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故事:羊肉沒吃成,反惹一身騷

真實故事:羊肉沒吃成,反惹一身騷

“爸爸,爸爸你快去跟他們說,不要讓他們殺死小羊羔!”兒子哭著跑進帳篷來向我求助。

兒子的話說得沒頭沒尾,弄得我也一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經不住兒子哭鬧,我隨他出來一看究竟。

“你們為啥非要殺小羊羔子?殺大羊不行嗎?”我一出帳篷就聽到妻子在和農家樂主人商量殺羊的事。

農家樂主人說:“不行呀,我們做這羊肉墊卷子就得用羊羔肉。”

“我家小孩剛才和這些小羊羔玩得很開心,現在你要殺小羊羔,他覺得太殘忍,一時心裡接受不了,換成大羊吧!我們不會少給你錢。”妻子還在交涉。

“不行呀,這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做法,我們不能壞了規矩。”農家樂主人仍然不肯讓步。

我們河西走廊地區的人擅長製作一種美食——羊肉墊卷子。

這道菜,以羊羔肉為主料,將羊羔肉切成塊,等鍋熱油香後入內爆炒,約八成熟,佐以調料,加適量水燜燉,再將和好的面擀開,抹油加蔥花,捲成二指寬的卷子,切成寸段,下鍋繼續燜燉,待面熟肉爛,便可食用。由於面肉相互滲透,吃麵而生香,食肉而不膩。

做這道菜,一定是羊羔肉才正宗,吃這道菜一定要秋冬才應時,我們叫做補秋膘。

我聽到妻子和農家樂主人的話,明白了兒子哭鬧的原因,兒子喜歡小動物,不忍心看到小羊羔被殺死、吃掉。

現在家家日子過得都滋潤,也就不太在意補秋膘,加之兒子哭鬧著阻止,我也對吃羊肉墊卷子心下慢了。

於是我上前給農家樂主人遞上一根蘭州煙,替他點上火說道:“老闆,換一下吧,用大羊代替羊羔,我們不會挑剔你們做的羊肉墊卷子不正宗的。”

農家樂主人吐出一口煙說:“這個季節,我們做羊肉墊卷子,就是必須用羊羔肉,其他的好商量,把羊羔子換成大羊絕對不可以。”

“我們也是本地人,在城裡也吃羊肉墊卷子,都是用大羊的肉,誰見過用小羊羔子做的?你別把我們當外地人對待。”我換成家鄉的土話說。

“城裡人咋了?最是你們城裡人做事不講究!前些年跑來這裡使勁養羊,恨不得把草場的草根都刨出來餵羊,這幾年我們好不容易把城裡人攆跑,草場才沒被你們糟踐光。”農家樂主人突然氣憤地發起牢騷。

對農家樂主人的無端遷怒,我雖然不樂意,但平心而論,他說的也是事實。

前些年,我到山丹軍馬場,在這個從驃騎將軍霍去病擊敗匈奴,收復河西走廊開始就建立的,千百年來培育汗血寶馬和火焰駒的皇家馬場,山風過處,見到的已不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恬靜,而是“大風起兮雲塵飛揚”的錯愕。

草場退化嚴重。雨水少時,偌大的草場“草色遙看近卻無”;雨水充沛,草場也僅僅“淺草才能沒馬蹄”。

這種事情本不該發生。

“我們就隨便吃頓飯,你這除了羊肉墊卷子,還有別的啥吃食?”我不願糾纏別的問題。

“沒有。”

“算了,不吃了。”我心想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開車在寥廓的草原上馳騁了一天,吃完了自帶的所有食物,回到家時,兒子還在興奮地講採蘑菇、騎馬的經歷。

我有點累,同時還對沒吃到正宗的羊肉墊卷子而耿耿於懷。

躺在床上,我胡亂刷著朋友圈,突然發現一篇介紹羊肉墊卷子的文章,就點開來看。

文章中說,每到秋天,綿羊膘肥體壯,母羊也大多產下羊羔。為了抵抗馬上到來的嚴冬,人們需要補秋膘,吃羊肉是最好的選擇,而為了嚴格控制各家羊群的規模,當地人都會把多出的羊羔吃掉,一舉兩得。

“原來如此,怪不得非要吃羊羔肉。”妻子看了文章感到釋然。

我說:“看來老古人比我們有見識呀!”

“就是呀,現代人很無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