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惠安女為什麼那麼有名?

陳以塵

惠安女有名也是跟惠安有關,惠安有幾個比較出名

1、石雕

惠安石雕很有名,可能大家不怎麼知道惠安石雕,但是提起寺廟的佛像,寺廟的建築設計、雕刻、寺內的欄、柱、亭、塔等建造雕刻,大家肯定不陌生,那些很多都是出自惠安石雕,雕刻技術非常精湛、細膩,堪稱一絕。同樣,出了很多雕刻大師,享譽全球。有著“世界石雕之都”的美譽。

2、惠安女服飾

惠安女的服飾,非常的有藝術研究、實用與欣賞價值,橙黃色的斗笠,花色頭巾,頭巾上甚至還有編織的小花和五顏六色的編織物,上身穿斜襟衫,露著肚臍,下身穿又寬又大的黑褲,令人百看不厭,有著無窮的美感,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3、惠安女精神

提到惠安女首先想到的就是勤勞、質樸、賢惠,在男子外出謀生、出海後,惠安女就成了家族的主力軍,大大小小實物,都由女子來做,就連軍事防禦,也由惠安女來充當,她們開公路、修水利、種田地、補漁網、敬公婆、教子女,裡裡外外一把手。

大家好,我就是那個一直想做惠安女的太陽,如果你有什麼泉州故事,歡迎與我聯繫。


外地人在泉州

優嶽答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優嶽是惠安人,對惠安女非常熟悉,也相對了解惠安女的實際生活和勞動,惠女的出名很多人以為是因為惠女身上那套獨特的裝飾,其實,這只是一部分,真正讓惠安女揚名四海的,是惠安女的勤勞。

惠安依山傍海,解放前生產力底下,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並沒有給惠安人帶來豐富的食物,貧瘠的土地只適合種地瓜和花生,所以,惠安之前還有個“地瓜縣”的別稱;惠安的海屬深海,所以,靠海的人們用小木船隻能在近海捕撈點小魚小蝦,灘塗上種點海蟶、海蠣;艱苦的生活條件,迫使男人們到外地謀生,幹些又苦又累的建築活,所以,惠安又有了“建築之鄉”的美稱,家裡的內內外外的事情就留在女人們的肩膀上,惠安女任勞任怨操持著一個個家。


1958年政府決定在泉州市洛江區馬甲鎮彭殊村建一座集防洪、供水、灌溉、發電於一體的國家級大型水庫。水庫工程的建設是由惠安縣政府組織實施,群眾對水庫建設非常支持,歡欣鼓舞,踴躍報名參加。各自然村每戶至少1人,共41000多人,其中35000多名惠安人參加了水庫建設。


一支以惠安女為主力、從遠在幾十裡乃至百餘里的家中走了出來,背上鋤頭、畚箕和地瓜幹,開始了水庫的建設。工區就在荒山野嶺、丘陵山地之中。大多數人露宿,有的就在亂草荒墳中度過。夜晚蚊蟲叮咬,難以安身。都難不倒勇敢堅強的惠安女,1960年3月,一座庫容達1.2億立方米的大型水庫建成了,使十年九旱的“地瓜縣”變成了米糧倉,譜寫了“萬女鎖蛟龍”的壯麗詩篇。



水庫原名“烏潭水庫”,1959年為紀念惠安女建設水庫的貢獻,水庫更名為“惠女水庫”。目前水庫是泉州第二大水庫,也是福建省八座大型水庫之一。

後來又有大批惠安女先後參加了陳田水庫、菱溪水庫、泗州水庫、七一水庫等的建設,從此後,惠安女的勤勞勇敢慢慢被全國各地所熟知,名揚五湖四海。


優嶽7

惠安給人的印象一個是石頭,一個是惠安。在一個以石雕文明的地方,那裡的女子為什麼會那麼有名?

惠女,聞名海內外,相信來過泉州惠安的朋友或者沒來過這裡的朋友多少都會有所耳聞。

惠女如此有名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其一主要是惠女特殊的服飾。傳統的惠女服飾目前在惠安的崇武、山霞、淨峰和小岞四個鎮的大街小巷依然比比皆是,但是都是一些老一輩的家長平日裡才有這種裝扮,現在的年輕人在外讀書上學工作已經很少穿著這種傳統服飾。所以來惠安旅遊想一睹惠女服飾的真容的朋友可以到上面的四個小鎮的菜市場,街上走走都可以瞧見。歌謠“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衫,浪費褲”高度概括了惠女服飾的特點,封建頭主要是指頭上佩帶花色頭巾和橙黃色的斗笠。民主肚,節約衫是指上身穿著緊窄短小上衣(主要以藍色為主,也有花色的,主要節慶日還有紅色的),露出肚臍,腰上佩戴銀鏈圈。浪費褲是指惠女的下身穿著特別寬鬆肥大的黑色或者藍褲子。聽奶奶小時候說這種服飾的設計主要是為了方便幹活。

當然這也是惠女聞名的第二個原因,勤勞。小時候聽奶奶說惠女的服飾主要作用是為了更方便的做家務幹活。由於常年在海邊風吹日曬,斗笠和頭巾可以護住風雨,同時也護住每一個惠女的美貌免風吹日曬。惠女的勤勞不僅體現在日常的家務耕田,以前惠安的男人一般都出海捕魚,惠女就會在家裡捕魚網織魚網,惠女水庫也是惠女用肩膀抬出來的。惠安女或二人或四人搭夥,一根粗而短的竹槓,下邊用粗繩子套著碩大粗礪的花崗岩石條,每條重數百斤,就這樣一步一步扛著石頭修水利等等,慢慢的惠女勤勞的名氣遠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