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強大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不開花的玫瑰



近百年來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其成因主要有四:

一、鄰國少且弱,和平易又長

美國只有南北兩個鄰國,墨西哥和加拿大。加拿大雖然國土面積比美國大一點,但氣候惡劣,人口只有三千萬; 而墨西哥人口雖然現在已經超過一億,但歷史上這裡不斷被殖民掠奪,如十九世紀中期就被美國拿走兩百萬平方公里,總體上是一個貧弱的國家。他們經過多年研究,發現自己窮苦的原因是:離上帝太遠,離美國太近。因此,美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除了一場內戰,就沒有經受過戰爭破壞,一直處於和平發展之中。

二、地大物博,資源豐富

美國雖然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排行第三或四的國家,但其耕地面積卻是世界第一。美國耕地達19745萬公頃,佔世界耕地總面積(150151萬公頃)的13.15%,是世界上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美國人均耕地0.7公頃,是世界人均耕地(0.23公頃)的2.9倍)。同時,美國地處北半球氣候最適宜生活地區,東西瀕臨兩大洋,陸地海洋資源都十分豐富。



三、廣納各地人才,坐收戰爭漁利

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建國是因英國移民獨立於母國而建,興國是由無數歐亞非一代一代移民而興。可以說,沒有移民,就沒有美國。以普林斯頓引進的新移民為例,二戰前它的高等研究院首批聘請了五位終身教授,其中最年長的是54歲的愛因斯坦,最年輕的一位是29歲的約翰·馮·諾伊曼。諾依曼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爆炸理論專家,是第一顆原子彈的設計師,是“電子計算機之父”,他創立的博弈論至少影響了11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工作。



正是有了一批此類中高級人才,美國在二戰前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鉅變: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中所佔的比重,由1937年的42%,上升到1948年的53%;出口額由戰前資本主義世界出口總額的14%,上升到1947年的32.5%;黃金儲備由1937年佔資本主義世界總額的50.5%,猛增到1948年的74.5%。正是嚐到了人才的甜頭,從此吸引人才成為其最重要國策。1965年,美國正式頒佈旨在吸引專門人才的“優惠制”新移民法,每年專門留出2.9萬個移民名額給來自國外的高級專門人才。

四、清教優秀傳統,吃苦耐勞持家



美國的先民一般追溯到1620年乘坐“五月花號”到達美洲的那104個人,包括48名清教徒和他們的妻子。這批清教徒由於特殊的追求不被舊世界所容,而不遠萬里在海上漂泊兩個多月來到理想中的新世界。清教精神是源於拉丁文 的 Purus ,意為純潔,引申為禁慾、節儉、清白等,再具體到“不吸菸”、“不喝酒”、“不看戲”、“不跳舞”之類清規戒律。



在美國,清教徒首先是艱苦創業的代名詞。他們認為人要為上帝創業必須要禁慾和儉省節約。他們杜絕一切縱慾和享樂,儘量限制減少消費行為,把全部精力和能力用在生產和再生產上。對清教徒來說,是剋制和禁慾增長了社會財富。 同時,清教徒崇尚商業和工業活動,認為是在為上帝而創造,而且在商業中他們堅持誠實守信、珍視信譽。清教徒認為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因此對自己所做的一切具有排除萬難的勇氣和信心,他們善於創造和創新,不斷地開拓和征服。



典型的美國人是清教徒式的,他們甚至把娛樂休閒變成勞作。例如,經典美國人的旅遊習慣是世界聞名的,到國內外旅遊,一般的流程是上車快睡覺,下車忙拍照,回家看美妙,才真正開始旅遊。這種清教徒傳統的旅遊是不是看著有些面熟?世界上不優秀的民族各有不同,優秀的民族總有一些共同特點~


無中生有hz

截止目前為止美國仍是是世界上最發達、最強大的國家,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1. 在二次世界大戰中,亞洲、歐洲、非洲大陸都捲入了戰爭,國民經濟和基礎設施基本上都被戰火摧毀殆盡。而美國本土,除了日本突襲珍珠島外,其他均沒有遭到戰火。國民經濟和基礎設施不但完整的保留了下來,而且還在戰爭中發展壯大起來。可以說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是唯一一個通過戰爭賺取大量金錢的國家。在二戰結束後,美國也成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2. 二戰結束後,美國不僅有錢,而且吸引了全世界頂尖的科學家來到了美國。這使美國逐步拉大了和其他國家的距離。同時將產品、設備、武器等銷往全世界,美國逐步成為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

3. 有了錢,美國的軍事力量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在軍事實力方面,美國遠遠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此基礎上,美國成為了世界上的霸權國家。在蘇聯解體後,美國可以說是獨霸世界。

4. 美國的崛起,英國的衰落使美元取代了英鎊而成為世界上通用貨幣。尤其是將石油出口和美元掛鉤後,一舉奠定了美元霸權地位,至今還是如此。

5. 由於美國的繁榮和社會的穩定,世界各地的學子紛紛來美國學習和深造,大部分最優秀的學生在畢業後留在美國工作和發展。鑑於教育的成功,美國在科技方面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在以上主要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美國成為了世界最強大的國家!


美國Ark文化集團

我不認同那種認為美國強大的根本原因在於制度之類的說法,制度是人民創造的,到不了“根本”層面。其次,如果制度說成立,那世界各國只要採納美國製度就OK了,事實上不少實行美國式制度的國家也不怎麼樣,那些沒有采納美國式制度的國家繁榮的也有。美國式的制度究竟是不是最好的暫且不說,假使美國強大的根本原因在於制度,那我們可以把該制度推廣移植到全世界,事實上在大部分與美國社會大相徑庭的國家實行美國式的制度效果都沒有預期的好,有些甚至更混亂,“民主”、“自由”演變成無序性社會,軍人獨裁社會等等,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任何制度都需要一個適應其生存發展的土壤,美國式的制度適應於美國社會,它是這種歐洲文明在新大陸發展調節的產物,輕易移植到其他國家存在與自身傳統習慣、思想文化相牴觸的現象,從而事倍功半。

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無非是兩點,一是自然稟賦,而是國民素質(文明),這是美國強大的兩大根本原因所在。

自然稟賦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它決定了一國發展的上限,西北歐那些發達國家人均水平再怎麼高也沒用,因為自然稟賦實在太低,導致綜合國力始終被侷限住,而美國的自然稟賦是世界上少有的豐沛。我們看到美國發達的農業總是關注其先進的農業技術,這當然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但純粹技術差距導致的農業產出真有那麼大嗎?中國、日本等國和美國農業技術能有多大差別!重要原因在於美國農業條件太優越,美國擁有世界最大的耕地面積,而且是連成片的大平原,土壤是最肥沃的黑土,居於北溫帶,水資源充足,非常有利於大規模農業產出;美國擁有世界第三的淡水資源總量,居世界前列的礦產資源總量;美國位於北美洲,南北無強敵,東西兩大洋,本土防衛壓力極小,內部可以實行各種寬鬆自由的政策及實驗,不斷進行自我進化,這種有利的地理位置很難被外界波及,反而可以不斷吸收亞歐大陸各種紛爭的紅利(精英移民、資本避險、收拾殘局)。

談到國民素質,不是指狹義上的個體日常行為規範,什麼排隊、不亂丟垃圾、不闖紅燈之類的細枝末節,而是指根本性的文化、習俗、思想層面的東西。美國雖然是一個移民國家,但其根本性還是傳承於不列顛的盎格魯撒克遜文明,理性主義、保守主義、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經驗主義,鄉村自治傳統、政治妥協傳統、法治傳統,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當初英格蘭移民在北美東部地區建立殖民地後,把盎格魯撒克遜文明的種子埋在北美的土地上,此後雖然德國、愛爾蘭等國移民不斷擁入,但他們基本是被同化掉,整個社會的架構沒有多大改變,基本還是沿襲至英格蘭,當然美國也吸收了其他歐洲國家的優秀部分,傳統英格蘭社會中的階級被扁平化,商業意識更加突出,社會的流動性更快,繼而導致發展也更迅速。

總體來說我覺得盎格魯撒克遜文明是近代歐洲最先進的文明,很多人吹噓什麼日耳曼人(德意志)是最優秀的民族云云,的確德意志人作為個體確實很優秀,無論是創造力還是行為習慣,但作為集體的德意志人反而充滿了負效應,各種盲從、偏執、集體無意識,從國家角度看尤為不利,一旦出現一兩個妄人整個民族、國家都會陷入危險局面;而隔壁的法蘭西文明充滿了激情、活力、精緻般的感覺,但激情氾濫就會趨向於折騰,精緻過度就變成矯情,反反覆覆揮灑激情的革命基本是法蘭西人的家常便飯,非常不利於國家穩定;荷蘭可以說是西歐最接近英格蘭的國家,但長期渙散的政權結構讓荷蘭人對政治毫無興趣,吝嗇的形象可以說已經形成刻板印象了,為了錢可以不擇手段,據說當時只有荷蘭人願意在清朝皇帝面前下跪,願意接受日本幕府的苛刻條件,這樣的文明格局還是小,政治對一個國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盎格魯撒克遜文明相對於其他歐洲文明先進的地方首先在於政治能力,既不像荷蘭、北歐那樣的鬆散型政治模式,也不像法德那樣相對自上而下式的集權模式,而是相對平行多層次的政治結構,各階層都能進入系統中進行流動,既得利益團體的頑固性相對較少,上下對立較小,主要還是得益於鄉村自治和妥協傳統,自下而上的特色突出,在效率與自由之間做到很好的平衡,很少看到英格蘭社會及盎格魯撒克遜國家出現規模性的腐敗、革命,社會共識趨向於漸進式的社會改革,妥協很重要,但又不是傳統中國反反覆覆玩心眼式的妥協,而是受到法律、契約的約束,把妥協的成果給固定下來,慢慢取得實質性的進步。托克維爾在論《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曾說到對美國的鄉村自治印象深刻,源自於英格蘭的鄉村自治在北美大陸實行的很好,美國社會中州縣等地方社會與聯邦的關係除了稅收和安全問題以外基本很少搭界,這種強大的自組織能力有利於美國社會的穩定,因為地方不依賴聯邦而存在,但這種穩定的前提也是建立在強大的人口流動和價值觀認同上的,要是在傳統集權國家早就藩鎮割據了,政治穩定對於國家持續發展極其重要。

對科學技術的尊重和推崇在盎格魯撒克遜社會中很常見,歸結於理性主義、資本主義工商業傳統,科學技術對綜合國力的推動作用不言而喻,美國作為世界超級大國本身也得益於世界尖端科技的掌握程度,早在牛頓時代英格蘭就能如此尊重科技人才,牛頓去世英格蘭為此舉行國葬,抬棺的是國家的大貴族,如此場景讓伏爾泰為止動容,法國儘管也人才迭出,但對科學的重視明顯比不上英格蘭,貴族階層惺惺作態,沒有打心底裡尊重那些底層出生的科技精英。光是推崇科技還不夠,科技要轉化成產出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知識產權保障和高效的經濟體系,這在英格蘭時就有堅實的基礎,而在美國則是發揚光大,美國極為發達的自由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對科研成果的資本支持、產業轉化的效率很高,與統一大市場帶來的規模優勢相結合形成了持續的正向循環,不斷推動著美國的科技、經濟走強。

近代以來論外交戰略能力,盎格魯撒克遜國家首屈一指,從不列顛到美利堅,從麥金德的《大陸島理論》,馬漢的《海權論》,發展到斯皮克曼的《邊緣地帶理論》,真正具有全球性視野和大戰略,能夠超出一般西方列強的眼界,不拘泥於自身意識形態,可以隨時根據實際情況改變政策,但總體上又具有連貫性,不依靠一兩個強人來把舵,往往是整個領導階層在國民支持上進行商討模擬,做出最優化模型,為國家爭取較大利益,讓人歎為觀止。不列顛時期是大陸均勢,大英帝國時期是全球均勢,論狡詐不露痕跡美國也許比不上其母國,但也繼承了其精髓,從東亞到歐洲,全球攪屎攪得不亦樂乎,獲利頗豐。

……

美國的強大具有一種持久的張力,不過也不是毫無隱患,亨廷頓在《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對美國的未來走向表現出一定的擔憂,多元化導致承載盎格魯撒克遜文明的族群邊緣化,整個文明有面臨異化的風險,當然這種異化如果是正向的就好,難就難在負效應,一個文明當面對弱勢的小部分族群對象時,才能在不改變自身的基礎上消化掉。文明的進化和自身的歷史、環境各方面息息相關,盎格魯撒克遜文明是在不列顛島上誕生出來的,也伴隨著不列顛人的移民在北美紮根發展,憑空讓其他民族學習繼承是很難的,差異越大傳承越難,面對原子化的個人簡單,面對強勢異文化的群體難融合,美國這個大熔爐究竟能維持多久,是個問題,族群撕裂是潛在的隱患。


滅法者

美國之強大,是天時、地利與人和三者皆備,人類歷史上還沒有第二個國家能集此先天優勢與後天好運於一身。

斗膽說句許多憤青們可能不願意聽的話:至少在50年內不會有第二個國家能超越美國。

首先談天時:美國有一個別國都沒有的優勢,它沒有歷史包袱。

有人說歷史是財富,其實那是在自欺欺人。

我更相信黑格爾說的“人類從歷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

人類歷史的演進有兩條線,一條線是技術的進步史,這是一條高高上揚的曲線;另一條是人類優秀品質的墮落史,這是一條整體下降的曲線。

歷史越是厚重的國家和民族,它揹負的東西越多,調整起來越難,所謂積重難返,人民向前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在之前的一篇問答中我曾經說過,美國像是一個試管嬰兒,它在誕生之初,就包含了人類對美好社會的各種嚮往與期待,《獨立宣言》直到今天來看,都是人類對政治體制追求的既美好又現實的藍本。

所以,美國從立國之初,它就沒有揹負任何負面的歷史包袱,只被美好的夢想所引領。

再談地利:看一眼世界地圖就一目瞭然了,美國簡直是上帝最厚愛的一片土地。

它遠離歐亞諸強,截止目前,即使是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樣的大規模的戰爭,都沒有一顆炸彈落到過美國本土上。

而它,卻巧妙地利用這些戰爭,該掙錢的時候掙錢,該搶地盤的時候搶地盤,最終完成了對英國的超車。

大西洋和太平洋,是美國抵達世界各地的通道,又是它抵禦外來侵略的屏障,這是它得天奪厚的地理優勢。

然後它的鄰居還都弱小,環顧四周,沒有一個國家能對它構成威脅,這種區域戰略優勢真的太強大了。

而更多被人忽略的一點,是美國的自然資源豐富。石油天然氣這些戰略能源,美國現在根本不開採本土的,因為它能控制全球的能源市場,所以它現在先用別國的。

再考慮到水、核能源等這些未來人類必須的自然能源,美國的優勢地位只會越來越強。

最後看人和:也就是大家爭議最多的美國的政治組織制度。

有人說美國的民主是假民主。

這話既對,也不對。

關鍵看你如何理解民主這個概念。

如果把民主簡單地理解成“一人一票”,那美國的民主絕對是假民主,美國總統是選舉人票制,與一人一票的選舉辦法相去甚遠。

但如果你把民主理解成與獨裁相對立的政治組織制度,那美國的民主還真不是假民主。

因為不管你再牛逼,你最多隻能幹兩屆8年的總統。

如果你的政策好,8年後繼任者是沒法廢除的,政策的良性慣性能通過國會與民眾意願得到繼續運行。

如果你的政策不好,8年後絕對會立刻推倒重來,因為繼任者需要以否定前任來做為其美好政績的背景。

美國政治運行制度最大的做點或許就在於此:

——它未必能發現並實踐真理,但它肯定能夠及時發現並糾正錯誤!

——它未必清正廉潔,但政府的道德水準,肯定會保持在一個民眾能夠承受的道德底線之上。

當然最需要強調的一點是: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歷史,有不同的國情,適合美國的未必就適合其他國家。

找到各自最適合的發展道路,才是正途。


風談天下

美國之所以強大,有很多原因。有人說是地理位置、民族特性、運氣,也有人說是美元、戰爭、霸權等因素。應該說,這些因素都有。但也只能算作基礎、條件等外因。個人認為美國強大的根本原因有三個: 制度、對制度的堅持、遵循規律。

一,美國的制度

美國雖然只有近300年的歷史,但民主程度卻很高。之所以高的原因在其民主設計的理念。有很多國家也重視頂層的設計,但設計理念卻是為了便於管理和便於統治。這種設計理念在現實運作中往往會事與願違,最終陷入“適得其反”的死循環。而美國的制度設計卻恰恰相反,他首先保證的是個體的尊嚴不受侵犯。為了個體不受侵犯,自然就要有相應制度來保證。請注意,這個制度是為了保護個體,而不是為了統治。不同的理念就會有不一樣的架構,有些專制國家或逐漸形成專制國家的構架往往都很漂亮,但在銜接處的承壓力卻是個短板。而美國的設計雖然笨拙,但結構處卻很樸實,用了最原始的“三角”穩定原理。也就衍生出了“三權分立”。也就是人所共知的政府、立法和司法的相對獨立。

二,對制度的堅持

美國三權分立制度的要義是“平衡”而不是制約。通常情況下,人們在肯定美國三權分立制度時往往會強調“制約”因素。其實,這種“制約”只是外在的表現形式,而它的內因卻是三權的“平衡”。這個哲學含義就是“平衡式的制約”。美國製度的設計理念是“人”,而它堅持制度卻不是“人”,而是“制度”。這就是設計理念不同帶來的最終結果上的各異。這也是有些國家用“人”來堅持制度而最終卻形成了獨裁的“內在”原因。在國家治理上,不管是制度還是階層矛盾,平衡是最好的制約。

三,遵循規律

萬事萬物皆有規律可尋。尋找規律並不難,難的是遵循規律。人的管理有規律,物質流通有規律,經濟有規律,政治也應有規律。而“順其自然”就是規律的一種內在形式。美國在制度設計上就是遵循了這一規律。反映在運作中就是“疏導”而非“堵”。比如美國的遊行示威、言論自由都是“發洩”,而發洩也是“疏導”的一種方式,猶如大禹治水。在經濟上,美國亦是如此。

至於人們常提到的美元、科技等美國強大的因素,其實都是在堅持制度和遵循規律下完成的。當然,美國的制度也並非完美無缺,但卻是目前最靠近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和內在規律的。


人生觸底反彈

因為人才和創新

美國強大的根本原因,並非是其法治和政體有多優越。世界上原封原樣照搬美國憲法和“三權分立”式政體的國家很多,一個是菲律賓,一個是利比里亞,全是著名的“失敗國家”。

美國之所以能從一個19世紀仍以農業立國的“大農村”,成長為空前強大和繁榮的世界霸主,根本原因在於善於培養和吸引人才,並激發和運用人才的潛能,將知識和創造轉化成巨量的財富和影響力。

美國的善養、善用人才,不僅體現在企業界、學術界,也體現在政界、軍界。一個突出的例子是獨具美國特色的“旋轉門”制度,這種制度使美國社會中的頂級精英,能經歷幾乎所有領域的鍛鍊,也能在幾乎所有領域發揮才智

什麼是“旋轉門”呢,舉個例子,

美國前任國防部長和中央情報局長羅伯特·蓋茨。他的職業生涯分為幾個階段:

一、中情局和國家安全委員會

1943年出生,1966年在印第安納大學獲得歷史學碩士學位,同年進入中情局,並以中尉軍銜進入戰略空軍司令部工作,擔任情報分析軍官

,負責對蘇彈道導彈評估。1974年進入基辛格主持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擔任幕僚。1979年返回中情局,1986年成為中情局副局長。1989年再次進入國家安全委員會,擔任老布什總統的副國家安全事務助理,1991年被任命為中情局局長。

二、大學和企業

1993年蓋茨從中情局離任後,先後在耶魯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多個大學任教,著書立說。先後出版了多部傳記和學術著作,並擔任《紐約時報》的2002年成為德州農機大學校長

三、國防部

2006年,蓋茨被任命為美國國防部長,並擔任該職務一直到2011年。

四、企業

在擔任國防部長之前,蓋茨曾擔任美國最大的共同基金公司,富達基金

的主席,並在多個諮詢公司和技術企業,擔任董事、顧問等。

從國防部退休後,他先後在星巴克、AT&T等巨型跨國公司擔任董事或執行官。


萊茵的黃金

1776年,美利堅合眾國宣佈建立,至今有240餘年的歷史。可以說美國是個非常年輕的國家,但卻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之所以強大,其實並不是偶然的,筆者認為分為“軟件”和“硬件”兩個方面的原因。美國這塊土地在建國之前並不是一塊“無主土地”,這裡生活著大約在4萬年前從亞洲經過白令海峽到美洲的印第安人。

先說說“軟件”,主要是開放、包容、實用、吸收、創新。哥倫布(1451年-1506年)雖然不是最早發現美洲大陸的歐洲人,然而在1492年到1502年間,他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四次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大陸的航行,卻給歐洲以及美洲帶來的重要影響。此後,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歐洲列強紛紛到美洲“跑馬圈地”建立在美洲的殖民地。1606年,倫敦的弗吉尼亞公司組織首批移民遷往北美,1607年,大約100多英國人來到了今天弗吉尼亞州中部河流詹姆斯河河口處建立了定居點,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此後的150年中,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區陸續形成了十三塊殖民地,這就是美國的前身。

這裡的居民,多數來自英國,還有法國人、荷蘭人、德國人、瑞典人、瑞士人、愛爾蘭人、意大利人等,還有印第安人以及通過奴隸貿易販賣到這裡的黑人。來自英國移民中有相當一大部分是清教徒(指要求清除英國國教中天主教殘餘的改革派),16世紀末,清教徒受迫害,他們就漂洋過海來到了美洲。

清教徒有什麼主張呢?他們主張簡單實用生活,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他們主張勤儉節約,把積攢的金錢用於生產性投資和擴大再生產上。他們樂觀,對生活充滿信心,喜歡和冒險和一切新鮮事物。這或許就是所謂的“美國精神”的發端吧。美國是個年輕的國家,年輕有年輕的好處,沒有歷史負擔,就像一張白板,可以任意畫出自己想要的圖形。不僅對於技術,更對於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體系。把世界上好的東西,無論是技術還是制度都拿來用,並不斷創新。雖然工業革命發端於英國和歐洲,但是美國卻拿來,並做了很好的借鑑和吸收,從1880年以後,美國的經濟開始超過英國。

1946年2月15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世界上第一臺電腦誕生。1969年,互聯網始於美國的阿帕網。在當前國際互聯網的通信線路當中,主幹線絕大部分是位於美國,任何國家和地區的支幹線間的通信都要經過美國的主幹線。IT產業領域內,美國也是具有統治力的。在世界100所著名大學排行榜中,美國的高校幾乎佔了半壁江山,不僅重視創新,更重視產業的轉化和產權的保護。重視人才,並吸收世界各地的人才。

“硬件”方面,縱觀世界歷史,無論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以及古代希臘和羅馬文明,還是現在的全球主要的大國,主要都是位於北溫帶。寒帶太寒冷,熱帶的一年四熟,食物太容易獲取,影響了人們的進取心。而北溫帶包括了歐亞大陸的主要部分和北美大陸的主要部分。

美國的面積約963萬平方公里,在全球排名第四,包括兩個“飛地”州阿拉斯加和夏威夷以及關島等眾多海外領土,其主體部分位於北美洲中部,比北邊的加拿大溫暖溼潤。東部是大西洋,西部是太平洋。資源豐富,中部和東部有面積廣大的平原,四季分明,農業和畜牧業發達,多年來一直穩居世界第一糧食出口大國的地位,這就是美國強大的物質基礎,良好自然條件基礎上的發達農業以及先進的工業。

美國地理位置的另一個優點就是,遠離國家眾多矛盾紛爭較多的歐亞大陸,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美國本土基本沒有造成破壞。另外相對北邊較為寒冷的加拿大和南邊面積較小的墨西哥,無論從哪方面來講,美國都是穩穩的北美霸主。南美洲的國家來說,也沒能有一個真正具有能夠挑戰美國的實力。美國這種地理特點,退可稱霸美洲,進可稱雄世界。美國當然有很多缺點,筆者認為美國現在強大的根本原因就是美國的地理和植根於這片土地上的制度和文化。


十三叔看歷史

美國強大的根源絕不僅僅是他的制度,而更在於其地理位置的優越。如果沒有美利堅孤懸海外,資源豐富,進可攻退可守的地理優勢,美國的發展和國際戰略根本無從談起。


一、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從地理上講,美國完全是貨真價實的天府之國,是上帝為歐洲移民構建的伊甸園。其資源豐富,無論是耕地面積還是油氣資源,都名列前茅。

先說美國的耕地面積,美國如今的耕地面積多達166萬平方公里,位列世界第一。雖然中國的領土面積大於美國,但由於多山的地形,平原較少,因此,中國的可耕地面積只有150萬平方公里,少於美國。美國用世界第一的耕地面積養活3億人口,而中國要用少於美國的耕地養活於4倍於美國的人口,這期間的差距不言而喻。雖然目前中國的糧食產量位居世界第一(2016產量61623萬噸),但是咱們是在開墾了全部耕地的面積下才達到了這一數字,而且生產的大部分糧食都用於國內消費,糧食自給率為95%,完全沒有太多餘糧來出口。而美國雖然糧產量雖然低於中國,但這是在美國一半土地耕種,一半土地休耕的前提下,如果美國也開足馬力生產,恐怕全世界的農產品價格都會因為生產過剩而價格大跌,進而市場崩潰。因此,除了極為特殊的原因(30年代大蕭條),美國人絕不會遭遇飢餓,200多年來,大部分美國人一直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從未像中國的農民一樣過過半飽不飽、一貧如洗的生活。

(美國農業發達)

農業資源的豐富讓美國人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而油氣資源的豐富則為美國提供了發展現代工業的基礎,讓其在能源上不用依賴外界,自給自足。(尤其在頁岩油、頁岩氣技術過關後)。根據2016年的統計,美國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皆儲量豐富,而且生產力強大。美國為天然氣產量第一大國,產量為7790億立方米,為中國的4倍,尤其在頁岩氣、頁岩油技術過關後,美國的油氣資源開採成本大幅降低,徹底擺脫了對中東石油的依賴,這也是奧巴馬敢於從伊拉克撤軍,特朗普敢對沙特訛詐的原因。能源上不靠中東了,自然不用再給好臉色。

(美國油氣資源豐富)

相比於美國,中國就差多了,中國油氣資源並不多,多依賴進口,我們唯一豐富的就是煤炭,但煤炭汙染較大,因此,我們的工業發展雖然迅速,但造成了嚴重的汙染問題。最近,我們才開始改用天然氣,但由於我國天然氣開採難度極大,只能依賴向美俄中亞進口,2016年,我國的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已經高達49%,這意味著美俄兩國掌握著我國的能源命脈。中華大地的資源匱乏使我們不得不受制於人,而美利堅的天府之國則讓美國進退自如。

二、孤懸海外,進可攻退可守,為美國的孤立主義休養生息創造了條件

美國的第二個地理優勢就是在位置下孤懸海外,遠離爭端,使得其進可攻退可守,美國之所以能代替英國成為世界老大很大程度源於其孤立主義,但孤立主義要想成功實行必須先有個可以脫離紛爭的地理位置,美國的位置正好符合。

從歷史經驗來看,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之間總是要爆發極為激烈的爭端,曾經的世界第一英國正是用合縱連橫,以多打少的策略扼殺了法國、德國和俄羅斯,但是這種世界老二的困境美國從一開始就沒遭遇過。他憑藉自己的地理優勢完全避開了修昔裡德陷阱。

(拿破崙的法國腹背受敵,地理位置極差)

歷史上的拿破崙法國和一二戰中的德國為什麼失敗,很大程度就是因為地理位置不好,腹背受敵,被諸國群毆。

比如拿破崙就遭遇到了英國、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西班牙的四面包圍,最後寡不敵眾,敗下陣來。一二戰的德國,也是被這種夾擊的辦法處理掉。當時的世界頭號強國英國通過自己遠離歐陸,坐山觀虎鬥的優勢不斷挑撥歐洲諸國的關係,不斷維持歐陸的平衡,進而保持了自己的霸業。但是一二戰改變了一切。

就在英國忙著聯合各國夾擊德國時,美國卻得以休養生息,養精蓄銳,並在19世紀末生產力超過美國,經濟總量則在20世紀登頂。而英國的地理優勢已經不在,一道英吉利海峽已經無法擋住德國的攻擊,因此,英國在一二戰中損失慘重,而美國則在戰爭結尾才介入戰場,漁翁得利,兩次世界大戰讓美國直接成了第一強國。

(美國孤懸海外)

很多人都說美國的孤立主義讓美國得以發展,但是孤立主義的前提恰恰是地理位置優越,可以脫離爭端,孤懸海外。英國憑藉這種優勢不斷玩弄歐陸諸國成為了霸主,但是一道英吉利海峽終究不如一個大洋來的安全。英國最後被迫也捲入了歐陸戰爭,而美國則依然孤懸海外,安靜的休養生息,避免了戰亂的摧殘。試想如果美國就身在歐陸激烈的軍事競爭中,美國的孤立主義政策怎麼可能能實施?


三、美國的鄰國實力孱弱,美國沒有後顧之憂

美國除了孤懸海外,周邊的幾個鄰國還十分弱小,完全對美國構不成威脅,加拿大沒有野心,人口極少,墨西哥是地道的弱國,國內政局混亂,軍力孱弱。鄰國的脆弱使得美國完全不像中國這樣有後顧之憂。

(墨西哥和加拿大都是弱國)

相對於美國,中國的周邊環境要兇險的多,周邊盡是一等強國或次等強國,俄羅斯、日本、越南、韓國都不是省油的燈,再加上不斷挑唆的美國,局勢不能再惡劣了。因此,中國只能充滿憂患意識,行事外交小心謹慎,一招走錯滿盤皆輸,而美國則要積極主動的多。

我們總是說美國總統就職時手按聖經十分愚昧,但美國人還真的好好感謝上帝,如果上帝沒有賜予他們這個得天獨厚的伊甸園,美國絕不會崛起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如果他處在德國的位置,恐怕早就被周邊的列國整死了。作為上帝的寵兒,美國人有什麼理由不去感激上帝賜予他們的絕佳的運氣呢?

(秦國只要守住函谷關,六國就無可奈何,美國的地理位置就和秦國一樣)

很多人說現在中國崛起就像當年的秦國,其實這完全錯誤,秦國面對列國的攻擊能贏很大程度上在於秦國的天險,把函谷關一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你就算是幾十萬軍隊也攻不進來,倒是美國的地理位置更像秦國,而中國的地理位置,明顯更像歷史上腹背受敵的魏國。我們的崛起之路,註定要比美國要艱難的多。


埃爾文的理想鄉

美國強大的原因有很多,但要說到根本原因——個人以為:主要是地緣因素和國民文化

地緣優勢是美國得以崛起成為超級大國的先天優勢,具體而言又可以細分為美國所在的美洲大陸的地緣優勢和美國國內國土開發方面的地緣優勢:

美國可以說是西半球唯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全方位的大國(加拿大頂多算半個,儘管就經濟發展水平看屬於發達國家,但以綜合國力而論距離美國相去甚遠)。美國東有大西洋、西有太平洋,將其和其他世界大國分隔開來,無論是南方的墨西哥或是北方的加拿大事實上都不可能對美國構成任何實質性威脅,這使美國得以幸運地避開很多國際紛爭,得以專心致志發展自身實力——兩次世界大戰初期美國都保持中立並藉機大發戰爭橫財。另一方面自大航海時代以來海洋已不是隔絕各大陸的絕對天塹,恰恰相反成為了溝通世界的渠道——美國所瀕臨的大西洋和太平洋在戰爭年代固然可以使其關起門來躲避戰火,而在和平年代就會成為美國走向世界擴張國際影響力的通道。

美國東部是阿巴拉契亞山脈,西部是落基山脈,兩者之間則是寬廣的大平原,世界第四大河——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構成的龐大水系縱貫其間。從農業發展的角度而言:寬廣的大平原、肥沃的土壤、適宜的氣候和豐富的水利灌溉資源都是極其寶貴的財富,所以美國能形成大規模的農場莊園;從工業發展的角度而言:中部大平原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水能資源也是不可多得的;從商業發展的角度而言:四通八達的水網營造出便捷的交通,這對商品的貿易流通同樣意義重大。

反觀其他世界大國:英國曾是殖民地遍及全球的日不落帝國,可英國畢竟只是一個島國,其開發潛力遠遠不能和佔據北美大陸的美國相提並論,所以隨著殖民體系的崩塌英國瞬間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德國也曾驕傲自負不可一世,可德國幾乎是世界大國中地緣格局最糟的——東有俄國,西有法國,隔著英吉利海峽的英國也可以將德國牢牢封鎖起來,結果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落得兩線作戰被人圍毆的境地;俄國幅員遼闊,拿破崙和希特勒都在進攻俄國的過程中因戰線過長而難以為繼,不過遼闊的疆域也給俄國帶來了管理上的難題——隨著邊疆地區和中央的地緣距離逐漸疏遠,管控難度也越來越大,加之周邊各鄰國幾乎都曾和俄國有領土糾紛,極易陷入被人群毆的境地,所以拿破崙和希特勒輕而易舉就幾乎挑動整個歐洲進攻俄國......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事實上這個國家和其他國家有一個顯著的不同:這是一個沒有歷史傳統的國家,一切都是全新的。任何事物都是一體兩面的——美國固然是一個缺乏文化底蘊的國家,不過正因為美國沒有歷史傳統自然也就沒有長期形成的積弊。這個國家就像一張白紙,具有極強的可塑性。美國以憲法形式確立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並相互牽制制衡的原則:美國總統不能超越憲法的規定將自己的權力無限延伸,但與此同時由美國民眾選舉出來的議會也並不是可以肆意妄為的——總統同樣可以利用行政權力解散議會,但如果新選舉出來的議會扔堅持原來的意見,總統不僅必須遵守而且要以辭職來承擔解散立法組織的責任,以避免行政權力無限擴張進而影響到立法和司法權力的獨立。聯邦法院的大法官也可以以立法組織、行政機關的行為違憲為由隨時宣佈其行為無效。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美國作為目前全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其國際地位、經濟總量、軍事實力、高新技術產業等各項均居世界第一。美利堅合眾國有今天的強大,是其諸多根本因素共同推動的產物。



首先,北美大陸幅員遼闊、資源豐富。自500多年前歐洲殖民者登臨美洲新大陸以來,不斷有殖民聚居點在東部沿海建立。獨立建國後,轟轟烈烈的西進運動使西部的版圖得到了充分的開發。在德國、日本為生存空間犯愁的時候,美國擁有著大量待開發的土地;當中國面臨因為丘陵、山地、沙漠、龐大人口導致的人均耕地、淡水資源緊缺時,美國有著大面積的平原適用於高效的農業機械耕種,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源源不斷得供應著淡水。

其次,美國有著與生俱來的資本主義發展空間,相比於英國、法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北美大陸是一塊全新的空間,資本在這塊土地上與生俱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自然而然,沒有任何沙俄、日本般的封建歷史阻力牽連。太平洋鐵路、蘇伊士運河連接著全國的市場,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芝加哥期貨市場蓬勃發展,直至成為世界的經濟中心。這裡有著全世界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所有發明、創意都能被市場財富給予充分的肯定,資本投資新概念、新科技、新思維,在資本實現逐利的同時,也造就了楊致遠、喬布斯、李彥宏、扎克伯格等一個個的財富神話、美國夢典範。

第三,美國的地緣政治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無比寬廣的大西洋和太平洋,給新生的美國帶來了一個十分安全的發展空間環境,不必像德國、法國那樣時時緊張邊境的糾紛。廣闊的南北美大陸,為美國提供了一個天然的“壟斷性”市場,讓美國在貿易保護中順利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得益於得天獨厚的地緣環境,戰火都未在美國本土展開,美國以最小的代價取代英國,成為全世界的霸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