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圖中的書法怎麼樣?

肩膀008

此作品明顯學米芾,應該是字苕溪帖用功頗深。

寫的也不錯,能從如下字中看出不錯的用筆功夫,但是也有很多筆法是有問題的。

比如紅色框裡的字,都是用筆比較不錯的字。

得法,果斷。

而且對米芾的細微用筆動作,也有體現,只不過表現的還不夠細緻。

這裡邊寫的最好的就是“也”“有”二字,用筆非常利索。

至於開頭的“夫”,應該是取自米芾手札,字小而穩。


這幅作品,對米芾的“折”法理解的不錯,行筆較慢,行筆對筆的彈性把握的也好。

但是有幾個問題需注意一下。

比如藍色框裡的部分。

類似於草書的部分,想必書友對米芾草書,亦或是對草書應該瞭解不深。

所有草書筆法皆有紕漏。


前文說“也”字漂亮,但是中間一豎無活力,這是遺憾,也是草書基礎功力不足所體現。

像這些草書的部分,用筆上“轉”缺肉。

而且用筆用鋒上死板,比較拖沓。

應該是下筆心中沒底氣所體現。

可能書友的書齡不長,或不過一二年。

米芾因受顏真卿蘇軾影響,轉處多肥,但是用筆爽利。

所以其中行筆的變化比較豐富。

換句話說就是,米芾草書更難學。

尤其以晚年草書手札,用筆屢生奇趣。

一板一眼臨是無論如何也臨不像的。

只能精熟之後,稍放開。

才能得其一二筆趣。

這是個人學米芾草書的經驗。

轉處肥,起收峻利。這是基本行筆技巧。

行筆中有小動作出筆趣。

這是妙處,也是難處。


其實建議就是,現在的階段,最好都寫行書,不要夾雜草書。

因為行書基本的用筆規律已經掌握了。

而且是苕溪帖一路,比較重提按的行書。

對於未來學米字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


米芾字,提按特明顯,由苕溪帖中的慢建立習慣,以後學習其他米芾字帖,就知道米芾草書如蜻蜓點水,提按很快,但是沒準就在這個過程中,還能“產卵”。

苕溪帖用筆也很肥,這是中年米芾學顏而至。

現在書友可以嘗試一下大膽提按。

用筆輕重變化的幅度大一些。

屆時筆畫的表現力就會比現在更豐富。


小小建議,幾乎都是以前我學米的經驗,算不得教學。

如果對你有幫助,可以關注一下


梁宇航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用心點評每一幅書法習作——


1、題主此幅行書習作,難能可貴的是能夠看出明顯的淵源,取法北宋米芾一路。書寫內容節自元盛熙明《法書考》:“ 夫書者心之跡也,故有諸中而形諸外, 得於心而應於手”。

2、用筆較為細緻,點畫清晰,隱約能看出米芾書“跌宕跳躍的風姿和駿快飛揚的神氣”。其中“故”字、“有”字、“諸”字、“而”字、“應”字都寫得不錯。

(跡字:宋 · 米芾 · 褚臨黃絹本蘭亭序跋贊)

3、綠色方框標記的幾個字值得商榷。其中的“跡”字,此處用的草書寫法,容易讓人誤讀為“讓”字,況且這個草法高度簡化,也不是常規的寫法,因此建議改為行書寫法為宜(可以參考上圖);“外”字的寫法,也不可省略頭上的一撇,這種寫法不太規矩(可以參考下圖);此外,“臘月”的“臘”字建議使用繁體,避免簡繁夾雜。

(外字:宋 · 米芾 · 元日帖)


4、此外,米芾的用筆特點是善於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形成飄逸超邁的氣勢、沉著痛快的風格。此作一些筆法過於單調雷同,例如圖上標記的“夫”字、“書”字、“者”字、“有”字、“諸”字的橫畫,放在一塊的時候儘量不要過於雷同,可多細心觀察一下米芾的用筆。



更多書法技巧與精彩內容,請關注【麓風軒】

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麓風軒

真的很不錯,用楷書的筆法寫行書,鏗鏘有力。

如果再蓋上兩方印章,真是如錦上添花。

作者肯定有很好的楷書功底。像夫、有、諸、中、行等字體現了作者楷書的功底不俗。

在章法上,筆斷意連。濃墨重彩之下,有欹正變化,有疏密變化。作者含而不露的運筆方法,明顯是在追求魏晉風格。


京東千里行書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