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把中美拉回同一起跑線 百度正在重新定義“中國芯”

人工智能把中美拉回同一起跑線 百度正在重新定義“中國芯”

近日因美國商務部對中興通訊制裁,引發了中國輿論關於半導體產業落後受制於人,缺乏自主研發芯片等痛點的大討論。討論話音未落,又傳來幾則消息,一是聯發科因臺經濟部門要求謹慎對大陸銷售芯片,二則是美相關部門要求英偉達(NVIDIA)評估在華經營活動。

雖然上面兩則事態還未演繹到禁售的程度,但已經可見,不管是在中低端的手機芯片,還是在高端的人工智能芯片,美國都已經開展行動——目標是保持美國半導體行業領先優勢,對中國半導體整體競爭力提升嚴防死守。

在芯片領域,中國起步太晚。PC領域,Intel地位難以撼動。手機領域,雖然在2G時代中國有展訊等廠商苦苦奮戰,但到了3G智能手機時代,市場也已經被高通、蘋果、三星等瓜分殆盡。然而,近幾年人工智能的興起,給了中國的芯片業一個機會,可以嘗試去挑戰一下美國的芯片霸權。

01

芯片格局重構

為什麼說人工智能的興起會導致芯片業格局的重建呢?以英偉達為例,這家公司曾經是做圖像處理芯片(GPU)的,無論是在PC上還是在手機上,英偉達都不是主流的芯片公司。

但是人工智能的興起,讓許多人發現GPU在深度學習上的功效,因此英偉達得以基於GPU開發AI芯片,也由此成了AI芯片領域目前全球市場份額最大的公司(佔比約70%)。資本市場也看好英偉達的前景,英偉達市值過去2年漲了10倍,目前高達1300多億美元。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中國的科技公司有沒有可能參與競爭,並且擁有一席之地呢?

我們認為是可能的。

02

算法和芯片的互動

Intel收購Mobileye後,很多評論家說,算法和芯片已經進入了協同進化的時代。圖靈獎獲得者Alan Kay也說,如果要嚴肅思考你的軟件,就必須要做你自己的硬件。蘋果自己做手機芯片,特斯拉自己做自動駕駛芯片,都在表明一種趨勢:軟件和硬件互相成就、互相促成,行業競爭已經到了這樣一個階段。

人工智能把中美拉回同一起跑線 百度正在重新定義“中國芯”

03

BAT的佈局

既然AI芯片和雲計算/人工智能的發展不可分割,那麼中國的科技公司裡面,有哪些有機會挑戰全球領導地位呢?

人工智能把中美拉回同一起跑線 百度正在重新定義“中國芯”

阿里巴巴的馬雲前幾天在日本演講時講到,阿里過去4年已經投資了5家半導體公司,阿里達摩院也正在研究AI芯片AliNPU。我看了一下阿里投資的半導體公司,中天微是做芯片架構的,寒武紀、深鑑科是做AI芯片設計的,Kneron、ASR是做消費類電子芯片IDM的,Barefoot Networks則是做數據中心可編程芯片的。阿里介入芯片業的方式主要是投資創業公司,所以目前發展還在早期,短期還看不到效果。

騰訊本身是做軟件出身的,對硬件投資較少,目前除了上述Barefoot Networks和阿里一起投資外,還沒有公佈在AI芯片領域的投資。不過在AI應用上,騰訊通過其投資部門做了一些佈局。

04

中國AI芯片軍團

另外我們也能看到國內有一些公司,比如上海兆芯、中星微電子、華為海思、科大訊飛等等,還有靠數字貨幣起家的比特大陸、嘉耘智能等等,都在AI芯片領域裡面默默探索。

05

結語

AI芯片的應用場景極其豐富,包括智能安防、智能家居、消費電子、自動駕駛、雲計算和智慧城市等等。正因為應用廣泛,且涉及到國民經濟諸多核心領域,中國迫切需要在這個方向上自主創新,實現進口替代。

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在最近中美貿易糾紛的背景之下,芯片問題尤其突出。我們希望中國的AI芯片公司能夠發展起來,如果能在產業鏈某些環節上實現突破,和美國形成互補,整個行業的安全性就會大大提升。當今世界,合作大於競爭。我們可以看到,目前中國AI芯片行業,許多中國公司和外國公司合作、聯盟,市場很大,空間廣闊。發展AI芯片,這是時代賦予的機會,也是一整代中國科技人的歷史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