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給6種“肺癌高危人群”畫了個像,排第一的並不是菸民

世界上最倒黴的事情,大概就是:

原本不吸菸的你,

在身邊菸民的日夜薰陶下,

最後,患上了肺癌……

醫生給6種“肺癌高危人群”畫了個像,排第一的並不是菸民

受訪專家

肺癌新高危人群:女性、不吸菸人群

2013年8月到2014年8月,陳海泉教授帶領團隊在上海市閔行區7個社區,開展了基於社區早期肺癌低劑量螺旋CT篩查的肺癌高危人群研究。一年的調研結果發現,篩查出的1.13萬例高危人群中,男女患病率分別為168/10萬和358/10萬;吸菸、不吸菸人群患病率分別為159/10萬和337/10萬。

也就是說,雖然以往經驗提示肺癌高危人群以老年、男性、吸菸者為主,但研究發現的新趨勢卻是:女性、不吸菸人群漸成中國肺癌高危人群

醫生給6種“肺癌高危人群”畫了個像,排第一的並不是菸民

6個原因可能招來肺癌

李峻嶺說,到目前為止,由於沒有確切證據,我們很難解釋為何肺癌會找上不吸菸女性,但從理論上推測,肺癌的原因或許與以下因素有關。

1、被動吸菸

雖然自己不吸菸,但很多女性長時間生活在二手菸或三手煙環境中,在被動吸菸。研究發現,被動吸菸的傷害可能比主動吸菸更大

2016年,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稱,在非吸菸人群中,被動吸菸者患肺癌風險是非被動吸菸者的1.3倍。據此,他們將被動吸菸可能引發肺癌的風險評價從“幾乎確鑿”提升為“確鑿”,同時也將有關癌症預防指導方針中“儘量避免被動吸菸”表述中的“儘量”刪除。

2、主動吸菸

毫無疑問,吸菸仍是肺癌直接風險因素。早在1948年,英國理查德·多爾爵士就發現吸菸與肺癌之間存在因果關係。此後,隨訪50年的研究發現,吸菸醫生的肺癌年死亡率是不吸菸醫生的40倍。多年來,美國肺癌死亡率顯著下降也證實了上述結論。

美國癌症協會數據顯示,自從全面禁菸措施以來,1990~2014年,美國男性肺癌死亡率下降43%。

醫生給6種“肺癌高危人群”畫了個像,排第一的並不是菸民

3、環境汙染

有關空氣汙染(特別是PM2.5)是否會導致肺癌的研究很多。

李峻嶺認為,要給出“PM2.5一定引發肺癌”的結論為時尚早,但至今為止的研究已能證實,空氣汙染與肺癌存在相關性

。這些外部環境是否造成基因突變,進而易感肺癌,仍需進一步研究。

4、烹飪油煙

陳海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基於新研究,他不認為廚房油煙是造成年輕不吸菸女性患肺癌的原因,因為被查出的這些患者多數並不炒菜做飯。

但也有專家表示,不能排除廚房油煙對肺癌患病率的貢獻。比如,我國曾有研究指出,烹飪油煙可能造成肺癌,每個月炒菜30次以上的人,比炒菜30次以下的人,肺癌發生危險度增加9倍。

5、壓力過大

李峻嶺說,他在門診中見到很多患上肺癌的職業女性,她們承受著比過去明顯增加的家庭和工作壓力。

高強度的雙重壓力會削弱免疫功能,包括肺癌在內的各種疾病患病風險都可能隨之增大。

醫生給6種“肺癌高危人群”畫了個像,排第一的並不是菸民

6、激素變化

李峻嶺還發現了另一個特點:不少女性都是在妊娠或懷孕後診斷患上肺癌的,因此他推測,身體激素變化可能與肺癌發病有相關性

“現在有證據的是,乳腺癌與激素變化有關,而一些肺癌與乳腺癌有共同的基因改變。”

不吸菸女性的肺癌更好治

雖然不吸菸也可能患肺癌,但吸菸與否影響患癌類型

肺癌有2個主要類型

大量數據顯示,不吸菸女性所患肺癌多為腺癌,特別是肺泡癌。而吸菸男性所患的肺癌,以中央型肺鱗癌為主。

建議

從早防早治角度來看,李峻嶺認為,現在可以做的是將篩查年齡提前

目前,肺癌篩查強調“兩高一低”,即鎖定肺癌高發地區和高危人群,採用低劑量螺旋CT。新研究結論提醒我們,即使是不吸菸女性也不能忽視肺癌篩查。

李峻嶺建議,最好能在40歲時做個低劑量螺旋CT,如發現異常,應定期隨訪。若在隨訪過程中發覺肺部結節增長過快,要採取干預措施。

長期吸菸者更要提早篩查,畢竟吸菸者仍是肺癌高危人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