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企業夏季活動,無聊到除了“泡沫趴”就是“電音趴”

寧夏企業夏季活動,無聊到除了“泡沫趴”就是“電音趴”

又到了寧夏的夏季,企業的各類營銷活動也隨著天氣的變暖和季節的優勢以依次開展。但是,連著兩年寧夏的夏季活動似乎都固定在了“泡沫趴”與“電音趴”的定向思維裡不能自拔,群眾們在這種連續活動下已經感到創意疲憊。怎樣改變現狀已經成為寧夏營銷類傳媒企業所要考慮的問題,更重要的是,2018年難道我們依舊要將“泡沫趴”“電音趴”進行到底嗎?我們的活動創意難道在這種瓶頸裡不能有所突破了嗎?

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寧夏舉辦的“泡沫趴”類活動共計36場,“電音趴”類活動43場(縣鎮級不在統計範圍內)。舉辦方為各類商市場、旅遊景點以及電器售賣點,還有一些展會方在展會晚間舉行“泡沫趴”“電音趴”活動。在這樣大密度,高頻度的相似活動下,群眾對活動的認識觀念大打折扣,其實在第三次的相同活動創意下,能夠吸引的人群已經是微乎其微了,銷售轉化率幾乎不足2%,其實,有些甲方能夠認識到這樣的問題,卻還是硬著頭皮做相似活動,為什麼呢?

其一,活動資金的投入有限。通常情況下,在一些營銷類、展示類活動中,費用佔比一般為宣傳總費用的四分之一,這四分之一的費用中還要包括現場禮品的發放費用。所以說甲方的活動策劃人員在這樣的資金現實下,不得不尋找有限的活動方式及活動氛圍,甚至草草了事。但是,活動公司就有能力讓這樣的低投入活動成為現實。為什麼?因為活動公司的設備道具可以重複利用而降低成本。就拿泡沫趴來說,第一場的泡沫趴費用可以很高,因為牽扯到買設備,但是在連續用過三四場之後,資金回籠就可以在之下的活動中降低費用。甲方說:“資金有限卻還是想舉辦個活動怎麼辦”,活動公司說:“那就舉辦個泡沫趴吧,這個資金對應這個活動我可以給你做”。再這樣一拍即合的策劃下,甲方策劃部完成了營銷任務,活動公司也能賺一點。活動是做了,對於企業的營銷問題卻是作用渺茫,甲方老總還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活動產生不了多大作用。

其三,活動定式思維讓創新無處生根發芽。最簡單的舉個例子,每天都有企業開業,每天都會有公司舉辦開業儀式。你們現在腦海中能呈現出活動現場的場景嗎?幾乎都成為一種定式思維。第一步:搭架子,做背景,起舞臺(包括舞臺佈置);第二步:領導講話,弄個揭牌儀式或者剪個彩;第三步:舞臺上跳個舞或者耍個獅子;第四步:甲方資金充足室內再弄個模特走秀展示或者小丑氣球發放。第五步:拆桁架回家。我如果說這樣的形式不好,你們會說別人都在這樣弄,沒出現過第二種。看,這就是問題所在,活動公司不能簡單的只是為了活動而做活動,要把活動與企業形象,營銷計劃,品牌特色等融入到一起,儘可能的宣傳企業文化價值。如果說這樣的活動能成功,不是甲方老闆眼睛瞎了,就是活動公司關係太硬了。

說個題外話,在寧夏舉行的“海洋文化節”,“XX吃貨節”,“XX風車節”一年又一年的舉行,也遭到很多媒體的痛批,民眾直呼上當。可是呢!今年騙完明年接著騙,能賣上幾千門票就夠賺了。我不得不佩服這些活動公司的勇氣,在人們口誅筆伐的情況下,依舊連名字創意都不帶換一換的,直到把活動做“死”,然後再輾轉另一座城市。這就是缺乏創意,拿一個模板做活動,一年比一年不行。

其四、活動目的及意義的定位錯誤。企業做活動是為了什麼?很簡潔的一句話,就是為了營銷。如果說一場活動並不能為企業帶來營銷上的利潤,那麼活動就是失敗的。如果說一場活動不能帶動互聯網的宣傳推廣,那麼活動也是失敗的。有的活動來了黑壓壓的一群人,活動方高興地的說成功了,但是人們來了轉一圈就走了,沒有體驗感,第二次該企業做活動發現沒人來,人們在社交軟件上並沒有對此次活動展開哪怕很小範圍的討論,你還能說這次活動成功嗎?答案是不成功的。

這就是寧夏活動公司的通病,在做活動時就是為了做活動,沒有數據統計分析,也沒有市場調查,更沒有情景設定分析,為甲方全方位的策劃分析,甲方說什麼就是什麼,那麼還要活動公司幹嘛?活動公司將自己的定義定位為幹活的,這是很糟糕的態度,所以現在寧夏的大企業很多是在北京、上海找策劃公司來做活動。在一二線城市,每次活動做完後,都會有網絡大數據的統計分析,看活動在互聯網的影響力是怎樣的,然後將結果做成分析報告拿給活動公司來定義活動的成功與不成功。經過每次的活動報告再做出分析,來確定合作單位,不好的活動公司會在企業中再與活動無緣。我今年依託於大數據庫的基礎,在寧夏就成立了這樣的統計分析機構,用來檢測所做活動的成功與否,我相信這會讓寧夏活動產業更進一步。

活動是營銷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企業不能認識到這一點,只是為了有個噱頭、只是為了產生一個事件、只是為了簡單吸引人群而做活動,那麼,你騙“活動”,活動也會反饋給你更大的打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