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本土严重缺乏STEM人才,但却能拿到诺贝尔奖?

锺舒漫shersher

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缩写,基本上相当于中国所说的理工科。的确,美国本土学生学习STEM的比较少,这这并不等于美国缺乏STEM人才,因为大量的留学生赴美学习理工科。我们先来看看最新的统计。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2018年2月最新发布的2018年科学与工程索引(S&E Index)。2014年,全美三分之一大学以上学历颁发给了理工科学生,而这一数字在中国和日本都是一半。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美国学理工的学生比例就比中日等国家低了17%以上。由于美国大学中留学生数量很大,所以美国人实际学习STEM的又少一些。2015年,36%的美国理工科博士学位授予了国际学生。而中国日本大学中留学生数量远比美国要少。所以这么算下来,说美国本土相对缺乏STEM的人才,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美国学习理工科的人少,也与其中小学教育中不重视数学和物理等理工科教育有关。说美国小学生的数学水平落后中国几条街是一点也不夸张的。但是,与中国学习数学有很大的不同的是,美国包括数学在内的各科教育都更加强调兴趣和独立思考,较少强调做题和背公式。这样,虽然美国人学习理工科的比例较低,但仍然在学习理工科的人,往往有强烈的兴趣驱使,同时也更愿意多进行独立的思考而较少来应付考试和做题。这也是美国诺奖获得者中,虽然有大量出生地是国外的科学家,但美国本土出生的人数量也不在少数的原因。对于获得诺奖这种需要高度创造性思维的学术成就,全民学数理化,尤其是全民学习的都是以做题为导向的数理化,并不见得比少来精英靠强烈兴趣和创新思维来学习研究数理化更有优势。这是其一。

其二,美国科学家大量获得诺奖,但获奖者并不一定是出生在美国本土的纯美国人。在美国求学后留下来的国际学生,或者是在国外接受学术训练后来到美国工作的教授,获得诺奖后这个奖都算美国得的。美国虽然学习STEM的人少,但在美国工作的国际背景的科学家数量可不少,这些人也有可能为美国赢得诺奖。例如,2017年,69%的美国国际理工科研究生来自中印两国。

第三,也是更加关键的是,美国优良的学术环境让不论是本土本国人还是前来美国求学求职的外国科学家更加有条件作出诺奖级的成果。这既有软件因素,也有硬件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科研投资的增加,如今中国各种实验室的设备已经不比美国差,但在能让科学家脱身于杂务从而进行创造性的创新性科研活动方面,中美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这也是美国在获得诺奖或者相应的重量级成果方面,远远超过中国的原因。这也解释了我们的问题:“为什么美国本土严重缺乏STEM人才,但却能拿到诺贝尔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