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學校——想念媽媽之二

安敏

媽媽的學校——想念媽媽之二

去尋找一座鄉間小學,叫華山完小。

那是媽媽曾經的學校。小時候媽媽給我的財富,就是一份穿山過嶺的記憶。我是那個年代的城裡人,但從小學二年級到初中畢業,都跟著媽媽在新化縣吉慶區的山山嶺嶺裡穿行。媽媽,一輩子都輾轉在那山山嶺嶺裡做著鄉村小學教師。華山,是那時吉慶區的一個公社。

陪我同行的是作家李健。他是華山人,還在華山幹過村支書,後來展著文學的翅膀四處飛翔。李健當然高興我對他故土的拜訪,我亦是在尋訪故鄉。

媽媽的學校——想念媽媽之二

一年級我在新化城裡的五一小學發矇,暑假之後,媽媽帶著我和弟弟去坐下鄉的班車。

那是我頭一回坐車。媽媽說現在有車坐了,剛修好的馬路,剛通的班車。我們坐的是一輛解放牌貨車,車站客車不夠,用貨車代替。大貨車的兩側各有一塊可摺疊木板,裝貨時折起來,載人時放下來可做兩排縱向坐位。中間當然是空蕩蕩的站人了。我反正頭一回坐車,沒有過客車的滋味,自然快樂!車到華山,媽媽說還要走八里路,華山小學還在橫田那地方。走著走著,就見前邊出現一幢白色大屋,媽媽說那就是學校。我高興了,就到了,而且那屋子好漂亮哦。媽媽說鄉里的路是“看見屋行(hang)得哭”啊,我不信,不就在前面嗎?可媽媽讓我讀了一回鄉間哲學。屋的確就在眼前,誰知七彎八拐上嶺下坡之間,那屋一下在眼前一下又很遙遠,轉眼間屋頂都看不到了。媽就給我憶苦思甜:“記得你小時候到過崇山小學嗎,那一回走了多遠啊?那座學校還在吉慶裡邊二十多里呢。”是啊,那時我還沒上學,是姑姑和滿爹從城裡帶我去鄉下媽媽的學校,天不亮從城裡出發,開始我還屁顛屁顛,很快就蔫了,大部分路程是姑姑雙手抱著或滿爹雙肩扛著。天黑了才到媽媽學校。只模糊記得媽媽屋裡的地上生著柴火,上邊吊著個鍋子,媽媽雙腿間夾著一個叫擂缽的陶瓷小盆,手裡握著個小木杵用力擂著一些食物,然後倒進鍋裡,再摻上一鍋水煮糊,然後就一人一碗。這就是喝擂茶。現在的人們專門尋找這種東西來嘗新鮮,換口味。那時是糧食有限,以此來稀釋雜糧當主食。其實就是喝稀糊糊,現在想來,可藉此考證“餬口”一詞的由來。

媽媽的學校——想念媽媽之二

李健帶著我從新吉公路轉到了往橫田的村級公路上,自然就沒有了我曾經走過的小路。記得那時走過兩個小坡兩條小街鋪,公路邊下了車就上了小石階,一條石板路,半邊街鋪就依次而來。街當頭有個小商店。以後我每次路過時,都會買一種叫做“堆沙餅”的點心,那是我兒時的奢侈生活。臨近學校時又有一個小坡,又是一級級的石板,這裡呢兩邊都是純粹的木板小屋,一幢挨著一幢也是階梯一樣地往上相銜,可正兒八經叫街。往上的石板之間,還流著往下的溪水。水就是從學校山後邊的華山上流下來的。

李健說這些都只能成為記憶了。“老學校早拆了,建了新的。華山小學也改成了橫田小學。華山的行政中心都搬到了公路邊,這裡就恢復了老學校的牌子。”從李健的介紹裡我才知道,橫田過去是有個老書院的,曾經的華山完小就是老書院的舊址。民國時期,橫田書院是吉慶、華山、南山一帶方圓幾十裡的教育中心。所以後來的公社、完小都建在這裡。我們沿著山下的田壠行走著拐了一處彎時,李健說,這就是了!

媽媽的學校——想念媽媽之二

這就是?一座院落式建築出現在我面前,圍牆的大門上是四個醒目大字:橫田小學。

那座山呢?

“學校是原址重建的,還是在華山下邊啊,眼前就是華山。”李健說。

我眼前是一座幾乎光禿禿的山,只有一條往上延伸的還有遺蹟的石板小路,讓我讀到了自己曾經的足跡。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寫過一篇散文《綠色的夢》,以此獲得湖南省青年文學競賽獎,我寫的就是這座山給予我的綠色的養育,可眼前,我的綠色的夢呢?

學校還在,只是一個鄉的完小變成了村小。拆除舊建築建新校,這是社會的進步。也許是我兒時的眼界太窄,學校就是我的世界,覺得那座學校好大好大,這座學校卻好小好小。因為是星期天,大鐵柵門上了鎖,進不去。那時的學校不要鎖門的,老師們都住在學校裡,我們這些孩子們都在學校裡。我現在只能隔著鐵柵門往裡看了,裡邊是一棟三層的小教學樓,也就這一棟樓,樓前有些樹木花草,然後就是圍牆和大鐵門。

媽媽的學校——想念媽媽之二

我在心裡開始復原兒時的“華山完小”。那是一座四合大院,主樓在前邊,就是那座大白樓。也就兩層,拉開一溜教室,純白的石灰讓它格外耀眼。學校大門就在這棟白樓的正中間,大麻石砌拱,厚實的大木門,每一個早晨和晚上都要發出格格之聲。門洞裡邊一個操坪,操坪裡邊是一個很寬敞的大廳,就像現在的室內運動場。操坪左邊是一排平房,是教員室。右邊是學校廚房和雜房。我們家靠著一個簡易小禮堂,抬頭見屋頂,也沒有凳子,前邊壘了個土臺,是開會和演戲用的。在這兒我和媽媽同臺演過《出了苦海見青天》,媽媽演窮苦人,我就演窮媽媽的崽,每次演出前都用鍋底灰把臉塗黑,還煮一把青菜,在戲裡當野菜吃。禮堂旁邊有個門通後邊坡上的廁所。還通學校右邊一塊大操坪,那操坪的前頭有棵大樹,一棵很大很大的樹。學校前邊也是一塊大空坪,空坪前邊是菜地。左側還有一塊大球坪。而眼前呢,四合院沒有了,大白樓沒有了,那棵大樹沒有了,說是被雷劈了。大樹前的操坪也成了凹凸不平的荒地,坡上的大廁所自然也沒有了。兒時的大廁所有點恐怖,媽媽晚上上廁所都要我和弟弟做伴,那廁所是木板的,一格一格的。媽媽選好蹲位我和弟弟就一人一邊保鏢一樣,但總覺得背後涼颼颼的有鬼。老師總教育我們做好事,我就總是去掃廁所,掃廁所都是晚飯後,有時掃著掃著天就黑了,麻著膽子掃完後就飛跑回家。我到現在做夢都總是夢到這樣的廁所,總是找不到一處乾淨的地方,總是逃離不了廁所裡的恐怖。

媽媽的學校——想念媽媽之二

大門前的空坪,如今也都是一些新的農舍了。記得空坪的菜地那邊是一棟木板大屋,一天,那屋突然起了大火,我們從學校裡跑出來時只見整個屋都成了火海,好像就是一瞬間的事,那大屋就沒有了,就留下一個焦黑的大廢墟。火的毀滅就一直襲擊著我的大腦,我後來跟著媽媽在幾個學校住的都是木房子,木房子裡的木板上擺著日夜不息的炭火的火盆,我夜裡就總擔心著火盆把木板烤燒了,就總睡不著,睡著了也總被惡夢驚醒。

眼前唯一能找到的,是進校門的石階。那時的大白樓前邊有很寬一塊平臺,平臺外壘著石牆,正中就是進校門的寬寬石級。現在沒有了平臺,石階還有一部分與荒草和平共處。新的圍牆就緊挨著石階築在那石牆上了,石牆還殘留在草影裡斑駁。石牆下的球坪也不復存在。這裡我曾經冒險過一回,這平臺和操坪是校內校外孩兒們的遊樂場,有一回大傢伙比勇氣,看誰敢從石牆上跳下去。有一層多樓高啊,我說試試,話剛出口就跳了。要是現在我不會跳,那時跳了,跳下去就動不了了。動不了了大夥兒都跑了,只有弟弟守著我要哭。好在沒傷筋動骨。這球坪裡還發生過我一個經典故事,我想起來先笑了,就向李健描述了一番。

媽媽的學校——想念媽媽之二

是上體育課吧,解散了自由活動。幾個女同學散在一邊,那時女同學的著裝都是一個模子,全都是深藍色的粗布大襟衣,大褲子,褲頭還要折幾折。女同學的年齡也都挺大一個的。我無意中看到一個女同學的褲子上破了個小洞,而且就在下身那個地方,很惹眼。我先看到這個洞再往上看是誰,現在還能想起來,這個女同學是班上長得很好看的一個,很高挑的個子,瓜子臉經常紅潤潤的,不大說話,我喜歡看她。那一下我竟懵懂到口無遮攔,跟旁邊的同學說,你看你看,她那地方有個洞。沒想到這同學大笑大嚷起來,他是在羞辱我,也羞辱那個女同學,他說我眼睛好厲害啊,看到某某下面那個洞了!整個操坪都炸鍋了!我不明白是怎麼回事,那女同學早哭了,被其他女同學保護著回教室去了。我也被同學們奚落得哭了,低著頭一個人跑回教室,躲在牆角里哭著不敢抬頭。這時有人拉著我的手回到坐位上,“別哭了,以後別亂說了。”這也是女同學,是班裡年紀最大的一位女同學,很高大的,大姐一樣,記得好像叫謝三娥。那一下我感到很溫暖的。要是現今,這也許就做醜聞上網了。

媽媽的學校——想念媽媽之二

有一回我差點成了醜聞的主角。那天下課後我去食堂喝口水,聞到有菜的香味,手就下意識地揭開了鍋蓋。鍋裡有菜,現在當然想不起是什麼菜了。我嚥了一口口水,有過想用手拈一點塞進嘴裡的閃念,但“好孩子”的教育還是讓我中止了邪念,又把鍋蓋蓋好了。沒想到下午全體學生集合時,校長批評有人在食堂裡偷菜吃。我有點緊張,是我嗎?我看了一眼媽媽,她分明在看著我!是有人看到我揭鍋蓋了嗎。也可能不是說我,是別的同學真的偷吃了。我後悔不該進食堂,不該去揭鍋蓋。媽媽的目光顯然很鋒利,那時雖然缺衣少食,我們自己做飯菜時,有時全家四口人就一個鹽蛋當菜,一人四分之一塊,但媽媽也絕不容許發生這樣的事!放學後媽媽沒說這事,我也沒說這事,這事卻成為了我一生的警鐘!

媽媽的學校——想念媽媽之二

記憶裡做食堂工友的是位阿姨,好像還是位姑娘,不高,有點胖,有點黑,我覺得很好看,她也總笑咪咪地對著我,而且喜歡帶著我睡覺,那多半是我父親回家的時候。我也喜歡睡在她被窩裡,她總是摟著我講故事,說著說著我就做夢了。想起這,我就覺得自己是不會到她的食堂裡去偷東西吃的。

父親很少回家,我不知他在哪裡,關於右派關於勞改都是以後才明白的事。有很多的傍晚是我很孤獨的時候,那是媽媽放學後做家訪去了,我和弟弟就坐在門邊的石階上,眼睜睜看著天慢慢黑下來,盯著大門口快點出現媽媽的身影。有一回我坐著坐著要拉尿了,拉下褲子卻射不出來,尿在雞雞裡頭脹,雞雞就痛。我哭了起來,弟弟就去喊那工友阿姨。她脫了我褲子掏出我雞雞又摸了摸小肚子,說這是熱病,要我不要坐地上。然後她就出了校門,然後就帶回來一把草。她說這是車前草,煎水喝了我的雞雞就不痛了。

媽媽的學校——想念媽媽之二

果真就不痛了。這以後我和弟弟常常到學校後邊的山坡上去採草藥。弟弟體質很差,小時候常常猝發急病,上嘔下瀉一塊兒來,而且來得極其兇猛,有時還有好大好長的蛔蟲從嘴裡一條一條吐出來。這時候老師們都會圍攏來,七手八腳幫忙。媽媽聽說“上嘔下瀉腳扯筋(新化話讀‘尖’),午時三刻就昇天,”哪次都把她嚇個半死。她說弟弟是五八年我爹打右派那年生的,所以身體底子不好,老發病。我和弟弟那時學會了採草藥,在學校後邊挖半夏子摘金銀花,曬乾了就賣到藥鋪裡。一年下來也就賣幾塊錢,我就用來買幾本小書。那時沒有課外書,一本《小朋友》雜誌我翻來覆去看了大半年,後來我自已照著那模樣編了一本《小朋友》,一個叫楊憲凡的老師表揚了我好幾回。

媽媽的學校——想念媽媽之二

沿著這殘留的石階,我去尋找校門前的那條小街。以前那石板小街相攜著的兩層小木樓,直通到坡下的田凼,現在都成了參差錯落的新磚樓,夾著一條有坡度的村級小公路。在最下邊,我才看到有一幢小木樓的殘跡,淒涼而傷感地破落在那裡。我們在路邊看到一些上了年歲的人,就上去攀談這華山完小的過往。李健介紹我是周老師的崽,他們有的說知道有的說不知道,然後就帶我們走到一戶人家,把裡邊一個打牌的老人家喊了出來。這老人滿臉笑容,頭髮和牙齒都很稀疏,一聊,他竟然就是那棟被大火吞滅的大屋裡的人,現在談起那場災難,也只是一笑了之。他說他記得周老師,是外地來的老師,住在學校裡的。我又問起楊憲凡老師,他說也是外地來的老師,後來走了。啊,看來現在這學校裡的老師是沒有外地人了,也都不住在學校裡了,所以週末時大鐵門都得落鎖了。

媽媽的學校——想念媽媽之二

媽媽是城裡人,土改時參加工作當老師,最早在一個叫高峰的村裡教小學,那可是剛過豆蔻年華。從此就在這個叫吉慶區的山鄉小學裡轉了一輩子。我知道的就有崇山、華山、毛坪、高峰等等學校。媽媽的足跡就是我們門框上那副對聯:“聽毛主席話,跟共產黨走”,我跟著媽媽在華山完小從二年級讀到四年級,然後跟著她到離城裡更遠的毛坪完小讀到小學畢業,然後又跟她到毛坪公社高峰村的高峰小學,每天往返二十多里到毛坪讀完初中。總記得暑假的時候媽媽突然用一擔籠箱清理物品,然後請來一個當地農民擔著擔子,拉著我和弟弟的手就走,就走到了另一所學校。我的記憶中媽媽的全部家當就是那擔籠箱。媽媽最後又回到了高峰小學,是因為文革時期要求教師都回原籍教學,媽媽不願回城裡去,她習慣了山鄉的生活,要求回到解放初參加工作的第一所學校去,“就算那裡是我的原籍吧!”而且把在農場勞動的父親也帶到高峰大隊插隊落戶。二十世紀後《文學界》雜誌給我做“詩人與故鄉”的專題,我想了半天我的故鄉在哪?也就遵從媽媽的說法,把故鄉的專題做在了高峰。

媽媽的學校——想念媽媽之二

記得媽媽剛調到高峰小學不久,一個晚上,家裡突然來了很多人,進門就是一聲聲的“周老師”,特別快樂。媽媽一看,眼裡放出光芒來,嘴裡那哈哈的笑聲旋風起地一般。原來,是吉慶到溫塘的縣級公路開工了,這條公路正從高峰小學門前過,全區的義務民工隊伍開來了。媽媽在很多學校當過老師,民工裡邊很多是她的學生,他們聽說周老師在這裡,都跑來看老師了。這個晚上就像開工慶典一樣熱鬧。媽媽說你們這麼遠跑來修路,累了就到老師屋裡來喝口茶啊,都說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一個小夥子立馬接話:“周老師啊,我們現在是出門千日好,在家一日難啊,在這裡又有周老師掛著我們,多好啊!”

這些笑聲都是從心裡發出來的,在媽媽身邊呆久了我就能聽明白了。除了那一次媽媽帶我們到華山完小是坐的車,後來我就沒看到媽媽再坐過車,媽媽要把這錢省下來給那些上不起學的農家孩子交學費或者買文具和書。我們兩兄弟穿不了的衣服,媽媽也都給他們留著。媽媽煮晚飯時一定要有鍋巴,因為晚上總有學校附近的學生和早就長大了的學生到家裡來玩,一進門,他們就要打開鍋蓋看看……

媽媽的學校——想念媽媽之二

在高峰那所學校,媽媽讓我像農村孩子一樣邊讀書邊乾點農活。她給我置辦了所有農具,星期天、寒暑假我都必須和農民出工,去幹挖荒土、插田、種地、割禾等等一切農活,早晨起來要先剎牛草、撿糞送到生產隊,再吃早飯去十里外的學校讀書。村裡尊敬我媽媽,因此也給我記工分,每年我都可以從村裡分得些稻穀啊紅薯啊玉米啊什麼的,還能分得幾角幾塊錢的小收入。我沒有覺得過苦,我覺得我有了公社社員的光榮。

媽媽的學校,是我兒時成長的最接地氣的搖籃。最初落地的華山完小,當然是我永遠的珍藏!我握著眼前這位記得從外地來的周老師的老農民的手,就像又觸摸到了當年華山完小大木門上那根大木閂。曾經的存在,依然那麼真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