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我都啃了哪些書?

不喜歡寫書單呀!零零碎碎,雜七雜八的書看了不少,總覺得2017並未沒日沒夜、邋里邋遢的一晃而過。想起剛上大二時,一篇自以為是的小說擺在老師面前,她盡是微笑,許久不語。前不久,和她喝酒,說起我那篇小說:“什麼玩意,話都抖不清楚,幹撒吃的?我的學生中還有比你差了的嗎?沒有,沒有!”斬釘截鐵,我繃住,一連敬了她幾杯酒,還好,臉紅是有藉口的。我是從大二才開始正式老老實實看書的。以前也喜歡,就是不上心、不走心,左眼進,右眼出,書裡的故事再怎麼精彩絕倫、痛心疾首,我一概不管。末了,該吃吃,該喝喝,誰寫的言情小說、哪個國家的著名作家,一概混淆,不管不顧。大二後,我辦了瀋陽市圖書館、省圖書館的借書卡,不買書,只借書,超過限定日期,一天一塊錢。女學生沒錢,只好加緊看書,按時歸還。一開始,看了幾本書,那個情緒呀,飄在空中,就是降不下來,一會雷聲大作,一會風馳電掣。好不容易憋到老師上課,鐵定早早到講臺,拉著老師亂七八糟說一通,講感受、講想法講主人公的性格感情,以及要是我,我又打算怎麼處理。老師聽著,順著我,完了:你可以試試做個讀書筆記,把想到的東西都寫上去,一來怕自己忘了,二來,也算是一種記錄的樂趣。且聽且信,讀書筆記的習慣就漸漸養成了。喜歡老師,一輩子的朋友。大二開始,讀書的習慣從未間斷過,寫筆記的習慣也落下了,即使上班再匆忙,幾個字的時候還是有的。來北京後,一切照常。前不久翻了翻讀書筆記,很慶幸,這一年半,還算沒有浪費。在家看書,我有兩個讀書筆記,薄的,沒有寫滿。在地鐵、公司、kindle上看書,辦公桌上有一個筆記本,厚的,快寫滿了。今天選了幾本個人比較喜歡的書,介紹給大家,莫要嫌棄。

屋頂上長出一棵樹

刪除

2017,我都啃了哪些書?

(選填) 圖片描述

第一次來北京,在火車上看的這本書。當時喜歡曹寇得很,語言平實,毫不忌諱,該直就直,張口閉口就是一句灑脫的不行的“操你媽”。當時一起買了幾本他的書,曹寇的長篇小說很少,短篇居多,要是時間充足,讀的快,這本書一下午準能讀完。鏡花緣

刪除

2017,我都啃了哪些書?

(選填) 圖片描述

我也是神得很,看完沈復的《浮生六記》硬是逼著自己看《鏡花緣》,決定補補古文,哪來的勇氣嘛?《鏡花緣》好看,像是早期的神話故事,各個仙子各司其職,什麼女兒國、君子國、無腸國都有,不得不感嘆,清代文人李汝珍的想象力還是很豐富的哈,雖然用到了《山海經》中的部分內容。但是,書中的生字真的多呀,看看我的讀書筆記,一半都是生字的讀音和解釋。哎,沒文化真可怕!24個比利

刪除

2017,我都啃了哪些書?

(選填) 圖片描述

最近被黑得厲害的《柒個我》看了塞?七個人格,七種性格,而《24個比利》正是24重人格,24種性格,男的、女的、幼兒時期的、暴怒的、天才的···喜歡體驗不同感受,性格、視角隨意切換的讀者們可以試試。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

刪除

2017,我都啃了哪些書?

(選填) 圖片描述

怎麼說呢?第一次覺得一個59歲的老頭如此招人喜歡,他的抱怨、他的臭脾氣、他的不可理喻都溶解在了他的善良、深情、勤勞中。他抱怨誰家的草坪不修邊幅,詛咒那隻掉了毛的流浪貓,卻總是投去關心的目光、忍不住把食物分享給貓咪···“金髮黴女”、“該死的智障”、“女兒們正直青春期,頭髮鮮紅。內褲外穿,臉塗得就像翻版的浣熊”、“歐維也不確定這玩意算不上是條狗,更像是長著眼睛的雪地靴”·····一字一句,我是一邊笑一邊感動著看完的。喜歡歐維呀,那句“她是色彩,他的全部色彩。”註定了歐維孤獨卻又滿足的一生。騎驢找馬

刪除

2017,我都啃了哪些書?

(選填) 圖片描述

這本書完全是為了看劇本而買的,那個過癮。書中一字一句精煉、簡潔,不拖泥帶水,點到即止,留有無限的空間給導演給讀者去想象。看過電影的可以再看看劇本,說不定你能構思出另一個精彩的《騎驢找馬》(電影)呢!一句頂一萬句

刪除

2017,我都啃了哪些書?

(選填) 圖片描述

劉震雲的這本書我要多說幾句,幸好在遇到新朋友的時候我提前翻了翻,要不兩個人呆坐在高鐵上,聊撒呀,只好睡覺唄!看過小說後,我記得自己寫過一篇小小的感受,大概表達的就是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夥伴”,那個與自己親密無間的、無話不談的夥伴,這個夥伴可男可女。一開始只是知道了這個現狀,後來在看了孫隆基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後,便懂得了這個道理。中國人的關係永遠是“二人定義一人”的,自我價值的尋找必定是從“對方”中獲得的,因此就有了人際交往中的人情關係、團伙、走後門、為人民服務等。靈山

刪除

2017,我都啃了哪些書?

(選填) 圖片描述

高行健,大學時他的大名便如雷貫耳。他的劇本《絕對信號》在手機裡看了幾遍,當時只有電子書,他的作品很多都沒有賣了。《靈山》也沒有買到紙質版本,看的電子書,有點費勁,但是上癮。晚上躲在被窩裡,無數次莫名的感動哭,“我”是一個80年代的知識分子,因為誤診,踏上了南去迴歸自然、放鬆心情的旅程,途中無意間聽到“靈山”的談話,隨即展開了尋找靈山的路程。書中的視角有三個,“我”、“他”、“你”,對此,沒有一種固定的解釋,讀者看到什麼就是什麼。我特別喜歡其中的一句話,反覆讀了好多次,每一次都有一種戳心的感覺,真的戳心呀,不假打!“我應該承認她那苗族姑娘特有的塌鼻樑,翹鼻子,高額頭,小巧的嘴唇和那副閃閃期待的眼神,喚起了我早已淡忘了的那種痛楚的柔情,可我卻又意識到我早已回不到這種純真的柔情中去了,我的承認我老了,不僅是年齡和其他種種莫名的距離,那怕她近在咫尺,隨手可以把她牽走,要緊的是我的心已經老了,不會再有全身心不顧一起去愛一個少女,我同女人的關係早已經喪失了這種自然而然的情愛,剩下的只有慾望。哪怕追求一時的歡樂,我也怕擔當負責。我並不是一頭狼,只不過是想成為一頭狼,回到自然中去流竄,卻又擺脫不了這張人皮,不過是披著人皮的怪物,在哪裡都找不到歸宿。”廢都

刪除

2017,我都啃了哪些書?

(選填) 圖片描述

賈平凹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當代作家。高中時,文學老師就喜歡講賈平凹,說那個凹也是窪,也是娃,寫法不同讀音一樣一樣的。 該著作93年首次發表,因為書中大量的性描寫被禁16年,哎,扼腕呀。衝著這個,堅持著用極短的時間,好好把這本書讀完。完事發現,哪裡來的大量性描寫?細節呢?詳情呢?根本沒有好麼? 印象最深的是書中的作家莊之蝶,遊走於幾個女人之間,來來回回,兜兜轉轉,剪不斷理還亂。最後精神世界的匱乏和崩潰逐漸吞噬了他的才華和本性,女人一個個離他遠去,不是死,就是悲,甚是可憐。病態的性行為來自病態的性心理,病態的性心理來自病態的精神世界。莊之蝶最後為了一己私利出賣好友,而一旦自己與女人之間的苟且之事暴露出來,又馬上一副逃避責任的偽君子形象。此中種種,都成為“物質主義罪孽”、“人性的弱點和罪行”強有力的辯詞。所謂“一頭白髮,滿心紅花”,莊之蝶的無助、迷惘、嘆息,真的是現實生活中的“無家可歸”。送給大家一句,算是書中的性描寫?喝上酒來一瓶兩瓶不醉,打著麻將三天四天不困,跳起舞來五步六步都會,搞起女人七個八個敢睡!時間之間

刪除

2017,我都啃了哪些書?

(選填) 圖片描述

根據莎翁《冬天的故事》改編而成,溫森特還為這部劇作加入了很多屬於自己的特色。天使、遊戲、劫車案、時間、空靈,溫森特的力量在於用自己樸實而又富有詩意的語言讓一箇舊故事煥發了新光彩。你認為自己活在當下,但往昔就在你的身後,像一道影子。

其餘的還看了不少短篇小說,以及《我們仨》、《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當呼吸化為空氣》、陳忠實《白鹿原》、許地山《歸途》、《血疫》、《刀背藏身》、《查令十字街84號》、阿加莎的《東方快車謀殺案》、《無人生還》、武志紅的《感謝自己的不完美》、《巨嬰國》、詩歌《我的心只悲傷七次》、葛亮《繪色》、卡達萊《恥辱龕》···等,我看書慢,折騰過來折騰過去,不過縷縷也不少哈。反正我選書的標準是看感覺、看心情、看推薦,要是這三個都沒有,就選國外的、經典的,總之80%不會錯。一本書,一百個人看有一百種感受。如果真的喜歡,不需要看別人的讀書體會,去買來看呀,速度、效率!讀書這件事,不聲不響,無聲無息,暗自往腦子裡裝最適合。久而久之一個人的談吐修養、一舉一動都能看得出來。哪天誰大吵大鬧給你說,我讀了哪些書,覺得誰誰好牛逼,認為哪個行與不行,一副自以為是的樣子,就當他放屁,看看聽聽得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