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姚启圣这个历史人物?

晴之婉约

“朕在心里要杀你已经有好几千次了。”,有骨气的姚启圣o(∩_∩)o ,虽然最后被康熙帝“千古一骂”所折服,但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清政府执政已经稳定,大势所趋。

个人觉得姚启圣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功劳最大,存在感偏低是因为最后攻入台湾的是施琅,如果没有姚启圣前期的种种绸缪和功劳,施琅还真够呛能拿下台湾。


《简明清史》——康熙皇帝本人及清朝史书多将平台之功归于施琅一人,皆因施琅攻取台湾后抢先姚启圣数日奏报朝廷,得以进封靖海侯。而实际劳苦功高的姚启圣却一无所获,返还福州后即在病痛中郁郁而终。

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姚启圣有如下功劳,严重削弱了台岛的官吏系统和战斗有生力量:

收复平和、漳平二县。

出战刘国轩,破郑锦营寨,斩杀郑英、刘正玺等十余人,刘兵败逃遁。

乘胜攻克收复长泰县。

派遣其子姚仪进兵同安,敌军弃城逃遁。

进攻海澄,接连在江东桥、潮沟击败刘国轩。

大败郑锦军队,先后招降官吏400余名、士兵14000余人。

姚启圣分兵七路合击,破敌19寨。

派遣军队渡海,攻下金门、厦门

,招降朱天贵、杨彪等。

透过姚启圣二三事看看他这脾气:

《清史稿 姚启圣传》:

少任侠自喜。明季为诸生。

顺治初,师定江南,游通州,为土豪所侮,乃诣军前乞自效。檄署通州知州,执土豪杖杀之,弃官归。(顺治年间姚启圣为土豪所辱,为了报仇投效清兵,被委任为通州知州。姚启圣随即将土豪抓捕杖杀,后辞官离去。)

郊行,遇二卒掠女子,故与好语,夺其刀杀之,还女子其家。(一次郊游萧山,姚启圣遇见两个兵卒抢掠女子, 上前佯装好语相劝,夺取佩刀杀了兵卒,救下女子送还其家。)

姚启圣在八旗乡试中考中第一名,被授予广东香山知县。前任知县因财政亏空数万而被下狱,姚启圣就代为偿还。记:姚启圣之所以能够参加八旗乡试,是因依附族人,归汉镶红旗。


古今通史

浙江会稽人姚启圣,为前明秀才,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物。顺治初年,清军占领江南。姚启圣前往通州,被土豪侮辱而投效清兵,被任命代理通州知州。姚启圣随即将土豪抓捕杖杀,后辞官离去。同时,他又是一个路见不平敢夺刀相助的英雄汉。顺治十六年,他一次郊游,遇见两个兵卒抢掠女子,上前佯装好语相劝,夺取佩刀杀了兵卒,救下女子送还其家。

《康熙王朝》姚启圣剧照

他于是前往归附族人,被给了一个汉军镶红旗的户籍,并以康熙二年的举人被授予广东香山知县。此次仕清后的姚启圣,在朝廷颁禁海令的情势下,擅开海禁,被罢免当了六年的知县。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姚启圣看到康亲王杰书统兵进讨,于是自费招募兵丁,前往军前效力。杰书委任他为诸暨代理县官。姚启圣卖力厮杀,康熙也不吝啬,论功行赏,在耿精忠投降后,任命福建布政使。

康熙帝的平藩大战,给姚启圣的复出和崛起创造了机会。姚启圣忠于职事,不惧凶险,在郑锦和吴三桂联合进军下,他迎难而上,将吴系大将韩大任说降,得到其部卒三千人编入亲军。

康熙十七年五月,福建总督郎廷佐向中央报告他战功卓著:一、自领一千多人马,安排其子姚仪统率,随大军进剿郑锦,屡立战功;二、他筹措甲胄、弓箭,以备军用,用了白银五万两,“皆出私财”(《清史稿•姚启圣传》)。

康熙十七年七月,新任福建总督姚启圣,偕海澄公黄芳度从永福进兵,收复平和、漳平。刘国轩等紧逼至泉州蜈蚣岭。姚启圣调度多路大军夹击,连破郑锦营寨,斩杀其部将十余人。刘国轩兵败逃遁海澄,姚启圣乘胜攻克收复长泰县。康熙大喜,马上下诏,将姚启圣进封正一品。清朝的总督,多以兼部院主官如兵部尚书,高配到从一品,而姚启圣被直接进封极品,自是罕见。姚启圣更是一鼓作气,再次连败刘国轩的卷土重来,并遣军渡海,攻下金门、厦门。康熙帝将其封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荣耀巅峰的姚启圣,有了破格的品秩官职,却来了被弹劾的问题。弹劾他的左都御史徐元文,是康熙身边的重臣,很得圣心恩宠,以正直廉洁著称。徐元文说:姚在香山,“秽绩彰闻,革职提问,永不叙用”(《清史列传•姚启圣传》),趁耿精忠叛乱,“孑身戎行,遂冒军功”,“以虚词为实事,以干没为己赀”。

《康熙王朝》陈道明版康熙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施琅攻克台湾,姚启圣还兵福州,不久病逝,享年六十岁。

姚启圣死于背疽,人生亦如悲剧。康熙并未因他的死,按例赐祭葬,给谥号。第二年九月,朝廷追究姚启圣修造船舶、军械亏欠四万七千两银子,应追缴。康熙帝感念其生前劳苦,免于追缴。而对于他殉职任上,却始终没有盖棺论定。


以礼观书

姚启圣(1624年—1683年),字熙止,号忧庵,浙江绍兴人。清朝康熙年间政治家、军事家,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姚启圣为政带兵执法严明,曾随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平定耿精忠叛乱,在收复台湾战役中功勋卓着,历任福建总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1683年病逝于福州。

主要成就

平定三藩:姚启圣在追随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平定耿精忠叛乱之役中声名鹊起,其以不凡的勇气和谋略,协助康亲王攻克收复了江浙陷于耿精忠部署的土地,并一路进取福建,彻底平定耿精忠叛乱。

平定郑军:康熙十七年(1678年)郑成功部将刘国轩率军进攻福建沿海,攻陷漳州门户海澄。姚启圣上任后迅速进剿郑军,很快扭转败局,迫使刘国轩收缩兵力在漳州附近,为后续逐步收复台湾奠定基础。

制订方略:姚启圣上任伊始即向康熙奏请自己的战略部署,提出以“剿抚并用”的方式,一边攻取收复失地,一边招抚敌方不坚定的盟军将领。这一策略正适合清初国情,很快被康熙采纳,使得清廷顺利收复台湾。

招抚郑军:姚启圣以从郑氏集团内部分化瓦解,逐渐削弱敌方势力的方式智取郑军。曾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漳州设“修来馆”,以高官厚禄招降郑经部属,先后有陈士恺、郑奇烈、朱天贵等名将携所属官兵近五万人投诚,可谓成效显着。

壮大水师:清朝初年朝廷没有强大水师,对于盘踞海岛的郑军久无良策。姚启圣担任福建总督期间奏请朝廷委派重臣专职水师提督, 重视水师事务。康熙于是调拨万人从江浙选战船百余艘,从湖广拨发新式西洋火炮,大为增强福建水师的力量。

发展经济:姚启圣收复金厦后,上书恳请诸岛终止移民,最大限度恢复因连年征战、清廷“迁界禁海”政策而遭受严重破坏的地方经济,保护了百姓的利益。

荐举贤良:姚启圣与大学士李光地共同保举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为平台选将做出关键性决策。

个人评价

陶元藻:“迨台湾之乱,冲锋陷阵,虽施琅功,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应时以输军饷,重犒以收士心,俾琅用兵多寡,出师缓急,靡不如意者,皆少保(即姚启圣)之力也。刘国轩败,澎湖凯旋,琅于海道奏捷,七日而抵京师,少保遣飞骑由内地驰报,迟琅二日,琅已先封靖海侯矣!”

萧一山:“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思克奋于陕;蔡毓荣、徐治都、万正色奋于楚;杨捷、施琅、姚启圣、吴兴祚奋于闽;李之芳奋于浙;傅宏烈奋于粤;群策群力,敌忾同仇。”

《简明清史》:“施琅与姚启圣在收复台湾战役中各有功绩,尽管最后率军攻入台湾的是施琅,但如果没有姚启圣前期的准备与铺垫,施琅不会轻易取得这场胜利。康熙皇帝本人及清朝史书多将平台之功归于施琅一人,皆因施琅攻取台湾后抢先姚启圣数日奏报朝廷,得以进封靖海侯。而实际劳苦功高的姚启圣却一无所获,返还福州后即在病痛中郁郁而终。”


少年强

用现代词说姚启圣,那就是个性情中人,这人有脾气,皇帝也不是他从心里臣服的对象,不过他奇怪的为皇帝办事,我想康熙对他肯定是又爱又恨,这从他死后对他的待遇可见一斑。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正是古代文人又臭又硬的典型形象,这样的人,不会为富贵所动,前边回答里【从道不从君】的说法很贴切。

他有古代文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但并不避世,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认为该做的事会不遗余力的去做。不该做的硬项抵抗,作为福建总督他负责平定台湾的一些事宜,因为自己的主张遇到阻力不服气,就跟康熙耍性子,借口乳母去世,要回家丁忧,其实就是要挟皇帝罢了。这样的官员会得到百姓和属下的拥戴,可以立功做事情,甚至为自己认为的事业豁出一切,但皇帝绝对不会喜欢。不过是因为很有实用价值,所以一直容忍他。

从脾气上看,他和宋代的岳飞有几分相像,不过因为他的实力和岳飞在南宋的位置差了很多,如果他也发展到拥有国家军队一半的实力,结局可能比岳飞都惨,这是历史必然。


山野论史

他是一代名将,也是一代良臣,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一个英明的皇帝。

平定三藩:姚启圣在追随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平定耿精忠叛乱之役中声名鹊起,其以不凡的勇气和谋略,协助康亲王攻克收复了江浙陷于耿精忠部署的土地,并一路进取福建,彻底平定耿精忠叛乱。

平定郑军:康熙十七年(1678年)郑成功部将刘国轩率军进攻福建沿海,攻陷漳州门户海澄。姚启圣上任后迅速进剿郑军,很快扭转败局,迫使刘国轩收缩兵力在漳州附近,为后续逐步收复台湾奠定基础。

制订方略:姚启圣上任伊始即向康熙奏请自己的战略部署,提出以“剿抚并用”的方式,一边攻取收复失地,一边招抚敌方不坚定的盟军将领。这一策略正适合清初国情,很快被康熙采纳,使得清廷顺利收复台湾。

招抚郑军:姚启圣以从郑氏集团内部分化瓦解,逐渐削弱敌方势力的方式智取郑军。曾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漳州设“修来馆”,以高官厚禄招降郑经部属,先后有陈士恺、郑奇烈、朱天贵等名将携所属官兵近五万人投诚,可谓成效显著。

壮大水师:清朝初年朝廷没有强大水师,对于盘踞海岛的郑军久无良策。姚启圣担任福建总督期间奏请朝廷委派重臣专职水师提督, 重视水师事务。康熙于是调拨万人从江浙选战船百余艘,从湖广拨发新式西洋火炮,大为增强福建水师的力量。

发展经济:姚启圣收复金厦后,上书恳请诸岛终止移民,最大限度恢复因连年征战、清廷“迁界禁海”政策而遭受严重破坏的地方经济,保护了百姓的利益。

荐举贤良:姚启圣与大学士李光地共同保举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为平台选将做出关键性决策。


一名打工的大学生

姚启圣(1624年—1683年),字熙止,号忧庵,浙江绍兴人。清朝康熙年间政治家、军事家,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姚启圣为政带兵执法严明,曾随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平定耿精忠叛乱,在收复台湾战役中功勋卓著,历任福建总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病逝于福州。

个人评价:

陶元藻:“迨台湾之乱,冲锋陷阵,虽施琅功,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应时以输军饷,重犒以收士心,俾琅用兵多寡,出师缓急,靡不如意者,皆少保(即姚启圣)之力也。刘国轩败,澎湖凯旋,琅于海道奏捷,七日而抵京师,少保遣飞骑由内地驰报,迟琅二日,琅已先封靖海侯矣!”

郑观应:“国初海寇内犯,而姚启圣、施琅、蓝理、李之芳之将才出;三藩同叛,而岳乐,穆占、赵良栋、梁化凤、王进宝之将才出;准噶内闯,而超勇亲王策凌之将才出;四部犂庭,而兆惠、明瑞之将才出;金种捣穴,而阿萨、海兰察之将才出;川楚征剿,而额勒登保、德楞泰、杨遇春、杨芳之将才出;发,捻等逆纵横扰乱,而向、张、江、塔、罗、李诸帅之将才出。”

萧一山:“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思克奋于陕;蔡毓荣、徐治都、万正色奋于楚;杨捷、施琅、姚启圣、吴兴祚奋于闽;李之芳奋于浙;傅宏烈奋于粤;群策群力,敌忾同仇。”

《简明清史》:“施琅与姚启圣在收复台湾战役中各有功绩,尽管最后率军攻入台湾的是施琅,但如果没有姚启圣前期的准备与铺垫,施琅不会轻易取得这场胜利。康熙皇帝本人及清朝史书多将平台之功归于施琅一人,皆因施琅攻取台湾后抢先姚启圣数日奏报朝廷,得以进封靖海侯。而实际劳苦功高的姚启圣却一无所获,返还福州后即在病痛中郁郁而终。”


丫丫酱子



1览众山小

汉奸,满清初期帮凶,名声没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那么大而已,不看电视剧《康熙王朝》不知姚启圣,帮康熙收复台湾的功臣,有很多前期工作都是他活着的时候做的,制定对台剿抚并用的政策,分化瓦解郑氏集团内部,为施琅的最后攻台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帮满清消灭了大明遗下的最后一支汉族武装,这个已是历史罪人,后面的恶果更是罪人中的罪人,收复台湾干什么用的,就是为了甲午海战失败赔给小日本,小日本投降了故事还没有完,李登辉蔡英文又是小日本的后代,干的都是汉奸的勾当,这都是汉奸姚启圣造的孽。


苹果论斤

我是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知道这个人的,仅就我所知的一点资料说几句。姚启圣本是明朝遗民,不得已归顺了大清,有幸得到康熙帝赏识和重用,掌握军政要职,协助康亲王杰书平定了耿精忠叛乱,后来又为攻克台湾立了大功。如果说施琅是用武力一战功成,姚启圣就是用谋略瓦解了岛内军心,促成了施琅的功业,怎奈功劳全被算在施琅身上,致使姚启圣抑郁成疾,当年即去世。


普通一兵33

姚启圣被下狱以后,康熙吩咐谁也不要跟他说话。结果姚启圣抑郁了。跟狱卒说话也不搭理他,他每天闲的都要疯了,就喊:给我那本书也行啊。但是还是没人搭理他。我看《康熙王朝》里有他。他和施琅比较好。两人都挺效忠皇帝。但是后来是不是说他其实是个大贪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