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處理孩子的逆反心理?

魍歿

逆反心理是指人們為維護內心的自尊感,而對對方提出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及言行的一種心理。這種心理在青少年時期表現得最為明顯,因為青少年逐漸走向成熟,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他們常常用一些逆反行為來表達自我意識。成年人也擁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尤其是那些自以為高明非凡的人,逆反心理特別嚴重。

人為什麼會有逆反心理呢?一般來說主要有三個原因。

1. 為了標新立異。有的是為了尋求自我肯定的滿足感,我喜歡否定權威和標新立異。對人,希望他人能夠承認自己的價值和地位,從而獲得認同感。因此他們總喜歡錶現的很獨特,總想表現自己,採取與他人不同的態度和行為,而吸引更多的注意力。

2. 好奇心過於強烈。如果有些事物被打上禁止的標記,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特別是在那種禁止又沒有任何解釋的情況下,濃厚的神秘色彩,會引發人們做出一些逆反的行為出來。越是被禁止的事物,越容易引起逆反行為。

3. 特殊的生活經歷。比如有的人期待愛情卻被人所傷,有的人循規蹈矩卻莫名的被冤枉,有的人安分守己卻總是被欺負……這些生活經歷就很容易對人的性格產生極大的影響,由於性情大變,對人對事的逆反心理也隨之得到加強。

逆反心理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影響巨大,一旦這種心理形成定勢,就會左右人的思想及行為,使人無法客觀的、準確的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而採取錯誤的方法和途徑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擁有逆反心理的人,時常會與常理背道而馳,雖然他們也常常會做出一些具有創造性的行為,不過這和真正意義上的創造性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鵜鶘心理陳小康

生活中經常聽說各種育兒矛盾,或者親子仇恨,其實很大原因就是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是不斷髮展的個體,且是不斷在與父母分離的,或是父母並未很好地處理與孩子的分離所致。父母越是焦慮,越捨不得孩子,只可能導致孩子更依附自己、害怕離開自己,或視父母的付出為理所當然,結果就會出現各種親子摩擦或矛盾。

如,很多父母求助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他們跟孩子的關係可以用水火不容來形容,自然地,他們的話孩子根本聽不進去。追究根源,同樣在於父母對孩子成長的不覺知或無視。其實,處理與青春期孩子的關係的最好方法,即是成為他們的朋友——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間,也就是尊重孩子已經長大了、尊重孩子與自己的不同、尊重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而存在的事實,這樣,孩子更願意跟父母做朋友,自然也會積極跟父母分享自己的秘密和煩惱了。

一位父親曾找到我諮詢孩子的教育問題:

要知道,青春期的孩子身體已發育成熟,覺得自己已經很“強大”了,而心理發育尚未成熟,常常遭遇到各種挫折感,這樣,在身體與心理矛盾的自我糾結和成長中,孩子開始有了更多樣的情緒體驗。對女孩來說,會變得內向並體驗到自我懷疑、愧疚或抑鬱等情緒;對男孩而言,則更多地體驗到暴躁和憤怒。正如這位父親所說,青春期的孩子大都處於“煩著”的狀態。

孩子的角色和身份也會發生一些變化,最明顯的是他們開始尋求同齡人的支持。表現為,青春期的孩子大都很好面子,自尊心強;重視同伴關係,易受同伴影響,可能會做一些並非自己意願但同伴認同的事,如抽菸、喝酒,這些行為雖然父母不認可,但對孩子來說,可能是成人的象徵,代表他們擺脫了對父母的依賴等。這也意味著青春期的孩子會面臨一些危險,如網絡成癮、早孕、酗酒、犯罪等。

有的父母會過度憂慮孩子可能面臨的危險。希望孩子順利度過這一時期,我們必須首先要學會信任孩子有這個能力。事實上,大多數孩子也的確能順利度過這個特別的時期。

除了信任,還有什麼呢?我們要做好孩子們堅實的後盾。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與孩子保持親密而有間的親子關係:將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平等對待,支持孩子渴求獨立的嘗試,在孩子失敗時給予鼓勵、安慰,在孩子成功時給予肯定和表揚。

要重點提醒的是,針對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很有必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健康的社交氛圍。不要以為孩子大了就不用陪了。帶孩子去參加一些團隊活動,多與自己的親戚朋友走動。別讓孩子們把自己封閉起來,或者經常宅在家裡玩電遊。孩子們有自己的社交,擁有自己的朋友,或者是有自己尊敬的長輩等,這些都有助於他們的心理健康。有些話,即使不能跟父母說,他們也還能有別的傾訴渠道。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父親的功能尤其顯得重要。父親最好能夠跟這個年齡的男孩做朋友。記得,對你的男孩來說,要緊的不是你如何說他、批評他、指點他,而是他信任不信任你,在你身上,他能否看到一個成熟、有責任感的男人的樣子。

對於女孩來說,父親不能刻意疏遠。女兒長大了,不少父親不會再像對待假小子一樣親近女兒了。保持一定距離是對的。但是仍然需要保持對你的女孩情緒和情感上的關注、支持。這對她們很重要。

不過,也常聽見有父母說:能夠相信孩子嗎?萬一他走了邪路了呢?

但凡總問這類問題的父母,或者內心總對此擔憂的父母,一般對孩子都缺乏基本的信任感,有很強的控制慾。他們和孩子的親子關係也往往很糟糕。很多健康的孩子,就是這樣被推上“問題少年”之路的。

從這個意義來說,父母適當和孩子保持一個合理的距離,至關重要。最好的方式是,去做孩子最後的“安全島”,尊重孩子自我發展的心理需求,欣賞ta、鼓勵ta、在ta驕傲時善意提醒、在ta受挫時默默支持陪伴,在ta想要傾訴時耐心靜坐傾聽、在ta想要遠航時真誠祝福。有這樣的父母,孩子一定會成長得更好,走得更穩。


積木育兒

孩子逆反是青春期的正常心理現象,青春期是孩子向成人轉變的過渡時期。

在大腦結構上,這一時期,孩子的額葉會逐漸發育為成人的狀態,,而額葉是掌管情緒調節、控制衝動的重要部分。由於額葉發育的不成熟,孩子在這一時期很難控制自身情緒,因此會經常與家長產生衝突,這也是家長眼中孩子逆反的一個重要表現。

在心理發展上,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經歷三種類型的矛盾:

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孩子獨立意識漸漸增強,他們漸漸地在生活上不願受父母過多的干預,否則便會產生厭煩的情緒;而對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斷上,雖然本身不成熟,但仍然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意見,並有強烈的表現自己意見的願望;他們對一些傳統的、權威的結論往往容易持異端,會提出一些過激的批評之詞。儘管會有上面的舉動,但由於其社會經驗、生活經驗的不足會經常導致他們碰壁,並且無法從父母那裡尋找到方法、途徑或幫助,再加上經濟上不能獨立,這樣父母的權威作用又使得他們不得不去依賴父母,因此就產生了心理上的這一矛盾,進而會產生行為上的逆反。

  成人感與幼稚感的矛盾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特點的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成熟長成大人了,因而在一些行為活動、思維認識、社會交往等方面會表現出“人”的樣式,心理上上渴望別人把他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另一方面由於年齡不足,社會經驗、生活經驗及知識的侷限性,又使得他們在思想和行為上盲目性較大,易做傻事、蠢事,而且還帶有明顯的小孩子氣、幼稚性。這樣一種成人感與半成熟狀態的幼稚感的矛盾交織,會使得孩子的情緒出現逆反。

  開放性與封閉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與同齡人,特別是與異性、與父母平等交往,他們渴望別人能和自己一樣彼此間敞開心靈來相待,但由於每個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他們的這種渴求找不到釋放的對象,又由於自尊心,不願被他人所知道自己的想法,於是就形成了既想讓他人瞭解又害怕被他人瞭解的矛盾心理,所以有時候他們不免會出現出現煩躁、逆反等複雜的反應。

正是由於這樣的矛盾,青春期也被稱作“心理斷乳期”,想想孩子小時候斷乳的時候是不是也經常鬧情緒、哭鬧?所以,在孩子經歷另一個“斷乳期”的時候,家長也要像孩子小時候斷乳時一樣,要有耐心,要敞開心扉的包容。因而在這一時期,想要將逆反對於家庭關係的影響降到最低,父母最好營造一個能夠讓孩子暢所欲言的、開放的、平等的家庭氛圍,給孩子足夠的個人空間,在孩子願意敞開心扉的時候不要急於教育、否定孩子的想法,要與孩子一起討論、探索,鼓勵孩子用辯證性、批判性的思維進行思考,幫助他完成從孩子到成人的轉變。

希望您的家庭關係更加融洽~

佐心理·佐心家長


佐心家長

為了慶祝“六一”兒童節,我們做了一次活動,讓孩子們把自己在家裡的感受畫出來,本來以為孩子們會畫出家庭溫馨和諧的場面,然而結果卻讓我們大吃一驚,80%以上的孩子畫出來,在家裡的感受都是苦不堪言

下面是我們找的兩幅比較典型的畫:

  • 第一副畫的意思是:爸爸是柴火,媽媽是鍋,孩子每天在鍋上被蒸煮。

  • 第二幅畫的意思是:家長是唐僧,孩子是悟空,只要不如意,就唸緊箍咒,而且一天到晚像唐僧一樣絮絮叨叨,沒完沒了。

看到孩子這樣的畫,咱們家長的心裡是不是很不好受?

再來看看另一個孩子的作文:我十五歲,正在過暑假,可是我沒想到的是,我的假期要在補習班裡痛苦的渡過,我必須承認我並不是個好學生,我不喜歡學習,甚至討厭它,可我又能怎麼作呢,你們總是拿掙錢不容易,上補習班花了這麼多錢,不許我浪費來壓我,這壓力太大我沒辦法承受。學習這個東西,怎麼說呢,會讓我死掉的,是的,它真的讓我生不如死。

讓我學習還不如直接讓我死了。我想學藝術,你們說沒前途,我該怎麼辦呢,很痛苦。別逼我了,我會死的真的會死的…你們放過我吧,原諒我你們的孩子不爭氣,我真的不想讀書了,我並不後悔前一段時間的反抗。沒有用的,你們從不在乎我的感受,沒體會過我的難過。我想我還是有點良心的,我怕你們生氣不敢曠課,我更怕捱罵,我快要精神衰弱了…

這麼糟糕的親子關係,大多數的家長都是沒有想到的,在現在的家庭矛盾中,親子關係已經成為了一種最常見的最大的家庭矛盾。

在每一個父母心中,那對自己的孩子都是“滿腔的無私的愛”啊,可是這“滿腔的無私的愛”卻給不出去,或者給出去了孩子也沒有感受到,反而覺得是把自己放在火上烤。問題出在哪裡呢?筆者經過多年的研究,結合親自調解的1000多個親子關係的案例,發現問題出在給孩子愛的管道和通道出了問題。滿腔的愛想要真正給到孩子,一是管道要通暢,二是孩子能感受到。

如何才能保證管道的通暢呢?

  • 1、構建和諧的家庭關係,如果家裡天天大吵大鬧,雞犬不寧,一切都無從談起,如何構建和諧的家庭關係呢,請看《構建和諧家庭五步法》

  • 2、聽孩子把話說完,很多家長都喜歡打斷孩子的說話,曾經有個孩子跟爸爸吃飯時候,想跟爸爸說句話,爸爸怎麼也不讓說,孩子說:“爸爸,這次你就讓我說完吧,就一句話。”爸爸說:“一句也不許說,先吃飯。”最後飯吃完了,孩子終於可以說話了:“爸爸,剛才你的碗裡有一個蚊子。”這從一個側面反應了很多家長對孩子的不尊重。

  • 3、對孩子的愛要無私,不要有任何條件。我們經常碰到這樣的家長:“兒子,你這次考前三名,就帶你出國玩兒”“孩子,你這次雖然做得很好,但是如果你能xxx,我就給你xxx獎勵”永遠都是帶有條件和要求的。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家,當孩子也學會講條件,並無限制地擴大他的條件,直到家長無法接受,家庭關係就會出現巨大的問題。

當我們給孩子越來越多的條件,提越來越高的要求,他感到永遠也無法完成,怎麼也達不到家長的要求,他就會感覺自己在火爐上烤一樣,再也不會跟家長敞開心扉。只有我們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和理解,讓他感覺到平等了,被尊重了,他才會真正感到輕鬆,親子關係才能健康和諧。


心知育

剛剛念初中的孩子,顯著的特點是:“變”。生理上在變,孩子開始發育了;心理上也在變,家長會發現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孩子不聽話了,甚至還可能與家長“對著幹”。你要東,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東,這種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逆反心理”。

這個時期,心理學上稱之為“心理斷乳”期。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如何產生的從小學進入中學對孩子是一個飛躍。他們認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獨立活動的願望變得越來越強烈,他們一方面想擺脫父母,自作主張;另一方面又必須依賴家庭。這個時期的孩子,由於缺乏生活經驗,不完全恰當地理解自尊,強烈要求別人把他們看作是成人。如果這時家長還把他們當小孩來看待,無微不至的“關懷”,口羅口羅嗦嗦地“叮嚀”,他就會厭煩,就會覺得傷害了其自尊心,就會產生反抗的心理,就會萌發對立的情緒。如果父母在同伴和異性面前管教他們,那麼,他們的“逆反心理”會更強烈。

  難怪此時,許多家長常抱怨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整天不想回家,不願與家長說心裡話,交換想法,做事比較任性。而許多孩子卻說,父母一天到晚嘮嘮叨叨,煩死人了!規定這不許,那不準,真討厭!顯然,家長和子女在“對著幹”。

  初中的孩子,隨著接觸範圍的擴大,知識面的增加,內心世界豐富了,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有時與父母的價值觀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對,得不到父母的理解。於是就在同齡孩子中尋找共鳴,父母也就變得不那麼親近了,此時,如果父母不瞭解子女的這種心理、生理變化,一味簡單、生硬地管教,就會迫使子女產生反抗情緒和行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儘管自我意識發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還差,常會無意識地違反紀律。他們喜歡與人爭論,但常論據不足;喜歡懷疑,卻又缺乏科學依據;喜歡發現見解,但又判斷不準;喜歡批評別人,卻又容易片面。家長知道了“心理斷乳”期孩子的這些特點,對待他們就更應避免簡單粗暴,也不能用“哄騙”的方法來對待他們。

  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兩種心理狀態: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財產,對子女具有絕對權威;二是父母將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現,希望子女能實現自己想實現,但沒有實現的理想。因此,父母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經驗灌輸給孩子,企圖讓孩子按父母的設想去生活。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獨立。於是矛盾必然產生,反抗行為在所難免。反抗形式多種多樣,有的不與父母交談,有的與父母陽奉陰違,有的離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為此,家長光滿足於表面上瞭解孩子是不夠的,家長必須學點心理學知識,尤其是關心少年兒童的心理學。只有這樣,才能更深入地瞭解孩子、理解孩子,積極地教育孩子。

  家長如何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長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應瞭解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有三種。一是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藝作品,越是受批評,人們越是想看,想方設法要弄到手,一睹為快。

  這些都是由於好奇心的緣故。二是對立情緒,任憑你“苦口婆心”,千言萬語,他卻無動於衷,認為你是虛情假意,吹毛求疵。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對於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越想接觸;越是不讓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這是人們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由於孩子理智程度較差,這種欲求也更強烈。

  應瞭解“心理斷乳”期的實質

  “心理斷乳”期是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轉折時期。從總體上講,“心理斷乳”期的各種心理現象,反映了少年兒童心理上的進步。從心理上依附於父母,到出現獨立意向,這是重大的變化。當父母的要珍視子女的這一時期,正確看待這一時期,採取歡迎的態度。

  為此,對於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極面,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循循善誘,進行教育。家長更應看到逆反心理的積極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現的好奇心,是一種渴求認知事物的慾望,是求知的動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異和思辯的特點,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創造的源泉,家長應留心注意,因勢利導,促其成材。

應善於理解孩子

  (1)家長要看到孩子的成長,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與他們建立一種親密的平等的朋友關係,並允許孩子也能參與家庭的管理。(2)家長要相信孩子有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儘可能支持他們,在其遇到困難、失敗時,應鼓勵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揚。(3)家長要有勇氣向孩子請教,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過失。

子女應理解父母。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他們大都視子女的幸福為自己的生命。他們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經驗的總結,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作為子女應經常向父母談談自己的思想和活動內容。當自己的選擇與父母的願望相違時,要通過商量來解決,要擺出事實,來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聽說吧心理諮詢

對於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作為家長我們不要著急也不要頭疼,畢竟作為有多年社會及生活經驗的我們在處理問題的能力是有的,但為什麼這樣孩子這樣的情況讓很多父母焦慮呢,是因為我們沒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擺正我們的位置。我們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我們卻也是第一次做老師,那麼如何當好一個老師呢?首先需要注重對自身的培養,所謂言傳不如身教。我們經常聽到孩子在抱怨“他們都做不到憑什麼要求我”。所以下次我們想讓孩子聽我們的話之前先想想自己是否做到。畢竟當孩子們在不斷成熟發展的過程中不僅漸漸形成了獨立的自我意識並且也發現自己的父母並不是完美的,無所不能的,因此也就失去了對我們的崇拜,我們父母的聖旨也就失去了原本的價值。

作為父母面對了近十年的聽話懂事的孩子突然變成了說東偏向西的變化十分不適應,總是忍不住去懷念還是兒童時期的他們,所以艱難的不是如何讓孩子不去叛逆而是我們父母該如何調整自己的接受能力以及處理生活中隨時變化的應激反應。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們來說,我們為什麼不把他們的叛逆看作一件好事呢?為什麼要叛逆,因為他們熱切的想要長大,可以向成人一樣。很多時候他們更需要的不是被照顧而是被培養,他們想和大人交流,想知道為什麼想懂得更多。作為家長,我們要理解和尊重我們的孩子,轉變自己的態度,給予孩子一點他們想要的平等,來換取他們的“聽從教誨”,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明白漸漸長大的孩子們已經可以成為我們的小助手了。以一個年長的朋友角度來規勸,多和孩子交流問題背後的“為什麼”,而並非粗暴地下指令。這樣的溝通更能讓孩子理解為什麼家長要這樣教育,從而讓家長和孩子兩方達成某種反叛的和解。


心聆教育

孩子逆反心理嚴重怎麼辦?逆反心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出現的階段,而每當這個時候,就是父母對如何教育青春期孩子最為頭疼的時候。孩子逆反心理嚴重怎麼辦?下面就一起來看看面對孩子逆反心理,家長的處理方法。

一、正確對待孩子,理解孩子,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注意調整與他們的關係和改善對待他們的態度。



二、以友相待。要和孩子建立起朋友式的友誼關係,能夠交流思想,吐露心聲,能夠進行良好的溝通,以朋友的關係對他們進行幫助和引導。


三、引導孩子正確對待自己成長髮育中的變化,正確對待自己面臨的困難和挫折,家長也要作出榜樣,比如說話算數、誠實守信等,培養孩子良好的思想品質。

四、尊重其獨立自主的要求,鍛鍊他的組織決策能力,有些事讓他拿主意,事後幫助總結糾正。建立社會責任感,參與公益活動,幫助受難的人。


草原上的白球鞋

孩子問題好多,不服管教怎麼辦?作為家長的你經常是否經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當一個小生命呱呱墜地到其成長的過程中,為什麼會出現我們所謂的不良行為問題?面對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本期網絡課堂將由引領右腦的雅娟老師帶你重新解讀孩子的種種不良行為。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360,"vname":"如何處理孩子的不良行為——每週分享.mp4\

577149781

中學時期的孩子正處於“心理斷乳期”,有了獨立的傾向。這階段的孩子情感起伏大、變化大並難於駕馭。他們有了喜怒哀樂,不但不願向父母吐露,還要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如果父母處置不當,如對孩子的表現刨根問底,或是漠不關心就會增強他們的反抗情緒。作為父母應放下架子,與孩子平等相處,當孩子的知心朋友,爭取成為他們傾吐心事的對象和安慰者。幫助孩子平穩度

過“心理斷乳期”。


首先要儘早瞭解青少年出現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認識到他們出現的這些變化不是什麼大問題,坦然地去接受這種變化,學會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和立場上和他們傾心交談,通過對話達成共識;

其次,要找出他們產生叛逆心理的原

,再次,在出現比較激烈的叛逆心理時,學會心平氣和地去開導他們,也可以適當地請教心理專家,用理解的心態逐步解決問題。


與青春期的孩子交流成了父母的必修課,在這個實踐課中,做父母的都是新手,我們需要互相適應,給父母一些時間好嗎?你如果有什麼想法就告訴父母,特別是內心的苦惱,學習上和生活上的都行。有的時候父母也許會表現出急躁,但只要你提出來,父母一定會改的,只是你得答應幫助父母好嗎?不知你聽過這句話沒有,父母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的,父母不是聖人,他們也有很多不懂的,也會犯許多錯誤,如果在父母因為愛你犯些小錯誤的時候,你能原諒他們嗎?每當這個時候,你是不理他們?還是耐心地指出他們的問題一起解決呢,我想答案一定是後者。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訂閱【樂冰老師】


樂冰老師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會出現一些“逆反心理”,這需要家長正確的處理、引導,否則事情只會是雪上加霜。

逆反是孩子走向成熟的一個標誌,尤其到了青春期。那麼家長該如何處理呢?有幾點建議:

1、給孩子平等的發言權。

對於孩子的問題耐心傾聽,不隨意指責或草率評論,併為此作出積極反應。

2、批評孩子切莫傷害自尊心。

首先,分清場合和措辭。當著親友或孩子的同伴批評孩子,孩子會感到難堪和不滿,也聽不進家長的批評。

其次,批評措辭要適當,切忌“你簡直不可救藥”、“同樣都在學習,你怎麼就不如xx”、“你真笨”等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語。

第三,對事不對人。著眼點應該放在如何促進孩子改正缺點上,而不是揪著缺點不放。即就事論事,不翻舊賬。

最後,適當冷處理。當孩子情緒反應強烈、言語衝動的時候,家長乾脆採取不理睬的態度,等孩子冷靜思考,平息衝動後再作批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