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與家長合作的藝術(教育思考)

班主任與家長合作的藝術

現代教育科學告訴我們,班主任與家長同時承擔著教育下一代的職責和義務。共同的願望,一致的社會責任,要求班主任與家長必須充分合作,建立一種和諧健康的“夥伴式”關係,這樣才能多角度、多層次地充分發揮教育功能,更有利地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那麼作為在教育中佔主導作用的班主任,如何與家長相處,建立新型的合作關係呢?


一、寬同存異求依賴

生活中,有少數家長或忙於工作,或忙於賺錢,家教責任意識淡化,生兒育女,僅僅管吃喝,管衣穿,成為“甩手”家長,農村這種現象更為突出,孩子入學便“萬事大吉”,與班主任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還有一類家長,自身文化素質較差,認為孩子讀不讀書無所謂,對孩子要求不嚴格,得過且過,相反卻對班主任抱有戒心,稍一嚴格,便認為班主任跟孩子過不去。班主任如何同這樣的家長相處合作呢?首先要主動熱情,在雙方心靈上架起信任的橋樑,班主任不妨登門家訪,主動介紹情況,增進相互間的瞭解。其二,要誠心誠意,與家長真誠相交,給家長以可親、可信之感,贏得家長的依賴,從而激發家長教育好子女的責任感和信心,強化合作意識;其三,要持之以恆,不怕曲折,耐心細緻地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使家長明確職責,早與班主任合作。

二、真誠坦白求理解。

教育實踐證明,班主任與家長存在的種種不合理現象,很大程度上是因雙方不理解而造成的。比如,學生成績不理想、表現較差、作業經常完不成等,班主任恨鐵不成鋼,著急之餘,往往把家長傳到學校,抱怨家長對孩子不管不問,家長被班主任搞得面紅耳赤、狼狽不堪,長此以往,家長們便不願見班主任了,在班主任的“傳票”、傳訊面前進退兩難,聽憑老師發落的同時,家長們也抱怨老師對自己不理解、不尊重,心理上與班主任產生鴻溝,乃至抵對情緒。作為班主任不妨換位思考,加強溝通,增進理解。首先要尊重家長。在與家長接觸的過程中,要肯定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成績和優點,然後指出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以及需要家長配合的地方,一定要做到心平氣和,真誠坦白,向家長講明白自己工作難處,以及要有家長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要充分利用學生家長對自己子女的情感,採取開座談會、家長會,發放意見卡、聯絡卡等方法,主動徵求意見,以平等合作的誠意,拓寬與家長聯繫的渠道,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

三、激勵進取求提高。

少數家長由於文化程度、知識修養和社會閱歷的限制,家教方法走入誤區,教育孩子不是“哄騙式”就是“棍棒式”。在這些絕招下,不但沒有制服孩子,反而會使孩子更放縱或心靈扭曲。對此,班主任要多分析,多指導。這類家長起初對孩子有較高的期望值,盼望子女“成龍成鳳”,只是在“滿腔熱情”中得不到正確的“回報”時,便灰心喪氣。因此,班主任首先要鼓勵家長樹立信心,要注意提醒家長在孩子面前少說喪失信心的話,通過有效的規勸,明理激勵,以增強家長克服困難的勇氣;第二,要教給家長正確的管理方法,一方面,班主任可有針對性的選擇、推薦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書籍供家長閱讀;另一方面要動員家長多聽一些家庭教育講座等,不斷改進家庭教育方法;第三,教師要指出學生身上存在的突出問題,幫助家長訂立家教計劃,多聯繫、多配合、多幫助、多激勵,引導家長不斷提高家教水平。

四、細緻入微求發展。

有些文化水平高、知識修養好、社會閱歷廣的家長,自認為自己會輔導孩子,孩子考試分數也高,無需與班主任合作。其實在這部分“好學生”身上,往往也不乏這樣那樣的不良習慣或品質,只不過是被高分所掩蓋,一好百好,時常被人忽略罷了。對此,如果班班主任也像少數家長那麼“自命不凡”,沉浸在高分之中,不與家長接觸瞭解,交換意見,是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因此,班主任必須主動與家長交往,細緻分析孩子身上的某些缺點或錯誤,促使家長警鐘長鳴;其次,要和家長共同商討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對策,幫助家長逐步實施。從認識上、措施上引導家長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以求不斷髮展,不斷提高。

班主任與家長合作的藝術(教育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