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橋——秦傑

今天為大家帶來影友秦傑的優秀作品

《北京的橋》

北京是一座橋的城市,來到北京的外地人一定對北京各大橋留有深刻的印象,這些橋不光是北京的象徵,也是辨別東南西北座標的重要標誌。

第一次看到這組作品就被秦傑的技術與堅持所折服,這組作品體現了作者極佳的攝影水平,夜景風光需要掌握大量人造光的控制技巧,繁華的霓虹燈映襯出北京立交橋的宏偉,同樣,這組作品是一組組照,作者常年關注北京的橋,每一座橋都形態各異卻又共同塑造出了一座別樣的北京城。

為此,我們特別採訪了攝影師秦傑,讓她來談談他的這組作品吧。

北京的橋——秦傑/攝影

國貿去

北京的橋——秦傑/攝影

玉蜓橋

北京的橋——秦傑/攝影

雍和宮橋

吞像:從什麼時候開始想拍攝北京的橋這個題材的?

秦傑:由於工作原因,我沒有太多的時間外出拍攝各地風光,多數時間呆在北京林立的高樓大廈之間,每到晚上穿行在北京各大立交橋上,被北京的各種各樣、瑰麗多彩的橋所吸引,在2014年我萌生了在高樓拍攝北京橋樑的念頭,以記錄北京夜晚的另外一種美。

北京的橋——秦傑/攝影

北京的橋——秦傑/攝影

吞像:類型學的攝影不好拍,主要在於形式語言的統一特別難掌握,你是怎樣克服這個困難的?

秦傑:掌握形式語言的統一,一個是要求拍攝位置,一個是拍攝時間。

拍攝位置:高樓俯拍最大的困難是尋找合適的機位。在北京,要想爬上高樓大廈的樓頂可不是容易的事。大多數樓通向樓頂的口都是封閉的,按照正常的途徑,想上樓頂應該先聯繫物業管理部門,並取得他們的同意,但在現實中通常是不可能的。為了能進入不同的高樓,裝過白領把三角架藏進拉桿箱裡;戴安全帽混進過國貿三期工地;扮演過住戶混進高檔住宅區;有被小區保安趕出來的經歷,但是回味其間的曲折過程,一次次踩點、混進高樓的經歷,頗有些做賊的感覺。但每次拍攝成功後,感覺一切困難都是值得的。

拍攝時間:夜幕降臨前的寶石藍色令城市充滿魔幻色彩。夜幕降臨的那一刻,似乎身邊所有的建築都瞬間從灰姑娘變成了光彩奪目的公主。魔幻時刻是一個經驗值,太陽剛剛落山的半小時之內算不上是最好的拍攝時機,對於相機而言,天空依然過於明亮,無法展現夜幕降臨後湛藍深邃的天空。再過10分鐘,天空的湛藍色、樓宇燈火以及車燈的暖黃色在這十幾分鍾達到色彩和亮度上最佳的平衡,一天的等待其實就是為了這片刻的輝煌。

北京的橋——秦傑/攝影

北京的橋——秦傑/攝影

吞像:這組作品的技術是怎樣掌握的,遇到過什麼技術難題嗎?來這麼普通的器材與鏡頭也可以拍出這麼好的作品,那麼這組照片有沒有做後期調整呢?

秦傑:拍這組作品因為都是夜景,技術上都是利用長曝光,最大的困難是曝光時間的把握,要根據橋的結構、車流的狀態來確定曝光時間,有的橋長比較短車流比較多如果曝光時間長,白色的車軌就容易過曝,對複雜多層的橋要延長曝光時間,以保證每層都有車軌生成。

北京的橋——秦傑/攝影

吞像:對這個題目有沒有具體的規劃,比如拍多少年,拍多少橋?

秦傑:對著個題目從開始拍到現在,隨著拍橋的深入,有時對拍攝環境很無奈,很多高樓機位由於攝友照片的暴露,樓頂已經是一個敏感的區域,無論是住宅還是商場、寫字樓,由於物業安保措施日益嚴密,樓頂已經越來越難到達。所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每一次登樓都當作最後一次拍攝機會。但我會堅持拍下去,用鏡頭去記錄北京的另一種風光,也期盼北京能出現城市觀景臺,讓更多的城市高樓拍攝者實現他們的夢想。

北京的橋——秦傑/攝影

北京的橋——秦傑/攝影

吞像:你喜歡什麼攝影師,並且感覺給了你什麼啟發?

秦傑:我的拍攝題材以風光和城市建築居多,喜歡的攝影師也大都是風光攝影師,但最喜歡的攝影師是德國的伯恩與希拉·貝歇夫妻,他們拍攝和記錄日漸消失的德國工業建築,如冶煉高爐、礦井、水塔等,能把單調的工業建築按照功能、建造時期、地區特徵和不同的建築材料按照“類型學”的形式展現建築在形式審美上的差異,使得當時一度被忽視的工業建築在風格上的多樣性清晰可見。他們的作品讓我震撼,對建築的認識和拍攝有了新的認識,同時對自己拍攝建築有了更開闊的思路。

吞像:感謝攝影師秦傑的佳作,吞像下一期【影展】欄目,再會

攝影師介紹:秦傑,中國礦業大學會計學碩士,高校教師,2011年學習攝影,攝影愛好者。

    夠自信

    一組題材明確的主題照片

    照片數量在8張-20張以內

2018年都到了,別再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