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姚啟聖這個歷史人物?

晴之婉約

“朕在心裡要殺你已經有好幾千次了。”,有骨氣的姚啟聖o(∩_∩)o ,雖然最後被康熙帝“千古一罵”所折服,但當時的時代背景是——清政府執政已經穩定,大勢所趨。

個人覺得姚啟聖在收復臺灣的過程中功勞最大,存在感偏低是因為最後攻入臺灣的是施琅,如果沒有姚啟聖前期的種種綢繆和功勞,施琅還真夠嗆能拿下臺灣。


《簡明清史》——康熙皇帝本人及清朝史書多將平臺之功歸於施琅一人,皆因施琅攻取臺灣後搶先姚啟聖數日奏報朝廷,得以進封靖海侯。而實際勞苦功高的姚啟聖卻一無所獲,返還福州後即在病痛中鬱鬱而終。

在收復臺灣的過程中,姚啟聖有如下功勞,嚴重削弱了臺島的官吏系統和戰鬥有生力量:

收復平和、漳平二縣。

出戰劉國軒,破鄭錦營寨,斬殺鄭英、劉正璽等十餘人,劉兵敗逃遁。

乘勝攻克收復長泰縣。

派遣其子姚儀進兵同安,敵軍棄城逃遁。

進攻海澄,接連在江東橋、潮溝擊敗劉國軒。

大敗鄭錦軍隊,先後招降官吏400餘名、士兵14000餘人。

姚啟聖分兵七路合擊,破敵19寨。

派遣軍隊渡海,攻下金門、廈門

,招降朱天貴、楊彪等。

透過姚啟聖二三事看看他這脾氣:

《清史稿 姚啟聖傳》:

少任俠自喜。明季為諸生。

順治初,師定江南,遊通州,為土豪所侮,乃詣軍前乞自效。檄署通州知州,執土豪杖殺之,棄官歸。(順治年間姚啟聖為土豪所辱,為了報仇投效清兵,被委任為通州知州。姚啟聖隨即將土豪抓捕杖殺,後辭官離去。)

郊行,遇二卒掠女子,故與好語,奪其刀殺之,還女子其家。(一次郊遊蕭山,姚啟聖遇見兩個兵卒搶掠女子, 上前佯裝好語相勸,奪取佩刀殺了兵卒,救下女子送還其家。)

姚啟聖在八旗鄉試中考中第一名,被授予廣東香山知縣。前任知縣因財政虧空數萬而被下獄,姚啟聖就代為償還。記:姚啟聖之所以能夠參加八旗鄉試,是因依附族人,歸漢鑲紅旗。


古今通史

浙江會稽人姚啟聖,為前明秀才,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物。順治初年,清軍佔領江南。姚啟聖前往通州,被土豪侮辱而投效清兵,被任命代理通州知州。姚啟聖隨即將土豪抓捕杖殺,後辭官離去。同時,他又是一個路見不平敢奪刀相助的英雄漢。順治十六年,他一次郊遊,遇見兩個兵卒搶掠女子,上前佯裝好語相勸,奪取佩刀殺了兵卒,救下女子送還其家。

《康熙王朝》姚啟聖劇照

他於是前往歸附族人,被給了一個漢軍鑲紅旗的戶籍,並以康熙二年的舉人被授予廣東香山知縣。此次仕清後的姚啟聖,在朝廷頒禁海令的情勢下,擅開海禁,被罷免當了六年的知縣。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姚啟聖看到康親王傑書統兵進討,於是自費招募兵丁,前往軍前效力。傑書委任他為諸暨代理縣官。姚啟聖賣力廝殺,康熙也不吝嗇,論功行賞,在耿精忠投降後,任命福建布政使。

康熙帝的平藩大戰,給姚啟聖的復出和崛起創造了機會。姚啟聖忠於職事,不懼兇險,在鄭錦和吳三桂聯合進軍下,他迎難而上,將吳系大將韓大任說降,得到其部卒三千人編入親軍。

康熙十七年五月,福建總督郎廷佐向中央報告他戰功卓著:一、自領一千多人馬,安排其子姚儀統率,隨大軍進剿鄭錦,屢立戰功;二、他籌措甲冑、弓箭,以備軍用,用了白銀五萬兩,“皆出私財”(《清史稿•姚啟聖傳》)。

康熙十七年七月,新任福建總督姚啟聖,偕海澄公黃芳度從永福進兵,收復平和、漳平。劉國軒等緊逼至泉州蜈蚣嶺。姚啟聖調度多路大軍夾擊,連破鄭錦營寨,斬殺其部將十餘人。劉國軒兵敗逃遁海澄,姚啟聖乘勝攻克收復長泰縣。康熙大喜,馬上下詔,將姚啟聖進封正一品。清朝的總督,多以兼部院主官如兵部尚書,高配到從一品,而姚啟聖被直接進封極品,自是罕見。姚啟聖更是一鼓作氣,再次連敗劉國軒的捲土重來,並遣軍渡海,攻下金門、廈門。康熙帝將其封兵部尚書、太子太保。

榮耀巔峰的姚啟聖,有了破格的品秩官職,卻來了被彈劾的問題。彈劾他的左都御史徐元文,是康熙身邊的重臣,很得聖心恩寵,以正直廉潔著稱。徐元文說:姚在香山,“穢績彰聞,革職提問,永不敘用”(《清史列傳•姚啟聖傳》),趁耿精忠叛亂,“孑身戎行,遂冒軍功”,“以虛詞為實事,以乾沒為己貲”。

《康熙王朝》陳道明版康熙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施琅攻克臺灣,姚啟聖還兵福州,不久病逝,享年六十歲。

姚啟聖死於背疽,人生亦如悲劇。康熙並未因他的死,按例賜祭葬,給諡號。第二年九月,朝廷追究姚啟聖修造船舶、軍械虧欠四萬七千兩銀子,應追繳。康熙帝感念其生前勞苦,免於追繳。而對於他殉職任上,卻始終沒有蓋棺論定。


以禮觀書

姚啟聖(1624年—1683年),字熙止,號憂庵,浙江紹興人。清朝康熙年間政治家、軍事家,收復臺灣的決定性人物之一。姚啟聖為政帶兵執法嚴明,曾隨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平定耿精忠叛亂,在收復臺灣戰役中功勳卓著,歷任福建總督、兵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職。1683年病逝於福州。

主要成就

平定三藩:姚啟聖在追隨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平定耿精忠叛亂之役中聲名鵲起,其以不凡的勇氣和謀略,協助康親王攻克收復了江浙陷於耿精忠部署的土地,並一路進取福建,徹底平定耿精忠叛亂。

平定鄭軍:康熙十七年(1678年)鄭成功部將劉國軒率軍進攻福建沿海,攻陷漳州門戶海澄。姚啟聖上任後迅速進剿鄭軍,很快扭轉敗局,迫使劉國軒收縮兵力在漳州附近,為後續逐步收復臺灣奠定基礎。

制訂方略:姚啟聖上任伊始即向康熙奏請自己的戰略部署,提出以“剿撫並用”的方式,一邊攻取收復失地,一邊招撫敵方不堅定的盟軍將領。這一策略正適合清初國情,很快被康熙採納,使得清廷順利收復臺灣。

招撫鄭軍:姚啟聖以從鄭氏集團內部分化瓦解,逐漸削弱敵方勢力的方式智取鄭軍。曾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漳州設“修來館”,以高官厚祿招降鄭經部屬,先後有陳士愷、鄭奇烈、朱天貴等名將攜所屬官兵近五萬人投誠,可謂成效顯著。

壯大水師:清朝初年朝廷沒有強大水師,對於盤踞海島的鄭軍久無良策。姚啟聖擔任福建總督期間奏請朝廷委派重臣專職水師提督, 重視水師事務。康熙於是調撥萬人從江浙選戰船百餘艘,從湖廣撥發新式西洋火炮,大為增強福建水師的力量。

發展經濟:姚啟聖收復金廈後,上書懇請諸島終止移民,最大限度恢復因連年征戰、清廷“遷界禁海”政策而遭受嚴重破壞的地方經濟,保護了百姓的利益。

薦舉賢良:姚啟聖與大學士李光地共同保舉施琅出任福建水師提督,為平臺選將做出關鍵性決策。

個人評價

陶元藻:“迨臺灣之亂,衝鋒陷陣,雖施琅功,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應時以輸軍餉,重犒以收士心,俾琅用兵多寡,出師緩急,靡不如意者,皆少保(即姚啟聖)之力也。劉國軒敗,澎湖凱旋,琅於海道奏捷,七日而抵京師,少保遣飛騎由內地馳報,遲琅二日,琅已先封靖海侯矣!”

蕭一山:“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孫思克奮於陝;蔡毓榮、徐治都、萬正色奮於楚;楊捷、施琅、姚啟聖、吳興祚奮於閩;李之芳奮於浙;傅宏烈奮於粵;群策群力,敵愾同仇。”

《簡明清史》:“施琅與姚啟聖在收復臺灣戰役中各有功績,儘管最後率軍攻入臺灣的是施琅,但如果沒有姚啟聖前期的準備與鋪墊,施琅不會輕易取得這場勝利。康熙皇帝本人及清朝史書多將平臺之功歸於施琅一人,皆因施琅攻取臺灣後搶先姚啟聖數日奏報朝廷,得以進封靖海侯。而實際勞苦功高的姚啟聖卻一無所獲,返還福州後即在病痛中鬱鬱而終。”


少年強

用現代詞說姚啟聖,那就是個性情中人,這人有脾氣,皇帝也不是他從心裡臣服的對象,不過他奇怪的為皇帝辦事,我想康熙對他肯定是又愛又恨,這從他死後對他的待遇可見一斑。他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正是古代文人又臭又硬的典型形象,這樣的人,不會為富貴所動,前邊回答裡【從道不從君】的說法很貼切。

他有古代文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但並不避世,認為天生我材必有用,認為該做的事會不遺餘力的去做。不該做的硬項抵抗,作為福建總督他負責平定臺灣的一些事宜,因為自己的主張遇到阻力不服氣,就跟康熙耍性子,藉口乳母去世,要回家丁憂,其實就是要挾皇帝罷了。這樣的官員會得到百姓和屬下的擁戴,可以立功做事情,甚至為自己認為的事業豁出一切,但皇帝絕對不會喜歡。不過是因為很有實用價值,所以一直容忍他。

從脾氣上看,他和宋代的岳飛有幾分相像,不過因為他的實力和岳飛在南宋的位置差了很多,如果他也發展到擁有國家軍隊一半的實力,結局可能比岳飛都慘,這是歷史必然。


山野論史

他是一代名將,也是一代良臣,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一個英明的皇帝。

平定三藩:姚啟聖在追隨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平定耿精忠叛亂之役中聲名鵲起,其以不凡的勇氣和謀略,協助康親王攻克收復了江浙陷於耿精忠部署的土地,並一路進取福建,徹底平定耿精忠叛亂。

平定鄭軍:康熙十七年(1678年)鄭成功部將劉國軒率軍進攻福建沿海,攻陷漳州門戶海澄。姚啟聖上任後迅速進剿鄭軍,很快扭轉敗局,迫使劉國軒收縮兵力在漳州附近,為後續逐步收復臺灣奠定基礎。

制訂方略:姚啟聖上任伊始即向康熙奏請自己的戰略部署,提出以“剿撫並用”的方式,一邊攻取收復失地,一邊招撫敵方不堅定的盟軍將領。這一策略正適合清初國情,很快被康熙採納,使得清廷順利收復臺灣。

招撫鄭軍:姚啟聖以從鄭氏集團內部分化瓦解,逐漸削弱敵方勢力的方式智取鄭軍。曾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漳州設“修來館”,以高官厚祿招降鄭經部屬,先後有陳士愷、鄭奇烈、朱天貴等名將攜所屬官兵近五萬人投誠,可謂成效顯著。

壯大水師:清朝初年朝廷沒有強大水師,對於盤踞海島的鄭軍久無良策。姚啟聖擔任福建總督期間奏請朝廷委派重臣專職水師提督, 重視水師事務。康熙於是調撥萬人從江浙選戰船百餘艘,從湖廣撥發新式西洋火炮,大為增強福建水師的力量。

發展經濟:姚啟聖收復金廈後,上書懇請諸島終止移民,最大限度恢復因連年征戰、清廷“遷界禁海”政策而遭受嚴重破壞的地方經濟,保護了百姓的利益。

薦舉賢良:姚啟聖與大學士李光地共同保舉施琅出任福建水師提督,為平臺選將做出關鍵性決策。


一名打工的大學生

姚啟聖(1624年—1683年),字熙止,號憂庵,浙江紹興人。清朝康熙年間政治家、軍事家,收復臺灣的決定性人物之一。姚啟聖為政帶兵執法嚴明,曾隨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平定耿精忠叛亂,在收復臺灣戰役中功勳卓著,歷任福建總督、兵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職。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病逝於福州。

個人評價:

陶元藻:“迨臺灣之亂,衝鋒陷陣,雖施琅功,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應時以輸軍餉,重犒以收士心,俾琅用兵多寡,出師緩急,靡不如意者,皆少保(即姚啟聖)之力也。劉國軒敗,澎湖凱旋,琅於海道奏捷,七日而抵京師,少保遣飛騎由內地馳報,遲琅二日,琅已先封靖海侯矣!”

鄭觀應:“國初海寇內犯,而姚啟聖、施琅、藍理、李之芳之將才出;三藩同叛,而嶽樂,穆佔、趙良棟、梁化鳳、王進寶之將才出;準噶內闖,而超勇親王策凌之將才出;四部犂庭,而兆惠、明瑞之將才出;金種搗穴,而阿薩、海蘭察之將才出;川楚征剿,而額勒登保、德楞泰、楊遇春、楊芳之將才出;發,捻等逆縱橫擾亂,而向、張、江、塔、羅、李諸帥之將才出。”

蕭一山:“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孫思克奮於陝;蔡毓榮、徐治都、萬正色奮於楚;楊捷、施琅、姚啟聖、吳興祚奮於閩;李之芳奮於浙;傅宏烈奮於粵;群策群力,敵愾同仇。”

《簡明清史》:“施琅與姚啟聖在收復臺灣戰役中各有功績,儘管最後率軍攻入臺灣的是施琅,但如果沒有姚啟聖前期的準備與鋪墊,施琅不會輕易取得這場勝利。康熙皇帝本人及清朝史書多將平臺之功歸於施琅一人,皆因施琅攻取臺灣後搶先姚啟聖數日奏報朝廷,得以進封靖海侯。而實際勞苦功高的姚啟聖卻一無所獲,返還福州後即在病痛中鬱鬱而終。”


丫丫醬子



1覽眾山小

漢奸,滿清初期幫兇,名聲沒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那麼大而已,不看電視劇《康熙王朝》不知姚啟聖,幫康熙收復臺灣的功臣,有很多前期工作都是他活著的時候做的,制定對臺剿撫並用的政策,分化瓦解鄭氏集團內部,為施琅的最後攻臺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幫滿清消滅了大明遺下的最後一支漢族武裝,這個已是歷史罪人,後面的惡果更是罪人中的罪人,收復臺灣幹什麼用的,就是為了甲午海戰失敗賠給小日本,小日本投降了故事還沒有完,李登輝蔡英文又是小日本的後代,乾的都是漢奸的勾當,這都是漢奸姚啟聖造的孽。


蘋果論斤

我是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知道這個人的,僅就我所知的一點資料說幾句。姚啟聖本是明朝遺民,不得已歸順了大清,有幸得到康熙帝賞識和重用,掌握軍政要職,協助康親王傑書平定了耿精忠叛亂,後來又為攻克臺灣立了大功。如果說施琅是用武力一戰功成,姚啟聖就是用謀略瓦解了島內軍心,促成了施琅的功業,怎奈功勞全被算在施琅身上,致使姚啟聖抑鬱成疾,當年即去世。


普通一兵33

姚啟聖被下獄以後,康熙吩咐誰也不要跟他說話。結果姚啟聖抑鬱了。跟獄卒說話也不搭理他,他每天閒的都要瘋了,就喊:給我那本書也行啊。但是還是沒人搭理他。我看《康熙王朝》裡有他。他和施琅比較好。兩人都挺效忠皇帝。但是後來是不是說他其實是個大貪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