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榆陽地名裡面的故事你聽過嗎

榆陽區的核心部分是榆林古城,始建於明朝正統二年,是一座周長不過2公里的堡城;成化六年設衛,榆林堡城升格為周長約4公里的衛城;成化九年,延綏鎮的鎮治從綏德衛城遷到榆林衛城,榆林衛城再次升格為榆林鎮城,到弘治八年定型,歷經數次拓展。

這些榆陽地名裡面的故事你聽過嗎

在榆林未建城之前,也就是洪武元年到正統二年的70年間,這個地方是由誰來管轄的呢?在行政上,其東北的部分區域分別由葭州與隸屬於葭州的神木縣管轄,其東南的部分區域由隸屬於綏德州的米脂縣管轄。在軍事上則由綏德衛管轄。萬曆版與康熙版《延綏鎮志》在“榆林衛”條目下都有同樣的記載:“洪武初定陝西,分綏德衛千戶劉寵屯治”。屯就是屯駐,一邊開墾田地,放牧牛羊,一邊駐軍備戰。治就是治理、管轄,有許多流放的囚犯與遷徙的流民需要安置、監管。有許多地名就是這一時期形成的,它們講述歷史也涵蓋這片的過往變遷。比如古塔鎮的杭莊,就是浙江杭州的難民遷徙到此,以“杭”為姓定居下來的村子,隨著人口的增加,又分出一個東杭莊。最典型的地名,要數劉千河與桐條溝了,明朝時,這兩個地方屬於榆林鎮城的東南鄉。

這些榆陽地名裡面的故事你聽過嗎

從劉千戶到劉千河

這些榆陽地名裡面的故事你聽過嗎

明朝初年,實行衛所制的軍事制度,每一個衛設5個所,即前所後所左所右所和中所,其中一個所負責戰備值勤,稱守禦千戶所。劉寵就是綏德衛守禦千戶所的千戶,為正五品武官,人稱劉千戶。劉千戶屯駐的地方,就是今天榆陽區青雲鎮劉千河辦事處所轄的區域。洪武九年,朱元璋派遣大將軍湯和、傅友德駐守延安衛和綏德衛,此時的延綏鎮並無戰事,因為在河套的北邊還有東勝衛,那裡有重兵駐守,為河套之屏障。劉寵屯駐劉千河的時間應該在洪武九年之後。劉寵當年屯兵的地方有一條無名的小河,常年流水。此河發源於麻黃梁鎮舊堡(指成化年間延綏巡撫盧祥所置的常樂堡)村境內,經劉千河、古塔兩個鄉鎮,流至榆陽鎮三岔灣村,與青陽溝水匯合,注入榆溪河,長約28公里。劉寵和他的士兵在這條河的兩岸開墾土地,放牧牛羊,飲養戰馬。劉寵離開以後,當地兵民十分懷念,就給這條河取了一個特別的名字,叫劉千戶河。“河”在榆林方言中不讀he,而讀huo,時間長了,戶與河就讀成了一個音,因為是一條河的名字,就省略了戶字,演變為今天的劉千河。附近還有一個村子名叫劉千河村,也是這麼來的。當時的延安衛把都河堡附近也有一個以千戶命名的地方,叫張千戶寨,算得上時興名字了。

這些榆陽地名裡面的故事你聽過嗎

從劉指揮河到南門河

關於“劉指揮河”,《萬曆延綏鎮志》上說:“源出鎮之東北十里水掌兒,西注,抵蘭家橋,合榆溪。”《康熙延綏鎮志》中說:“又溪之東北十里,得水掌兒,有黑龍廟,蘭家橋水注之,是為劉指揮河也。”意思是說,發源於延綏鎮城東北水掌兒,向西流至蘭家橋的這一段河,稱為劉指揮河,在蘭家橋匯入榆溪河。《道光榆林府志》在“榆林縣水”中也記載了劉指揮河:“《縣冊》:在榆林縣南。《鎮志》源出鎮東北水掌兒,西南流抵蘭家橋,入西河。”榆林城建成以後,榆溪河流經城西的一段被稱為”西河”,從水掌兒到蘭家橋的一段,正好流經城南,故又稱南門河。南門河的前身就是劉指揮河。那麼,這個劉指揮又是誰呢?我們已經知道劉寵是綏德衛守禦千戶所的千戶,也就是軍事主官。這個千戶所隸屬於綏德衛,因此它的上級機關就是綏德衛指揮使司,而綏德衛指揮使司又隸屬於陝西都指揮使司。綏德衛指揮使司的主官是衛指揮使,簡稱指揮使,為正四品武官,下設指揮同知一至二人,為從四品武官,另設指揮僉事至少五人,為正五品武官。劉寵的官銜最低為僉事,因此又稱他為劉指揮,是他率領軍士疏通了“南門河”,所以就以他的官銜來命名這條河。而實際上,劉寵還率領他的部下興修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那就是“南渠”。由於從水掌兒流出的水,河床較高,劉寵就指揮軍士們築了一條水壩蓄水,這座水壩史稱“大壩”,直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裡還是榆林人夏季游泳的好去處。劉寵他們還沿著南門河南岸開挖了一條水渠,將大壩的水引到蘭家橋頭,灌溉良田。《康熙延綏鎮志》在“水利”中明確記載:“鎮城之南為南渠,劉指揮河水溉之”。這條南渠,要比餘子俊在成化年間開通的西渠早90多年。

這些榆陽地名裡面的故事你聽過嗎

這些榆陽地名裡面的故事你聽過嗎

從劉家堡到劉官寨

《萬曆延綏鎮志》在“延綏鎮圖說”裡清楚地標明一個名叫“劉家堡”的城堡,位置就在延綏鎮鎮城之南,歸德堡之北;在歸德堡之南是“米家寨”,就是後來的米家園子。劉家堡位於榆溪河東岸,是千戶劉寵屯治時期的一個前哨陣地。此時還沒有榆林城,在東山壽寧寺旁邊半山腰處,有一股“涵珠凝玉,清漪可人”的泉水湧出,此泉後來稱龍王泉,再後來稱普惠泉。此地距離劉家堡約15公里,也在榆溪河東岸,依山傍水,千戶劉寵派人駐紮,作為另一處前哨陣地。由於泉水周圍榆樹成林,故取名榆林莊。劉千河、劉家堡與榆林莊的距離大致相同,都是15公里左右,構成了一個立體的防禦體系,進可攻,退可守,劉寵的軍事才能由此可見一斑。《萬曆延綏鎮志》在“水利”篇中記載了當時的許多水利工程,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餘子俊在成化年間開鑿的紅石峽渠(西渠),排在第二位的就是劉寵在洪武年間開鑿的南渠,排在第六位的就是劉官寨兒水:“弘治中濬,溉夾寨園田、稻地。”《康熙延綏鎮志》也有同樣的記載。這個水利工程建於弘治年間,用以灌溉劉官寨兒周圍的園田和稻地。那麼,劉官寨與劉家堡是什麼關係呢?民國《榆林縣誌》上說:劉官寨《縣圖》:在榆林縣南三十里。《榆林府志》上說:劉官寨《縣圖》在榆林縣南二十里。再看《康熙延綏鎮志》:“三岔川田在鎮城南二十里,騸馬溝水之所溉也,又其南十里為夾寨園田,劉官寨兒水溉也。”可見劉官寨距離榆林城15公里是準確的。劉官寨再往南十里就是歸德堡,這個位置正好與《萬曆延綏鎮志》“圖說”裡標明的劉家堡的位置吻合,因此,這個劉官寨就是劉家堡,之所以改名為官寨,有幾種可能。一是劉姓官員的出生或建功立業之地,二是夾寨的園田為官地,就是官方所有的土地,租給農戶耕種,收入歸官方。三是劉官寨兒水利工程為官方開鑿。比如榆林城西二十里的一個海子,名字就叫楊官海。《榆陽文庫》“地名卷”在“劉官寨”條目中說:清同治年間(1862—1874)延榆綏總兵劉厚基在此建寨駐守,後逐漸遷戶建村。因劉為官清正,興利一方,即以其姓氏及寨子取村名為“劉官寨”。實際上,劉官寨的名字在明朝萬曆年間就有了。時至今日,由於交通條件的巨大變化,劉官寨距離榆林城區只有8公里了。

這些榆陽地名裡面的故事你聽過嗎

這些榆陽地名裡面的故事你聽過嗎

從屯田溝到桐條溝

2011年11月,榆陽區的董家灣鄉與桐條溝鄉合併組建魚河峁鎮,轄包括魚河峁、董家灣、桐條溝在內的41個村民委員會,96個自然村。此前,桐條溝還是榆陽區的一個鄉,在清末和民國初為榆林縣極南鄉清泉地方。民國二十七年(1938)改保甲制時,為第四區毗蘆鄉轄地。1946年解放後,是鎮川縣清泉區屬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以駐地村命名為桐條溝公社,1984年改製為桐條溝鄉。《榆陽文庫》對“桐條溝(村)”的註釋:是桐條溝鄉和村委會駐地。明萬曆年間(1573—1620)在此依山臨溝處建村,因此溝廣植水桐樹,以此得村名桐條溝。查《康熙延綏鎮志》在“物產”的“右木屬”裡,不見“水桐”的影蹤,也就是說,在康熙十二年之前,榆林還沒有種植水桐樹的實證。直到道光年間的《榆林府志》和《榆林縣誌》才有了水桐的記載。由此可見,明朝萬曆年間“廣植水桐樹,以此得村名桐條溝”的說法不能成立。2018年1月,榆林市佛教協會的竇昌貴先生與榆陽區政協的同志深入榆陽區農村考查舊碑石的時候,在桐條溝廟兒梁村重修的龍王廟裡,發現了一口鑄造於明朝萬曆年間的鐵鐘,這口鐵鐘上的銘文為我們揭開了桐條溝的秘密。原來,距離今天魚河峁鎮駐地東12公里處的廟兒梁是朱莊村的一個自然村,因其山樑上建有一座小廟而得名。這座小廟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名叫“龍天廟”。龍天廟造鐘功德主名叫王崇德,造鐘時間是萬曆十九年三月吉日。金火匠人是高偏男、高正選、高正廷。為造鐘做出貢獻的還有信徒李國、任峰、任南宰、任汝明、任汝厚、賀尚友、程龍、高二朝、高三朝等。這個王崇德是個什麼人呢?鍾銘文上說得清清楚楚:大明國陝西都司綏德衛前所人氏今見在魚河堡地方屯田溝廟兒梁地名寄莊居住。意思是說,王崇德是明朝陝西都指揮使司所屬綏德衛前所人,現在居住的地方是魚河堡地方屯田溝廟兒梁地名寄莊。文中的“屯田溝”就是今天的桐條溝,文中的廟兒梁就是今天的朱莊廟梁自然村。關鍵詞“寄莊”又是什麼意思呢?古時候,一個人在外地購買土地建立的臨時居住地就叫寄莊,莊主把買來的土地出租,靠收租金髮家致富,因此又稱莊主為坐莊。王崇德就是寄莊的莊主,相當於今天農村土地流轉的承包人,他還要僱工從事農副業生產,因此又稱業主。屯田溝有水田可以耕種,有山地可以開墾,人口依山而居,在農耕時代,不失為一處環境優美、宜耕宜牧宜居的好地方。

榆林日報-文/李春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