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的典範——WCS實地調研羌塘自然保護區


中國西藏自治區北部的羌塘地區,地大人稀,有著世界上最重要且最獨特的野生動物群落之一。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始建於1993年,並在2000年4月4日由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中被列入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的有40餘種。(攝影萬志康)

目前羌塘已建立起以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核心的保護管理體系。保護區成立20年以來,藏羚羊保護效果顯著,種群數量逐步恢復,藏原羚、藏野驢、野犛牛、棕熊等物種數量也呈上升趨勢。同時羌塘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也面臨著新挑戰——人與野生動物的衝突。(羌塘草原上的藏野驢群。攝影盧海林)

為了更好地緩解人與野生動物之間的衝突,WCS(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將社區協議保護模式引入羌塘保護工作,與當地社區和基層政府簽訂社區激勵協議,明確協議各方保護職責,併為社區提供幫助和補償,充分發揮當地社區的作用,守護牧民與野生動物共同的家園。


在羌塘草原,棕熊襲擊家畜、破壞房屋並偷竊食物的情況經常發生。WCS自2008年開始關注人熊衝突預防機制的研究與實踐。牧戶主要通過養狗、驅趕和加固門窗應對,普遍反映用網圍欄、刺鐵絲等加固門窗有一定效果,在牧戶訪談與討論的基礎上,我們最終決定採用防護網圍欄防禦棕熊,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到牧民的歡迎。(棕熊造訪後一塌糊塗的房屋。攝影WCS趙曉豔)

曾經一望無垠的遼闊草原,由於2004年和2005年全面推動羌塘草原的圍欄建設項目和文件的執行,被草場圍欄劃分成很多小塊,藏羚羊面臨的主要問題即是草場圍欄造成的棲息地破碎化。嚴重影響到了藏羚羊產仔並且威脅到了它們的生命健康。後來經過實地研究,對圍欄進行了改裝,留了許多野生動物可以通過的通道,極大程度地保護了藏羚羊。(攝影WCS劉通)

野犛牛是青藏高原最受威脅的物種之一,在過去三十年裡種群數量下降了30%以上,因為缺乏研究與保護行動被稱為“保護遺漏的物種”。據權威調查,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犛牛約 7000-7500頭,佔全球野犛牛總數一半左右。事實上,羌塘北部存在數個規模大概在300-400頭的野犛牛種群。(發怒的野犛牛。攝影盧海林)


隨著人類活動在羌塘西北部的無人區附近的不斷深入,家犛牛與野犛牛棲息地重疊越來越嚴重,這不僅給牧民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甚至人身傷害,更是對本已岌岌可危的野犛牛種群造成基因汙染。經協商,當地社區協商將該牧場劃為季節性禁牧區,並組織進行效果監測。(牧民在驅逐混入家犛牛群中的野犛牛。攝影WCS 梁旭昶)

10月18日,是2013年最後一次進入羌塘大草原,主要是對社區監測隊伍進行表格填寫、監測設備使用等能力培訓。此外,在項目點開展電影放映、有獎知識問答等多種形式的環境教育,參與者有基層政府人員與社區監測隊成員,還有淳樸的牧民與可愛的孩子們,讓大家瞭解生活在羌塘的野生動物。還專門針對不同人群製作了《棕熊防護手冊》、《西藏野生動物撲克》等一系列藏語版宣傳畫冊。(圖為在賽馬節的臨時帳篷裡討論CIA條款)

在牧區出差的日子,雖然斷電又缺水,雖然半路壞過車,但也有李鄉長邀請我們去他家看《中國好聲音》,也有索南村長在他的遊牧帳篷裡請我們吃飯喝茶,還有香濃的純天然牛奶和酸掉牙的手工酸奶,還有牧民們一張張熱情淳 樸的笑臉……留給我太多回憶,美麗的羌塘,我們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