為南建州,封王官為知州,將那條伴隨他度過三年流放歲月當時叫做“多水河”的河流改名為“萬全河”。後來因“全”跟“泉”同音,老百姓又把萬全河更改為萬泉河一直至今。

走讀海南之瓊海篇

 歌曲《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讓萬泉河的名字傳遍大江南北,一部《紅色娘子軍》,一首《萬泉河水清又清》讓全國人民欣賞到海南島熱帶雨林的美麗風光。萬泉河兩岸的熱帶雨林景觀和巧奪天工的地貌,令人歎為觀止,它孕育了瓊海人民,也給瓊海帶來了無窮生機活力。

走讀海南之瓊海篇

文曲河邊文曲橋頭,一家特色的咖啡屋掩藏在檳榔樹跟黃桐樹下,這是一家以元文宗為文化元素的鄉村咖啡屋。從“回家”小門進入院子,一塊“回家種田,陪媽媽吃飯“的牌子樹立在院子裡,院子裡的擺設充滿了鄉村家鄉的特色。冬天裡,在這樣的一間屋子裡喝上一碗熱乎乎的雞屎藤粑仔,就像是吃著小時候媽媽親手做的小吃,這種味道就是家鄉的味道,溫暖到家!

走讀海南之瓊海篇

走讀海南之瓊海篇

雞屎藤是一種野生滕類植物,其葉揉爛後有一種類似雞屎的特殊味道。用雞屎藤加泡過的新鮮大米一起碾成粉末製成的粑仔是海南特色風味小吃,有清熱、解毒、去溼、補血的功能,被民間稱為“土參”。去瓊海,雞屎藤粑仔是每次吃雜糧甜品小吃必點的一種。夏天,一碗椰奶冰鎮清補涼雞屎藤粑仔,清涼爽口到心田。冬天,一碗伴著紅糖薑絲味的熱騰騰雞屎藤耙仔,溫暖熱乎充滿到全心身。

  這就是讓人流連忘返溫暖如家的"萬泉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