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稼民先生舊居尋訪記

按: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丁錫田先生因避戰亂,初舉家遷居青島,於1939年夏又遷居北平:初居宣武門內抄手衚衕1號繼母孟氏處;旋即遷居西四牌樓跨車衚衕5號,與齊白石先生為鄰里,有交往;1940年3月又租住禹貢學會空閒房舍,遷居西四小紅羅廠8號。

在京不到兩年的時間裡,丁錫田先生亦未間斷學術研究,並將學生張玉峰從濰縣又約請到北平,繼續為自己擔任抄錄等工作。遷居時,丁錫田把自己的藏書,包括此前傾力收集的山東各縣縣誌及其他各種書籍一宗,一起運到了北平居所。這批書籍,在1949年由其女丁鍵全數捐贈給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作戰部,“共計大小三十四箱”(《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作戰部鳴謝啟事》),現藏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

丁錫田先生在北平度過了最後的人生歲月。在1941年春,因腦溢血病逝於小紅羅廠寓所。先賢隕落似乎早有預兆,此前的2月19日,即農曆正月二十四,晚上十點鐘,在距離北平千里之外濰縣胡家牌坊街,街坊們曾見證了一顆大星自夜空隕落,“自南往北而去,離地甚低,紅光燦爛光耀,全街皆甚明亮,當時目眩者甚眾”(趙貞信《丁稼民先生年譜初稿》)。待丁錫田病逝的消息傳回濰縣,坊間多有言傳此事即為先兆。

七十六年之後的2017年冬月,事兒君因查閱書籍赴京,並藉此機會尋訪丁錫田先生在京舊居,以期循著先賢之足跡,體味先生寓居京華之歲月。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丁錫田在北平的三處居處示意圖。

宣武門內抄手衚衕1號

宣武門內的抄手衚衕,是一條歷史悠久的老街巷。因為這個衚衕的走向是一個向右臥倒的U形,就像一個人抄在一起的兩隻手,故得名抄手衚衕。

乘坐地鐵4號線,到宣武門站出站。再沿著宣武門內大街西側人行道往北,步行不到100米,就到了抄手衚衕的南端出入口。進了衚衕挨著數門牌號,一直繞到抄手衚衕與頭髮衚衕的交接處,才尋到了現標為“抄手衚衕1號”的一所民居。雖然幾經變遷,我寧願相信這個小門後面的小院,即當年丁錫田繼母孟氏所居之處,也是丁錫田先生1939年遷居北平時的第一處居處。

孟氏繼母是章丘舊軍鎮人,宣統元年(1908年)嫁入丁家,後為丁毓庚生了一個女兒丁淑茞。丁淑茞,字湘汀,排行十三。丁錫田先生的這位十三妹,在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嫁給了家住北京的安徽壽縣孫家。此前,丁四宅分家後,孟氏在濰縣胡家牌坊街所居的院落即為丁錫田所分得的房產,丁錫田與這位孟氏繼母,關係當比較親近。據丁錫田《稼民歷年事紀》,1914年日德戰爭爆發,波及濰縣,就曾經“侍母避難章丘外祖家”。《旭齋文鈔跋》中,亦提及“甲寅秋,避兵舊軍外祖家,道出女郎山下”,甲寅年即1914年。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丁錫田題贈的“十三妹”,即孟氏唯一的女兒丁淑茞。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宣武門內抄手衚衕的形狀,恰像一個人抄在一起的兩隻手,是一個向右臥倒的“U”形。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抄手衚衕的南北兩個出入口,都開向宣武門內大街。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雖幾經變遷,兩側的建築亦有變化,但衚衕街巷本身保持了原來的走向。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在抄手衚衕北頭與頭髮衚衕的交會處,終於找到了這個門牌號標為“抄手衚衕1號”的小院。

宣武門內抄手衚衕1號

1939年夏,在抄手衚衕暫居了不長時間後,丁錫田一家很快又在西四跨車衚衕找到了房舍,並遷居於此。跨車衚衕北起太平橋大街,南至闢才衚衕,清代時稱車子衚衕,相傳是由於當年衚衕中有造車廠而得名。現在的跨車衚衕,已經名不符實,算不得一條衚衕了。

從抄手衚衕出來,踩著共享單車,沿著宣武門內大街往北直行,到闢才衚衕西行不遠,就抵達了曾經的跨車衚衕南首。整條衚衕的東側一面早已經開發成了高層建築,西側一面北段大部分變成了街邊綠地,南段碩果僅存的一個四合院,即跨車衚衕15號齊白石故居。

經過齊白石故居,再往北便已經“此路不通”,被砌了一堵磚牆。攀著牆頭往北張望:這座四合院的北鄰及再往北直到太平橋大街邊,都變作了綠地。既然齊白石先生故居是跨車衚衕15號,那跨車衚衕5號當年應該在往北再往北的這片綠地上。可惜,現在我只能找到大致的位置,卻找不到任何建築遺蹟了。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跨車衚衕北起太平橋大街,南至闢才衚衕。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跨車衚衕南首入口處。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跨車衚衕如今只剩下了這一個院落,即跨車衚衕15號齊白石故居。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跨車衚衕15號齊白石故居因為消防問題閉門謝客,或者是閉門謝客時被張貼了這張告知書。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齊白石故居再往北,衚衕被一堵牆截斷,變成了北京城最短的死衚衕。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攀著牆頭往北望,早年衚衕西側一面的房舍所在,皆變為了綠地。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70多年前,丁錫田先生寓居過的跨車衚衕5號,也許就是跟15號類似的這樣一所小院。

西四小紅羅廠8號

離開跨車衚衕,繼續騎單車,往北,往東,去尋找曾經的小紅羅廠衚衕。

小紅羅廠衚衕是在紅羅廠舊址上聚落形成的小衚衕,在大紅羅廠衚衕東口以北,東起西黃城根北街,西不通行。這條小衚衕早在上世紀50年代時,就已經沒入新建築而不復存在。大紅羅廠衚衕,也在60年代改成了大紅羅廠街。據丁偉志先生回憶,“那是20世紀40年代初,舉家寓居北京小紅羅廠禹貢學會舊址。……那是一個很大的院子,很荒涼,房子很少,院子很大,就在毛家灣前面,中央文獻研究室往南一帶。”

小紅羅廠衚衕不在了,但由大紅羅廠衚衕拓展而成的大紅羅廠街還在,毛家灣、中央文獻研究室還在,參照“毛家灣前面、中央文獻研究室往南”、“大紅羅廠衚衕以北”的座標,我還可以尋覓小紅羅廠衚衕的大致方位。

丁錫田早年即在中國地學會主辦的《地學雜誌》上發表輿地學論述,在學界漸有知聞。加入禹貢學會之後,自1936年至1937年,又先後在《禹貢半月刊》發表了《濰縣疆域沿革》《登萊旅程日記》《臨淄小記》等史地學文章,與禹貢學會顧頡剛等人多有交往。因為戰事,禹貢學會早在1937年7月就基本停止了運作,顧頡剛亦離京南下,趙貞信成為西四小紅羅廠8號禹貢學會房舍的保管負責人。禹貢學會會址的這個院落,是張國淦先生代表私立培德學校董事會在1935年9月捐贈的,共大五畝,有房二十間,確實是一個大院子。

寓京期間,丁錫田與趙貞信取得了聯繫,知曉禹貢學會會址小紅羅廠8號有空閒房舍。1940年2月24日,丁錫田偕同家人到禹貢學會看房,並於3月11日移家於北平西四小紅羅廠八號禹貢學會會址,租住禹貢學會的房舍,直到1941年春病逝。在此期間,與趙貞信交往甚密。如1940年秋丁錫田返濰縣,就是皆由趙貞信至火車站接送。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東西方向的小紅羅廠衚衕,在大紅羅廠衚衕以北並與之平行。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現在的大紅羅廠街,即由大紅羅廠衚衕改造拓展成,保持了原來的走向。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北京,稼民先生旧居寻访记

↑毛家灣南、大紅羅廠街之間的這個街區,曾經有一條東西方向的小紅羅廠衚衕。禹貢學會舊址、丁錫田先生舊居,就在這條衚衕的8號院。當年那個大大的院落,早已被諸多多層樓房填滿,難尋舊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