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講四大皆空,其實“四大”客觀存在,只是少有人知

佛教常講四大皆空,追根溯源,“四大”客觀存在。“四大”最早出現在《四十二章經》二十:“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

《佛學大詞典》對“四大皆空”有解釋:佛教主張世界萬物與人之身體皆由地、水、火、風之四大和合而成,皆為妄相,若能了悟此四大本質亦為空假,終將歸於空寂,而非“恆常不變”者,則亦可體悟萬物皆無實體之諦理。

佛教常講四大皆空,其實“四大”客觀存在,只是少有人知

佛教所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佛教把一切物質現象歸納為四種基本要素,即堅性的“地”、溼性的“水”、暖性的“火”、動性的“風”,謂之“四大”。

古印度稱地、水、火、風為“四大”。佛教講四大皆空,是沿用古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為地、水、火、風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古印度教的宗教理論後為大乘佛法繼承並究竟圓滿的闡述了其產生,發展的真相。

在後來的文字發展過程中,四大皆空的本意發生了改變。商務印書館2002年5月增補本的《現代漢語詞典》說四大皆空是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的《漢語成語大詞典》認為四大皆空是指宇宙間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內都是虛幻的;商務印書館1992年1月版《成語俗語詞典》謂其世間萬事皆虛,並不存在。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8月版的《漢語成語分類詞典》解釋為佛教用語,泛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是虛無主義的反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