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声音:印尼为什么会被西方声音淹没,中国声音都去哪了?

版面上的内容,正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6~8日对印尼进行正式访问的相关报道。

对于同一重大事件的报道,印尼不同媒体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除了与各媒体自身的定位有关,也与印尼的国情和媒体生态不无关系。

走进印尼的“媒体森林”

印尼作为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也是个媒体大国。

在这个宛若森林的媒体生态圈里,目前共有各类大小报刊3000多种,全国的电视台和电台多达1800多个。

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门户网站、社交媒体、移动客户端等正成为印尼受众获取信息的新渠道。目前,印尼已成为Facebook(脸谱)和Twitter(推特)最大的用户市场之一。

印尼声音:印尼为什么会被西方声音淹没,中国声音都去哪了?

2017年印尼十大数字媒体

不过,电视仍然是印尼最主要的媒体传播渠道,渗透率达95%;互联网则以快速增长的渗透率位居第二;其次为广播、报纸等。

“和全球其他地区一样,在新媒体时代,印尼的传统纸媒也日渐式微。

印尼英文日报《雅加达环球报》已于2015年正式停止发行印刷版;《雅加达邮报》则在2017年将版面从24版缩减到20版。

印尼声音:印尼为什么会被西方声音淹没,中国声音都去哪了?

印尼国家电视台的国际频道

但郑世波也指出,印尼媒体在涉华经贸报道中普遍趋于正面,对中国投资持欢迎态度,并把中国视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

印尼华文媒体:老树发新芽?

对于拥有众多华人的东南亚国家来说,华文媒体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存在,但因为印尼32年的中华文化断层,使得印尼的华文媒体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华文媒体相比,稍显特别。

印尼声音:印尼为什么会被西方声音淹没,中国声音都去哪了?

印尼声音:印尼为什么会被西方声音淹没,中国声音都去哪了?

印尼杂志

印尼虽有大量华人,但现在懂中文的,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因此印尼华文报纸的读者基本是老年人。每当报纸刊登华人精英去世的消息,我们常会感慨‘又失去一位读者’。”张文喜说,“正因为我们的读者多为老年人,所以受新媒体的冲击不大,但这也造成印尼华文媒体发展新媒体的动力不足。”


印尼目前有一定影响的华文报纸有《印度尼西亚商报》《印华日报》《千岛日报》和印尼《星洲日报》等。多数华文报纸是由财团支持创办,基本上都在亏损中坚持。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印尼《国际日报》由熊德龙先生创办,发行遍及印尼130多个城市,旗下有多份子报。

印尼声音:印尼为什么会被西方声音淹没,中国声音都去哪了?

印尼《国际日报》重视中国新闻的报道

“华社、华校、华文报被视为印尼华人社会的‘三宝’,三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华文报上多为华社与华校的消息,华社带来广告,华校为报纸培养未来读者,所以我们有时也会免费为华校刊登广告。”张文喜说,“如今,很多中资企业进入印尼,正在为印尼华文报带来新的读者群。”

讲好“中国故事”,依旧任重道远

今天的中国,在不断了解世界的同时,也希望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而在增进相互了解,促进民心相通的过程中,媒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不少印尼人民眼中的中国,就是印尼媒体报道里的中国。

那么,那些“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印尼人民能够听得到、听得懂吗?

“讲好‘中国故事’碰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语言。”

郑世波坦言,印尼懂中文的人不多、英文也不是官方语言,因此,“中国故事”通过中文与英文讲述,其实效果不太理想。

“印尼人主要还是通过印尼语获取信息,因此,如果要让印尼人民听到‘中国故事’,还是需要加强对印尼语新闻报道的重视,打造印尼语传播平台。”

印尼声音:印尼为什么会被西方声音淹没,中国声音都去哪了?

印尼《国际日报》是印度尼西亚主要的中文报纸。

郑世波表示,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一个是重形式轻实效,存在“到此一宣”的情况;

二个是宣传痕迹明显,存在一些夸大其词,不够谦逊;

三个是形象过于完美,不够立体生动,距离感太强。中国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摩天大楼下也有贫困人口,那些成功脱贫的故事也许更能引起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共鸣。

外国人对中国观感的改善和‘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是个长期的过程,任重道远,不必急功近利。宣传上每个人都有责任,但企业才是‘中国故事’最好的宣传者。企业社会责任做得好就是‘中国形象’最好的宣传,这比媒体的正面报道要有效得多。当然,这也需要外交、商业、旅游、影视等多个部门齐头并进,配合软实力建设。这样媒体才能‘锦上添花’发挥更大的作用。”郑世波这样说道。

文:黎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