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別替我說話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自主敏感期,大部分孩子在4歲時會有明顯的表現,他們對自主性有強烈的需求,希望由自己來掌控一切與自己相關的事情,而我們稍加留意的話,就會發現大多數家長都有“替孩子說話”的習慣。親子學堂特約作者楊逸不定期分享家庭教育中經常被忽略的問題,你也犯過這些“錯誤”嗎?

妈妈,别替我说话

媽媽準時去幼兒園接了陽陽回家,經過中心花園,陽陽像往常一樣要停下來玩一會兒,那兒已經聚集了好幾個同樣不捨得回家的小朋友。

秋日下午的陽光特別溫暖,小朋友們時而在小草坡上奔跑嬉鬧,時而圍著小亭子躲貓貓,不知是哪個小朋友撿起林蔭道上金黃色的銀杏落葉,讚歎道:“真好看!”孩子們便開始了撿落葉過家家的遊戲,圍著亭子跑出跑進。

媽媽外婆奶奶們,自在地坐在亭子裡,邊曬太陽邊聊天。

“她在外面不響,在家裡脾氣很大的,媽媽也搞不定的,還是你家陽陽懂事。”

“那也不是啦,她有時候也不聽話的,特別是叫她彈琴,天天要盯著。”

聽到自己的名字,手裡捧著落葉正好跑過來的陽陽問:“媽媽,在說我嗎?”

媽媽笑著說:“沒事兒,你去玩吧。”

陽陽做了個鬼臉跑到旁邊跟小朋友倒騰葉子去了。

大人們繼續聊著,靈靈的外婆對陽陽媽媽說:“我們靈靈性格太內向,要是能像你家陽陽那麼開朗就好了。週末讓陽陽到我們家來玩吧,正好她爸爸出差,媽媽要加班。”

“行啊,反正我們這個星期也沒安排,陽陽很喜歡到小朋友家玩的。”媽媽話音剛落,陽陽不知從哪兒竄了過來:“媽媽,不喜歡你那麼說。”媽媽有點尷尬,連忙把女兒摟過來,輕聲低語著,只聽女兒嬌嗔了一句:“可你沒問我。”媽媽又耳語了兩句,小姑娘笑著說:“好吧,接受了。”然後高高興興地跑開了。

陽陽媽媽見孩子跑遠了,趕緊跟靈靈外婆說:“唉,小囡最近主意大了,幫她安排啥事兒,都得先徵求她的意見。”外婆和旁邊的大人都誇道:“有主見好呀。”

話雖這麼說,換作是自家孩子,成人未必會支持小朋友如此表達自己的“主見”,其實這是孩子在為自己伸張“自主權”。

像陽陽一樣,每個孩子都會經歷一個重要的敏感期叫自主敏感期,大部分孩子4歲多的時候會有明顯的表現,這個時期,孩子會對自主性有強烈的需求,他們希望由自己來掌控一切與自己相關的事情,比如他們會討厭媽媽來提醒自己該刷牙,該洗澡;他們會討厭穿媽媽給自己搭好的衣服參加同學生日會;他們會討厭到了週末才知道爸媽為自己安排了活動,儘管不悅的感受會被誘人的活動瞬間驅散。當然,他們還特別討厭媽媽總是搶先一步替他們把話說了。

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現“替孩子說話”是大多數家長共有的一種習慣,是一種無意識的習慣。

比如,兩個3歲娃一起玩,一個問另一個:“我的火車給你玩,你的飛機給我玩,好不好?”“好的好的,我們交換著玩。”那麼爽快答應的常常是大人。

比如在小賣部買冷飲,售貨員問:“小朋友,要什麼口味的?”“我們要草莓的”,沒等孩子開口,大人已搞定。

比如路上碰到熟人寒暄幾句:“都這麼大了,寶寶幾歲啦?”“今年7歲啦,我們都讀二年級了。”“這麼快呀,功課多嗎?”“多,再加上他又特別磨嘰,每天都要做到9點、10點鐘。”

雖然大人的一問一答都是關於眼前的這個孩子,但是孩子卻像是個透明體,不存在似的。

我們習慣了替孩子說話,實際上就是習慣於替孩子做主。處於自主敏感期的孩子會對成人的無意識代言特別感冒,這恰恰是對我們成人的一個很好的提醒。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有主見,就不要再隨意地“替孩子說話”,無意識的習慣很難一下子改變,但我們至少可以真誠地接受孩子的提醒, 尊重他們的獨立意志,真真切切地看見他們,而不是我們身邊透明的存在。

楊逸,翼展風迎(菩提樹屋)家庭教育發展中心創始人,“PPM繪本親子教養模式”理論創立者。

妈妈,别替我说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