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我都啃了哪些书?

不喜欢写书单呀!零零碎碎,杂七杂八的书看了不少,总觉得2017并未没日没夜、邋里邋遢的一晃而过。想起刚上大二时,一篇自以为是的小说摆在老师面前,她尽是微笑,许久不语。前不久,和她喝酒,说起我那篇小说:“什么玩意,话都抖不清楚,干撒吃的?我的学生中还有比你差了的吗?没有,没有!”斩钉截铁,我绷住,一连敬了她几杯酒,还好,脸红是有借口的。我是从大二才开始正式老老实实看书的。以前也喜欢,就是不上心、不走心,左眼进,右眼出,书里的故事再怎么精彩绝伦、痛心疾首,我一概不管。末了,该吃吃,该喝喝,谁写的言情小说、哪个国家的著名作家,一概混淆,不管不顾。大二后,我办了沈阳市图书馆、省图书馆的借书卡,不买书,只借书,超过限定日期,一天一块钱。女学生没钱,只好加紧看书,按时归还。一开始,看了几本书,那个情绪呀,飘在空中,就是降不下来,一会雷声大作,一会风驰电掣。好不容易憋到老师上课,铁定早早到讲台,拉着老师乱七八糟说一通,讲感受、讲想法讲主人公的性格感情,以及要是我,我又打算怎么处理。老师听着,顺着我,完了:你可以试试做个读书笔记,把想到的东西都写上去,一来怕自己忘了,二来,也算是一种记录的乐趣。且听且信,读书笔记的习惯就渐渐养成了。喜欢老师,一辈子的朋友。大二开始,读书的习惯从未间断过,写笔记的习惯也落下了,即使上班再匆忙,几个字的时候还是有的。来北京后,一切照常。前不久翻了翻读书笔记,很庆幸,这一年半,还算没有浪费。在家看书,我有两个读书笔记,薄的,没有写满。在地铁、公司、kindle上看书,办公桌上有一个笔记本,厚的,快写满了。今天选了几本个人比较喜欢的书,介绍给大家,莫要嫌弃。

屋顶上长出一棵树

删除

2017,我都啃了哪些书?

(选填) 图片描述

第一次来北京,在火车上看的这本书。当时喜欢曹寇得很,语言平实,毫不忌讳,该直就直,张口闭口就是一句洒脱的不行的“操你妈”。当时一起买了几本他的书,曹寇的长篇小说很少,短篇居多,要是时间充足,读的快,这本书一下午准能读完。镜花缘

删除

2017,我都啃了哪些书?

(选填) 图片描述

我也是神得很,看完沈复的《浮生六记》硬是逼着自己看《镜花缘》,决定补补古文,哪来的勇气嘛?《镜花缘》好看,像是早期的神话故事,各个仙子各司其职,什么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都有,不得不感叹,清代文人李汝珍的想象力还是很丰富的哈,虽然用到了《山海经》中的部分内容。但是,书中的生字真的多呀,看看我的读书笔记,一半都是生字的读音和解释。哎,没文化真可怕!24个比利

删除

2017,我都啃了哪些书?

(选填) 图片描述

最近被黑得厉害的《柒个我》看了塞?七个人格,七种性格,而《24个比利》正是24重人格,24种性格,男的、女的、幼儿时期的、暴怒的、天才的···喜欢体验不同感受,性格、视角随意切换的读者们可以试试。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删除

2017,我都啃了哪些书?

(选填) 图片描述

怎么说呢?第一次觉得一个59岁的老头如此招人喜欢,他的抱怨、他的臭脾气、他的不可理喻都溶解在了他的善良、深情、勤劳中。他抱怨谁家的草坪不修边幅,诅咒那只掉了毛的流浪猫,却总是投去关心的目光、忍不住把食物分享给猫咪···“金发霉女”、“该死的智障”、“女儿们正直青春期,头发鲜红。内裤外穿,脸涂得就像翻版的浣熊”、“欧维也不确定这玩意算不上是条狗,更像是长着眼睛的雪地靴”·····一字一句,我是一边笑一边感动着看完的。喜欢欧维呀,那句“她是色彩,他的全部色彩。”注定了欧维孤独却又满足的一生。骑驴找马

删除

2017,我都啃了哪些书?

(选填) 图片描述

这本书完全是为了看剧本而买的,那个过瘾。书中一字一句精炼、简洁,不拖泥带水,点到即止,留有无限的空间给导演给读者去想象。看过电影的可以再看看剧本,说不定你能构思出另一个精彩的《骑驴找马》(电影)呢!一句顶一万句

删除

2017,我都啃了哪些书?

(选填) 图片描述

刘震云的这本书我要多说几句,幸好在遇到新朋友的时候我提前翻了翻,要不两个人呆坐在高铁上,聊撒呀,只好睡觉呗!看过小说后,我记得自己写过一篇小小的感受,大概表达的就是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伙伴”,那个与自己亲密无间的、无话不谈的伙伴,这个伙伴可男可女。一开始只是知道了这个现状,后来在看了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后,便懂得了这个道理。中国人的关系永远是“二人定义一人”的,自我价值的寻找必定是从“对方”中获得的,因此就有了人际交往中的人情关系、团伙、走后门、为人民服务等。灵山

删除

2017,我都啃了哪些书?

(选填) 图片描述

高行健,大学时他的大名便如雷贯耳。他的剧本《绝对信号》在手机里看了几遍,当时只有电子书,他的作品很多都没有卖了。《灵山》也没有买到纸质版本,看的电子书,有点费劲,但是上瘾。晚上躲在被窝里,无数次莫名的感动哭,“我”是一个80年代的知识分子,因为误诊,踏上了南去回归自然、放松心情的旅程,途中无意间听到“灵山”的谈话,随即展开了寻找灵山的路程。书中的视角有三个,“我”、“他”、“你”,对此,没有一种固定的解释,读者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我特别喜欢其中的一句话,反复读了好多次,每一次都有一种戳心的感觉,真的戳心呀,不假打!“我应该承认她那苗族姑娘特有的塌鼻梁,翘鼻子,高额头,小巧的嘴唇和那副闪闪期待的眼神,唤起了我早已淡忘了的那种痛楚的柔情,可我却又意识到我早已回不到这种纯真的柔情中去了,我的承认我老了,不仅是年龄和其他种种莫名的距离,那怕她近在咫尺,随手可以把她牵走,要紧的是我的心已经老了,不会再有全身心不顾一起去爱一个少女,我同女人的关系早已经丧失了这种自然而然的情爱,剩下的只有欲望。哪怕追求一时的欢乐,我也怕担当负责。我并不是一头狼,只不过是想成为一头狼,回到自然中去流窜,却又摆脱不了这张人皮,不过是披着人皮的怪物,在哪里都找不到归宿。”废都

删除

2017,我都啃了哪些书?

(选填) 图片描述

贾平凹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当代作家。高中时,文学老师就喜欢讲贾平凹,说那个凹也是洼,也是娃,写法不同读音一样一样的。 该著作93年首次发表,因为书中大量的性描写被禁16年,哎,扼腕呀。冲着这个,坚持着用极短的时间,好好把这本书读完。完事发现,哪里来的大量性描写?细节呢?详情呢?根本没有好么? 印象最深的是书中的作家庄之蝶,游走于几个女人之间,来来回回,兜兜转转,剪不断理还乱。最后精神世界的匮乏和崩溃逐渐吞噬了他的才华和本性,女人一个个离他远去,不是死,就是悲,甚是可怜。病态的性行为来自病态的性心理,病态的性心理来自病态的精神世界。庄之蝶最后为了一己私利出卖好友,而一旦自己与女人之间的苟且之事暴露出来,又马上一副逃避责任的伪君子形象。此中种种,都成为“物质主义罪孽”、“人性的弱点和罪行”强有力的辩词。所谓“一头白发,满心红花”,庄之蝶的无助、迷惘、叹息,真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无家可归”。送给大家一句,算是书中的性描写?喝上酒来一瓶两瓶不醉,打着麻将三天四天不困,跳起舞来五步六步都会,搞起女人七个八个敢睡!时间之间

删除

2017,我都啃了哪些书?

(选填) 图片描述

根据莎翁《冬天的故事》改编而成,温森特还为这部剧作加入了很多属于自己的特色。天使、游戏、劫车案、时间、空灵,温森特的力量在于用自己朴实而又富有诗意的语言让一个旧故事焕发了新光彩。你认为自己活在当下,但往昔就在你的身后,像一道影子。

其余的还看了不少短篇小说,以及《我们仨》、《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当呼吸化为空气》、陈忠实《白鹿原》、许地山《归途》、《血疫》、《刀背藏身》、《查令十字街84号》、阿加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无人生还》、武志红的《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巨婴国》、诗歌《我的心只悲伤七次》、葛亮《绘色》、卡达莱《耻辱龛》···等,我看书慢,折腾过来折腾过去,不过缕缕也不少哈。反正我选书的标准是看感觉、看心情、看推荐,要是这三个都没有,就选国外的、经典的,总之80%不会错。一本书,一百个人看有一百种感受。如果真的喜欢,不需要看别人的读书体会,去买来看呀,速度、效率!读书这件事,不声不响,无声无息,暗自往脑子里装最适合。久而久之一个人的谈吐修养、一举一动都能看得出来。哪天谁大吵大闹给你说,我读了哪些书,觉得谁谁好牛逼,认为哪个行与不行,一副自以为是的样子,就当他放屁,看看听听得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