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減輕學生負擔,小學生晚上回家沒有作業,你怎麼看?

愛智之學

物極必反,凡事都要有個度。作業過多,給學生造成過重的負擔,固然不可取;但是為了減輕負擔而讓小學生回家一丁點作業都沒有,那孩子會利用這些碎片化的時間幹什麼呢?

當然,成績比較優秀的同學可能會在回家的時候自己給自己找“作業”做:做一做自己買的課外輔導練習題,看看課外書......但是這樣的乖寶寶一個班級能存在幾個?至少十不存一!

大多數孩子如果沒有作業的話,你猜猜他們會做什麼?看電視!玩手機!玩遊戲!

結果,就算到小學畢業的時候,很多孩子習慣的養成都是老大難的難題。

我們是不提倡題海戰術,但是一丁點的作業都沒有的話,同樣也是教育的一大悲哀。

這就好比我們抵制體罰,卻導致很多老師對很多同學的違規違紀選擇性失明,這樣的現象比把鞭子交還給老師還要恐怖。當然,這個方面和學生完全沒有作業的道理是相通的。

為什麼要給學生留作業,很多家長,包括很多磚家對這個問題都不理解。這是為什麼?因為家長壓根就不懂得教育規律,磚家根本就沒上過課,他們只會紙上談兵,只會誇誇其談,在他們看來,做作業除了加重孩子負擔,沒有任何用處。

古人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如果每一個孩子都沒有負擔,都失去了“負重前行”的機會,那麼他們知識的鞏固、“溫故而知”的意義都會成為一句空話。

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微雨潤苗

這種做法明顯不妥,“減負”不等於“無負”,這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感覺老師是在賭氣故意而為。下面陳述一下我的看法。

一、作業非常必要,一定要適度地留。原因有三點,1.小孩子注意力不太集中,學過的東西很快就會忘,作業可以幫孩子鞏固知識。2、小孩的智力正在開發的時候,不用擔心讓孩子學習會用壞腦子,相反,只會讓孩子更聰明。3、小孩子貪玩,如果沒有作業限制,是不會主動學習的。孩子更容易被動畫片和遊戲什麼的吸引。

二、大量留作業,是教師考核衍生出的不良現象。很多學校對教師的考核依據是學生成績,教師能否評優評模、晉職晉檔都和學生成績掛鉤。而學生成績提升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訓練,藉助訓練來強化知識的掌握和提升應試能力。很多老師忽略了孩子的身心發展,把學生當成了學習的機器,急功近利地加大訓練量,而且各任課教師之間還在搶時間,都想讓學生多學自己所教的科目,於是競相給學生留作業。這樣一來就出現了孩子熬夜寫作業,嚴重影響睡眠,影響身心健康發展的惡果。

三、凡事皆有利弊,我們還要給孩子留作業。因為人們紛紛呼籲給孩子減負,矛頭直指老師。我妄加揣測一下老師的心理:有些老師一方面覺得委屈,我為了你的孩子能有好成績,家長還不領情,乾脆不留作業了。另一反面有些老師是在賭氣,既然天天嚷著減負,那就一點作業都不留,讓你的孩子玩個夠,看到時候吃虧傻眼的是誰。我覺得這樣想和做是不對的。

4、老師要遵循教育規律,敢於擔責。孩子天天熬夜寫作業,家長心疼孩子可以理解,但是老師不能因此就不顧孩子的發展,不負責任地去迎合有些人,一點作業也不留。這明顯就是推脫責任,作為老師應該知道作業重要性,我們不能因為輿論的導向就可以沒有原則。

作業一定要留,但是要適度適量,符合孩子的學段特點。


道道的快樂重新來過

  減負在很多人看來,最好是孩子放學後回家沒有作業,孩子省心,家長不用操心。其實這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看似家長和孩子都輕鬆了,但是卻讓很多隱性的問題被掩蓋了,下面我結合家庭教育實踐工作談談減負應該把握的度。

  第一,減負不等讓孩子課外不寫作業。之所以佈置課外作業,其實就是讓孩子把當天課堂上所學知識,利用寫課外作業的時機進行復習和鞏固。可以參考艾賓浩斯記憶和遺忘規律曲線圖獲得直觀的數據。因此,有些家長如果把減負理解為不讓孩子寫課外作業的話,那對孩子的學習是一點好處都沒有的。

  第二,減負要結合孩子自身特點進行。很多孩子從一年級開始,每天寫課外作業總會花大量的時間。如果對寫作業的時間進行統計和分析的話,你會發現孩子不會管理寫作業時間,部分孩子書寫有困難,有些則是答題有困難。這幾類現象都關係到孩子寫作業的興趣,以及對學習的態度。因此,家長可以著眼考慮減少孩子作業量,重點培養孩子寫作業的態度和興趣,加強時間管理意識,提高孩子的書寫能力。

  第三,減負不是僅體現在減少書面作業量上,還要結合玩中學達到複習和鞏固的目的。書面作業幾乎成了多年來例行不變的模式,極少有學校在改革中考慮怎樣讓課外作業形式更靈活,更有利於達到學生複習和鞏固的目的。我曾經做過嘗試,對於部分學習有畏難情緒的孩子,徵得家長和老師同意後,只選擇少部分作業為書面作業,再選擇其他部分作業結合遊戲加以練習,結果發現孩子們在玩兒中學積極性非常高,且記的牢。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明顯感覺學生沒有負擔感,且成績都保持的不錯。

  第四,減負要結合課外閱讀進行。現在不少學校確實響應了教育部的號召,為學生作業減負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但是新的問題來了,不少孩子寫作業時間少了,玩兒的時間確實多了,但是家長卻發現新的問題來了,那就是孩子自由玩耍的時間多了,靜不下心來了,孩子在學習專注力保持上能力反而下降。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家長要重視孩子課外閱讀的興趣培養,以及時間的保障。如親子陪伴閱讀和互動閱讀等,不僅可以讓孩子增加認字量,還可以從閱讀中積累更多知識,從而增強孩子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總之,從理性的角度看,減負絕不能變為讓孩子不寫課外作業,而是怎樣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果家長們都重視對孩子進行時間管理意識的培養,家裡有生活作息時間表,那麼孩子的課外生活節奏就能建立起來,而生活節奏恰是孩子內心秩序感的體現,有學有玩兒,有靜有動,何樂而不為?


韓國成老師

最近“減負”話題很熱啊!但是看了那麼多,苗媽認為,教育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很多教育措施的出臺,也許初衷很美好,但不看全盤,卻斷章取義地出臺什麼措施,效果十有八九適得其反。

很多人看完題目後第一反應都是“減負不等於無負”,苗媽也首肯這個觀點。關於“作業”的正面作用,是不可以抹殺的。它可以幫助孩子複習所學,鞏固知識,讓孩子保持一種持續的學習狀態,每天“溫故而知新”,這是作業的本質作用。所以減負的重心哪是放在取消作業上呢!

那減負的目標應該放在哪裡呢?苗媽認為,應該讓教師學會佈置有效作業,不要佈置無效作業。現在很多孩子負擔過重,主要是因為無效作業佈置太多了。

哪些算無效作業呢?大致標準如下:

1.超出孩子的認知水平的作業。比如讓剛一年級的孩子去寫作文,不可取。讓他們每天寫一句話,可取。

2.超出孩子動手水平的作業。比如很多家長抱怨,“家庭作業”變成了“家長作業”,就在於此。比如讓低幼孩子做手抄報,作業形式看起來新穎,但適合孩子參與的部分太少,很多得讓家長代勞才能完成,這樣的作業就沒多大意義了。

3.作業量不考慮孩子的成長節奏。比如頭條經常看到有家長抱怨,一年級孩子每天做兩個小時作業怎麼辦,顯然這樣的作業量肯定是太多了的,也完全沒必要。

總之一句話,減負不是沒作業,而是減去無效作業,讓作業作用迴歸其本質。

我是苗媽,一個教師媽媽,熱愛獨立思考 ,崇尚終身學習,讓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


苗媽說

我想,學生‘‘減負’’並不等於‘‘無負’’。就算是學校不佈置家庭作業,過一段時間,看著孩子都是看電視玩手機,焦慮的該是家長了:‘‘怎麼沒有作業佈置?’’要麼自己佈置,要麼找校外輔導班。


怎麼看待‘‘減負’’,雖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但在具體操作上並沒有共識,‘‘作業佈置多少才合適’’?如果聽從老師的觀念,作業又多了,如果聽從家長的意見,作業又少了。

我個人認為,‘‘減負’’,不能只從某些報道去看。有的報道誇大其詞,把學生的負擔、家長的憤怒無限放大,好像全天下的老師都是這麼‘‘殘忍’’地用作業折磨孩子。實則不盡然,在我的瞭解中,確實某些學校為了保住‘‘名校’’的地位,各科每天都有作業,而且量不小。但多數的學校,作業量還是適合的。



所以,還是把主動權交給老師吧,畢竟他們是專業的教育者,瞭解教育教學規律,教育常規也規定了作業的次數,如數學要48次作業,語文要十篇作文等等,沒有這些量的積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是不夠的。


劉向雄

我是小學數學老師,對比深有體會。

當地教育局明確規定,一二年級回家不佈置書面作業,期末不進行書面測試。

初看,確實是一個非常人性化的減輕學生負擔的舉措,我在教一二年級的時候,也切實從中感受到了減負,不僅學生的負擔小了,老師的改作業負擔也小了。

本來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但是當孩子到了三年級後,出現了問題。在數學學科,最明顯的問題就是計算能力非常差,應試能力很差,頭幾次考試慘不忍睹。


有時候,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太過於理想化,過於一刀切的來處理問題,效果適得其反。

現在我們是這樣處理的,一二年級回家佈置口算練習,但不是學校的名義,而是家長額外佈置的名義,加以讓家長一定的監督。其實,這就是家長輔導家庭作業的由來吧,唉~期末的時候,給予一定的測試,但不是以期末考試的名義,也是累。好在家長都比較理解和配合!

講到這裡,大家心裡都有個數了吧。出發點是好的,但最好還是要結合具體學科情況和學生的學情,多深入教學一線,方能真正做到減負!


西風課堂

我非常贊成小學生回家後不用寫作業!

為什麼?如果你是一個上班族,你願意下班後回到家繼續加班嗎?而且天天都要加班,還不給你加班費,我想沒幾個人受得了這樣的工作制度吧,恐怕堅持不了幾天就辭職了!

對小學生來說也是一樣的,每天早上八點到下午四點左右,將近8個小時都是在學校度過的,對孩子來說,學校就相當於成年人的工作單位,已經在裡面“工作”了八個小時還不夠,回到家後還要繼續“工作”,也難怪現在那麼多學生有厭學情緒。

我並不是反對佈置家庭作業,而是認為應該控制家庭作業在放學前就完成,比如現在的小飯桌也算是一種嘗試。孩子在回家之前完成一天的學習任務,回到家之後就可以盡情放鬆了。目前的現實是大多數小學生作業繁重,經常寫到10點鐘以後,我有時候輔導我小侄子寫作業,經常寫一兩個小時,還有一位朋友有幾次陪孩子寫到夜裡12點多,想想孩子都受罪,大人也跟著受罪。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一個人每天學習六七個小時,長達數十年的堅持,理應成為一個傑出的人才,然而事實卻是,從小學到大學,在經過15年的求學生涯之後,換來的卻是大部分的人眼高手低,教育出來眾多的平庸之輩,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同時也說明我們的教育方式亟待改善,再長的上課時間和再多的作業,並不能促使一個人變得優秀,不如砍掉,從別的方面提高學習效率,比如增加孩子的動手和實踐能力等。



專注研究兒童心理和家庭教育,每天分享教育知識,我是“超級女兒奴”,歡迎您的關注與交流。


超級女兒奴

減負,減的是多餘的負擔,而不是一點擔子也沒有。

不贊成小學生晚上回家沒有作業。畢竟作業是對課上知識的鞏固和檢查。它既能強化記憶,也能檢查課上知識有沒有被學生理解。

減負這個話題由來已久,它主要是應對很多的學生作業寫到十一二點都不能睡覺,很多作業都是重複性機械性的毫無意義的。減負是為了讓學生卸去不必要的負重,讓孩子們在吸收知識的同時也能保證休息。

但是很多人都一刀切,既然減負那就不要給孩子一點負擔了。作業不寫了。其實去看看那些不寫作業的孩子,成績必然下降。回家不寫作業,負責的家長督促學生學習的還好,但是家長不管孩子的,那麼孩子只是玩耍,確實快樂了,但是孩子會失去對學習的興趣,也會越來越不愛學習。


獨立疏籬趣味濃

瞎胡鬧。



我們總是在重新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這種跟風現象太過於嚴重了。每一項政策的出臺必須符合自己國家的實際情況,我們是應試教育,必須要有符合自己的實際特色的應對方式。



中國學生在學業方面的難易程度可以將已經是世界最高級的了,相信各級部門已經開始對這個問題有所關注了,從過去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到現在完全鬆散的方式,無異於冰火兩重天。且不說還是將來怎麼樣,就這樣突然一下子放鬆了,沒有人能夠接受這種狀況。



可以適當地減輕作業量,可以讓學生多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等等。從圈養到散養是需要一個緩慢的過渡方式的,我只能說對做出這個決定的人,完全是對教育的不負責任,對社會的負責任。



當然面對這種狀況每個家長都會有自己的應對措施,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相信這種措施之後的孩子會比以往更加的痛苦。因為有大量的補習班在向他們剛開了懷抱。


一根竹竿38

我覺得“減負”應該減的是負擔,而不是放任孩子,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不相信孩子減負到沒有作業,不用努力就可以開發出孩子的潛力,讓孩子更優秀。

我覺得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真正的神童是有的,但只是個別,普通的孩子一節課的實際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很多知識是需要課後消化的,課後作業就可以起到對知識點的消化作用,課後作業也可以補充課內知識點,拓展知識,讓知識轉化為能力。

現在各種輔導班,奧賽班等等讓學生的書包變得的確很沉,我們也看到了對學生減負的各種呼籲,但是我相信,大家說的減負應該是孩子說不能承受的那部分,而不是減知識點,減掉所有作業。

人都是有惰性的,我們大家都是如此,何況孩子,如果減負見到對孩子沒有要求,課堂上跟著走,課後不聞不問,我真的不敢想象還有多少孩子願意自覺的努力學習。

以前我們說,不經歷風雨,怎麼能見彩虹?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不經歷風雨,一樣可以見到彩虹。可是我要說“不經歷風雨,怎麼體會彩虹的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