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本土嚴重缺乏STEM人才,但卻能拿到諾貝爾獎?

鍾舒漫shersher

STEM是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縮寫,基本上相當於中國所說的理工科。的確,美國本土學生學習STEM的比較少,這這並不等於美國缺乏STEM人才,因為大量的留學生赴美學習理工科。我們先來看看最新的統計。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2018年2月最新發布的2018年科學與工程索引(S&E Index)。2014年,全美三分之一大學以上學歷頒發給了理工科學生,而這一數字在中國和日本都是一半。所以從這一點來看,美國學理工的學生比例就比中日等國家低了17%以上。由於美國大學中留學生數量很大,所以美國人實際學習STEM的又少一些。2015年,36%的美國理工科博士學位授予了國際學生。而中國日本大學中留學生數量遠比美國要少。所以這麼算下來,說美國本土相對缺乏STEM的人才,也是有一定依據的。

美國學習理工科的人少,也與其中小學教育中不重視數學和物理等理工科教育有關。說美國小學生的數學水平落後中國幾條街是一點也不誇張的。但是,與中國學習數學有很大的不同的是,美國包括數學在內的各科教育都更加強調興趣和獨立思考,較少強調做題和背公式。這樣,雖然美國人學習理工科的比例較低,但仍然在學習理工科的人,往往有強烈的興趣驅使,同時也更願意多進行獨立的思考而較少來應付考試和做題。這也是美國諾獎獲得者中,雖然有大量出生地是國外的科學家,但美國本土出生的人數量也不在少數的原因。對於獲得諾獎這種需要高度創造性思維的學術成就,全民學數理化,尤其是全民學習的都是以做題為導向的數理化,並不見得比少來精英靠強烈興趣和創新思維來學習研究數理化更有優勢。這是其一。

其二,美國科學家大量獲得諾獎,但獲獎者並不一定是出生在美國本土的純美國人。在美國求學後留下來的國際學生,或者是在國外接受學術訓練後來到美國工作的教授,獲得諾獎後這個獎都算美國得的。美國雖然學習STEM的人少,但在美國工作的國際背景的科學家數量可不少,這些人也有可能為美國贏得諾獎。例如,2017年,69%的美國國際理工科研究生來自中印兩國。

第三,也是更加關鍵的是,美國優良的學術環境讓不論是本土本國人還是前來美國求學求職的外國科學家更加有條件作出諾獎級的成果。這既有軟件因素,也有硬件因素。近年來,隨著我國科研投資的增加,如今中國各種實驗室的設備已經不比美國差,但在能讓科學家脫身於雜務從而進行創造性的創新性科研活動方面,中美之間的差距仍然很大。這也是美國在獲得諾獎或者相應的重量級成果方面,遠遠超過中國的原因。這也解釋了我們的問題:“為什麼美國本土嚴重缺乏STEM人才,但卻能拿到諾貝爾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