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聲音:印尼為什麼會被西方聲音淹沒,中國聲音都去哪了?

版面上的內容,正是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月6~8日對印尼進行正式訪問的相關報道。

對於同一重大事件的報道,印尼不同媒體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這除了與各媒體自身的定位有關,也與印尼的國情和媒體生態不無關係。

走進印尼的“媒體森林”

印尼作為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也是個媒體大國。

在這個宛若森林的媒體生態圈裡,目前共有各類大小報刊3000多種,全國的電視臺和電臺多達1800多個。

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門戶網站、社交媒體、移動客戶端等正成為印尼受眾獲取信息的新渠道。目前,印尼已成為Facebook(臉譜)和Twitter(推特)最大的用戶市場之一。

印尼聲音:印尼為什麼會被西方聲音淹沒,中國聲音都去哪了?

2017年印尼十大數字媒體

不過,電視仍然是印尼最主要的媒體傳播渠道,滲透率達95%;互聯網則以快速增長的滲透率位居第二;其次為廣播、報紙等。

“和全球其他地區一樣,在新媒體時代,印尼的傳統紙媒也日漸式微。

印尼英文日報《雅加達環球報》已於2015年正式停止發行印刷版;《雅加達郵報》則在2017年將版面從24版縮減到20版。

印尼聲音:印尼為什麼會被西方聲音淹沒,中國聲音都去哪了?

印尼國家電視臺的國際頻道

但鄭世波也指出,印尼媒體在涉華經貿報道中普遍趨於正面,對中國投資持歡迎態度,並把中國視為重要的經貿合作伙伴。

印尼華文媒體:老樹發新芽?

對於擁有眾多華人的東南亞國家來說,華文媒體並不是一個新鮮的存在,但因為印尼32年的中華文化斷層,使得印尼的華文媒體與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華文媒體相比,稍顯特別。

印尼聲音:印尼為什麼會被西方聲音淹沒,中國聲音都去哪了?

印尼聲音:印尼為什麼會被西方聲音淹沒,中國聲音都去哪了?

印尼雜誌

印尼雖有大量華人,但現在懂中文的,年齡大多在60歲以上,因此印尼華文報紙的讀者基本是老年人。每當報紙刊登華人精英去世的消息,我們常會感慨‘又失去一位讀者’。”張文喜說,“正因為我們的讀者多為老年人,所以受新媒體的衝擊不大,但這也造成印尼華文媒體發展新媒體的動力不足。”


印尼目前有一定影響的華文報紙有《印度尼西亞商報》《印華日報》《千島日報》和印尼《星洲日報》等。多數華文報紙是由財團支持創辦,基本上都在虧損中堅持。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印尼《國際日報》由熊德龍先生創辦,發行遍及印尼130多個城市,旗下有多份子報。

印尼聲音:印尼為什麼會被西方聲音淹沒,中國聲音都去哪了?

印尼《國際日報》重視中國新聞的報道

“華社、華校、華文報被視為印尼華人社會的‘三寶’,三者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華文報上多為華社與華校的消息,華社帶來廣告,華校為報紙培養未來讀者,所以我們有時也會免費為華校刊登廣告。”張文喜說,“如今,很多中資企業進入印尼,正在為印尼華文報帶來新的讀者群。”

講好“中國故事”,依舊任重道遠

今天的中國,在不斷了解世界的同時,也希望世界更多地瞭解中國。而在增進相互瞭解,促進民心相通的過程中,媒體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說,不少印尼人民眼中的中國,就是印尼媒體報道里的中國。

那麼,那些“走出去”的中國文化,印尼人民能夠聽得到、聽得懂嗎?

“講好‘中國故事’碰到的第一個障礙就是語言。”

鄭世波坦言,印尼懂中文的人不多、英文也不是官方語言,因此,“中國故事”通過中文與英文講述,其實效果不太理想。

“印尼人主要還是通過印尼語獲取信息,因此,如果要讓印尼人民聽到‘中國故事’,還是需要加強對印尼語新聞報道的重視,打造印尼語傳播平臺。”

印尼聲音:印尼為什麼會被西方聲音淹沒,中國聲音都去哪了?

印尼《國際日報》是印度尼西亞主要的中文報紙。

鄭世波表示,近年來,中國文化“走出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顯現出一些問題:


一個是重形式輕實效,存在“到此一宣”的情況;

二個是宣傳痕跡明顯,存在一些誇大其詞,不夠謙遜;

三個是形象過於完美,不夠立體生動,距離感太強。中國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摩天大樓下也有貧困人口,那些成功脫貧的故事也許更能引起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共鳴。

外國人對中國觀感的改善和‘一帶一路’的民心相通是個長期的過程,任重道遠,不必急功近利。宣傳上每個人都有責任,但企業才是‘中國故事’最好的宣傳者。企業社會責任做得好就是‘中國形象’最好的宣傳,這比媒體的正面報道要有效得多。當然,這也需要外交、商業、旅遊、影視等多個部門齊頭並進,配合軟實力建設。這樣媒體才能‘錦上添花’發揮更大的作用。”鄭世波這樣說道。

文:黎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