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胡惟庸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漂亮的學姐

開宗明義:胡惟庸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小人,恰巧又被朱元璋利用。

在李善長被朱元璋猜忌,離開丞相崗位時,向朱元璋推薦了一個接班人,他就是胡惟庸。於是,在戰爭年代沒有什麼突出貢獻的胡惟庸,美滋滋的當上了左丞相。

這時的李善長,還以為自己找了一個資歷淺、易控制的人,還準備當幕後的操盤手,只讓胡惟庸充當檯面上的代表。

誰知道,胡惟庸是個有手段的人。

沒多少功夫,就都鬥倒了右丞相汪廣陽,獨攬丞相大權。這個時候,李善長髮現,這個人不是自己能夠控制的了。可是,為時已晚。

大權獨攬的胡惟庸,成為了皇帝朱元璋之下的第一人。

虛榮、狂妄的負能量,充滿了胡惟庸的內心。他開始貪汙腐化、大肆擴張豪宅、廣納妻妾,個人的生活奢侈到極點。

這還不夠,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嘛。胡惟庸還把朝中的官員紛紛落下水,成為他的同黨。看著人多勢眾,他做起了皇帝的美夢。

朱元璋,正冷冷的看著這個跳樑小醜。胡惟庸,跳的在厲害,他都不怕。他的目的,是要廢除這個延續千年的丞相制度。

終於,有人告發胡惟庸謀反。

朱元璋一句話,就把胡惟庸下了大牢。陸陸續續的,牽扯了好幾萬人。這麼多人,怎麼辦?很簡單,朱元璋一句話:都殺了吧。

人都殺了,丞相這個職位也廢了吧。

朱元璋命令:後世子孫不許再設立丞相。這個農民出身的皇帝,終於實現了大權獨攬。


溫乎

胡惟庸絕對是中國歷史上結點式的重要人物,胡惟庸之死直接導致了中國古代史上千餘年的丞相制度的廢除。我們現在所熟悉的胡惟庸只是“胡藍大獄”中的胡惟庸,也是胡惟庸生命的盡頭,對此前的胡惟庸則知之甚少,那麼真實的胡惟庸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呢?

胡惟庸是淮西勳舊的重要成員之一。胡惟庸早年隨朱元璋起兵,歷任元帥府奏差、寧國主簿、知縣、吉安通判、湖廣僉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職。洪武三年,拜中書省參知政事。論才能,胡惟庸遠在李善長和劉伯溫之下,但胡惟庸善於逢迎,加上同屬淮西勳舊,因而深得朱元璋和李善長的賞識。朱元璋開國後,在確立左右丞相的過程中,朱元璋一度想讓劉伯溫出任右丞相,以制衡擔任左丞相的李善長,劉伯溫有自知之明,為了避免遭到淮西貴族的排擠和嫉恨,劉伯溫拒絕了朱元璋的美意,並很快以年老為由辭職還鄉,朱元璋同意了劉伯溫的請求,但同時向劉伯溫請教誰可以出任右丞相一職,在問及胡惟庸是否能夠擔當右丞相一職時,劉伯溫向朱元璋直言絕對不可以任用胡惟庸這樣的小人,一旦任用必會招致很大的禍患。

但是胡惟庸還是憑藉李善長的強力推薦,從而在洪武六年順利獲得了相位,由於李善長彼時已經辭職還鄉,而另一位右丞相汪廣洋又很難對胡惟庸形成有效的制衡,所以胡惟庸權傾一時,洪武十年,胡惟庸晉升為左丞相,位極人臣。胡惟庸隨即對劉伯溫展開了瘋狂的報復,命人向朱元璋告密說劉伯溫有自立為王的傾向,劉伯溫嚇得不敢再在老家居住,只得寄居京城,後來劉伯溫的死據說也是胡惟庸命人從中暗算的。

胡惟庸後來因為謀反罪名被朱元璋下令處斬,歷史上許多人都為胡惟庸翻過案,認為胡惟庸死的冤,實際上朱元璋雖然有過錯,錯在打擊擴大面,實行連坐,使得許多無辜的人也受戮,但現在根據許多史料的批露基本上胡惟庸謀反是真的,胡惟庸在得知定遠老家宅院的舊井中忽生石筍的“吉瑞”後,加之又有人告訴他祖墳中好幾個墳頭“夜有火光熾天”,墳頭冒煙,老胡以為是天降吉兆,“益喜自負”,忖度自己又要“進步”了,實際上就是謀反做皇帝。

胡惟庸人品不好,死的不冤,只是朱皇帝太狠,後人略表同情而已。


青年史學家

官拜左相

龍鳳元年(1355年),胡惟庸投朱元璋於和州,歷任元帥府奏差、寧國主簿、知縣、吉安通判、湖廣僉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職。

吳元年(1367年),召為太常少卿,進本寺卿。

洪武三年(1370年),拜中書省參知政事。

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憑李善長推薦,任右丞相,約至洪武十年(1377年)進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驕縱跋扈

自從楊憲被誅後,朱元璋認為胡惟庸有才幹,很寵信他。胡惟庸也自覺奮進,曾以遇事小心謹慎博得朱元璋歡心,進一步獲得朱元璋的寵信。

他為此當了多年獨相,生殺廢黜大事,有的不報告朱元璋便徑直執行。內外各部門的奏章,他都先拿來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各方面熱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職位的功臣武夫,競相奔走於其門,賄送金帛、名馬、玩好之物,不可勝計。大將軍徐達極恨他奸惡,從容地告訴了朱元璋。胡惟庸於是誘惑徐達的守門人福壽,圖謀害徐達,但被福壽揭發。

御史中丞也曾說過他的短處。後來劉基生病,朱元璋派惟庸帶醫生探視,胡惟庸便對劉基下毒。劉基死後,他更加無所顧忌。他與太師李善長相勾結,將哥哥的女兒嫁善長的侄子李佑為妻。學士吳伯宗彈劾胡惟庸,差點大禍臨頭。此後,他權勢更盛。在他定遠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筍,出水數尺深,獻媚的人爭相說這是祥瑞之兆。他們還說胡惟庸祖父三代的墳墓上,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夜空。胡惟庸更加高興和自負,從此有了異心。

心懷異志

吉安侯陸仲亨從陝西回來,擅自乘坐驛車。朱元璋大怒,責罵他說:“中原在戰亂之後,人民剛剛復業,驛站戶買馬非常艱難。如果大家都像你這樣,人民就是將子女全部賣掉,也不能供給。”責令他到代縣捕盜賊。

平涼侯費聚奉命安撫蘇州軍民,整天沉溺酒色。朱元璋大怒,責令他往西北去招降蒙古,他無功而返,朱元璋又嚴厲斥責他。兩人都非常害怕。胡惟庸便暗中對兩人威逼利誘。兩人一向愚勇,見胡惟庸正專權用事,便與他秘密往來。兩人曾到胡惟庸家飲酒,酒酣時,胡惟庸屏退左右,對他倆說:“我等所幹的事多不合法,一旦被發覺將怎麼辦?”兩人更加惶恐。胡惟庸於是將自己的主意告訴了他們,令他們在外面收集兵馬。

胡惟庸又曾與陳寧坐在中書省中,閱覽天下兵馬簿籍,令都督毛驤將衛士劉遇賢和亡命之徒魏文進收為心腹,說:“我會用得著你。”太僕寺丞李存義是李善長的弟弟,胡惟庸的女婿李佑的父親,胡惟庸令他暗中遊說李善長。李善長年紀已老,不能堅決拒絕,開始不同意,後來便依違其間了。胡惟庸更加以為事情可以成功,於是派明州衛指揮林賢出海招引倭寇,與他們約定日期相會。又派元舊臣封績致書元朝,向元朝嗣君稱臣,請求出兵做外應。這些事都還沒有發出。正好胡惟庸的兒子坐馬車奔馳過市,墜死於車下,胡惟庸將駕車的人殺死。朱元璋大怒,命他償命。胡惟庸請求用金帛補償駕車人家,朱元璋不許。胡惟庸害怕了,便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人圖謀起事,密告四方以及依從於自己的武臣。


歷史大學堂

胡惟庸,歷史上最後一個宰相,自胡惟庸被朱元璋誅殺之後,朱元璋也順手就把幾千年來的宰相一職徹底廢除。

從這個角度來說,朱元璋從開始用胡惟庸,到最後誅殺,都是事先布好的局,而胡惟庸就是朱元璋手中的一枚棋子。很可惜的是,胡惟庸自己沒有認清形勢,反而狂妄自大,最後落了個作繭自縛。

中國古代王朝一直都是不斷在加強中央集權制度。這其中就涉及到皇權和相權之間的矛盾如何處理。古代君王雖然高高在上,九五之尊,但是卻並非能為所欲為。很多時候,宰相其權利相當之大,如果宰相比較強勢,有時候皇帝還不能不停宰相的。在古代危害皇權的勢力無非就是宗親、外戚、宰相和宦官等。宗親和外戚基本都是皇帝自家人,打來打去,皇權都還是在自家裡轉悠。但是宰相和宦官一般都是外人,弄不好就要改朝換代。因此,歷代君王都在想方設法如何消弱相權。漢武帝的時候成立內朝制,隋唐設立三省六部制,這些都是在不斷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到了朱元璋手裡,他就考慮如何能夠打壓相權。他利用胡惟庸這個小人,解決了徐達,毒死了劉伯溫,又剔除了李善長。他對胡惟庸的很多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比如,胡惟庸私下收受賄賂,朱元璋是知曉的,但是他不說。外國使節進京進貢,胡惟庸私扣使節,結果和汪廣洋互相推諉,還把責任推到禮部,朱元璋處死汪廣洋,但是卻放過了胡惟庸。

朱元璋真正開始收拾胡惟庸,是因為他兒子縱馬奔行大街,結果被摔下讓路過的馬車壓死,胡惟庸竟然處死馬車馬伕,被朱元璋知道後讓胡惟庸的兒子抵命。而後來胡惟庸竟然蠢蠢欲動,讓朱元璋一把拿下。

從這一點來看,胡惟庸確實高看自己,有點過於自負,他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朱元璋的眼裡就是一枚棋子,一個小丑。朱元璋那麼聰明,不可能不知道胡惟庸的所作所為,只所以清楚胡惟庸的為人,朱元璋就故意把他拋出來,目的就是為了讓他盡情地表演,結果就是時機成熟,一巴掌再拍死他,順便去掉自己心中的一根刺,那就是對皇帝有制約作用的相權。

胡惟庸死了,幾千年的宰相制度被廢除,中央集權得到加強。所以說,胡惟庸不值得同情。


長安那片月

古便有成王敗寇一說,歷史也永遠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縱然有太史公一身正氣,冒著殺頭的危險將漢朝的敵人楚霸王大力歌頌,但是千古以來,為史如太史公者畢竟鳳毛麟角。

胡惟庸(?—1380年),漢族,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與李善長同鄉,與張昶為友。明朝開國功臣,最後一任中書省丞相因被疑叛亂,爆發了胡惟庸案,後被朱元璋處死。

胡惟庸案,簡稱“胡獄”或“胡黨之獄”,明初四大案之一。

那麼胡惟庸案真相到底如何?明代法令嚴峻,多諱言此事。即使到清朝修《明史》時,也只是說胡惟庸被誅時“反狀未盡露”,這不免讓人生疑。當我看到胡惟庸案件的時候,就心裡一直充滿著疑惑。


如果像歷史所記載的胡惟庸不過是區區一個跳樑小醜,英明的洪武大帝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找藉口廢掉丞相這個制度,任由胡惟庸胡作非為長達七年之久。在這七年的時間裡,胡惟庸結黨營私、賣官鬻爵,總之我們能想到的貪官惡勢力可能做到的胡丞相這七年都幹了。

可是事實上呢?

我並沒有在其他的一些書籍裡找到諸如此類的記載如:在胡惟庸執政這七年裡,民不聊生、老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也沒有提到當時老百姓對於胡惟庸如何恨之入骨。

一切的一切,都不得不讓我重新考慮胡惟庸案件。

相反,史書中倒是大力表揚了洪武大帝自從登基以來對於三農問題就做得很好。眾所周知,一個貪官橫行、腐化成風的政權,即便皇室再怎麼重視三農問題也是白搭,元順帝難得做一回好事,撥給淮河沿岸受災百姓糧食,不是也由於官吏層層剋扣到了老百姓手裡不僅僅剩下穀殼了麼?朱元璋的父母就是這麼餓死的!崇禎也算得上很有作為了,而且崇禎時期也沒看見有胡惟庸這麼能幹的天字第一號大貪官,可是皇帝撥給陝西的糧食不是也從十萬剋扣到五千了麼?

另一方面,在提到朱元璋肅貪這個問題上,史書中特別提出,開國之初,他老人家就出辣手嚴懲貪官汙吏了,即便是如朱亮祖這樣的立有大功的開國元勳也未能倖免。推而及之,我們沒有理由相信,朱元璋會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容忍自己的丞相醜態百出。而胡惟庸再怎麼膽大妄為,當看見那一張張人皮的時候,也肯定會嚇得晚上睡不踏實。總之無論如何我都不信,胡惟庸看著人皮的時候,居然還會不把朱元璋放在眼裡。

所以我得出的結論是:胡惟庸被抹黑了。當然他確實有很多不法的行為,但是他的那些行為其實算不得什麼十惡不赦。如果說胡惟庸被殺的原因,只能是他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朱元璋的賢相標準是找一條聽話的狗。

胡惟庸失敗了,不是失敗在他的不法上,而是失敗在他不該當這個丞相。除掉胡惟庸後,朱元璋在宣佈將胡惟庸案擴大為胡黨案的同時,還幹了一件史無前例的驚天大事:下了一道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詔書,毅然宣佈廢除在中國已有1600年之久的丞相制度。詔書說:

“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不聞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中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事皆朝廷總之。以後嗣君,勿得議置丞相,臣下此請者,置之重典(重刑)。”

如此,朱元璋對胡黨案窮追猛打的總目標真相大白了。與其說,朱元璋對胡惟庸恨之入骨,不如說他與中國丞相制度不共戴天。回顧中國歷史,自從中國有了丞相,就有了所謂的“君權與相權”之爭,但這種“戰爭”大多屬於文人士大夫的自戀浮誇,兩千年中國封建社會雖然實行的是官僚制度,但核心是君主專制,所有官僚為君主服務。所以,在以君主專制為核心的封建中國,除非皇帝主動放權或者年幼低能,在正常情況下,任何丞相與皇帝鬥,都不可能是皇帝的對手。

由於歷史已然消逝,胡惟庸簡單的原始記載出處,所以胡惟庸的功績已無從考證,但是他能夠堅持做七年丞相,相信也是有過人的實力的。可惜他碰到了權力慾極強的朱元璋,洪武大帝蓄謀已久,早就想找個充足的理由把丞相這個職位取消,因此即便這個時候是于謙、海瑞來做這個丞相,恐怕朱元璋也會故意找個理由把他廢掉,然後再潑給他無窮的髒水。


萌大奶愛歐派

明朝的胡惟庸的名氣雖然不比劉伯溫,但是還是能和李善長相比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洪武四大案其中一案就是胡惟庸,還有明朝的丞相制度就是在胡惟庸手裡結束的。胡惟庸在明史裡面是個關鍵人物。

胡惟庸,生年不詳,濠州定遠人,與李善長同鄉。最開始是寧國知縣,在李善長的推薦下,升至太常少卿。

洪武七年,擔任右丞相,李善長是左丞相,左丞相比右丞相高。洪武十年,接替李善長接任左丞相。也就是明朝兩個左丞相,一個是李善長,另外一個就是胡惟庸了,當然另外還有兩個人擔任過右丞相,那就是徐達與汪廣洋。

胡惟庸還是很有才幹的,所以朱元璋還是很寵信他的。胡惟庸坐丞相多年後,就比較不謹慎了,有很多事情不請示朱元璋就執行了,各部上來的奏章,他都要先看,對自己不利的,都扣下不送給朱元璋。

劉伯溫生病的時候,朱元璋派胡惟庸帶御醫前去醫治,而劉伯溫吃了御醫的藥之後,不見好轉,反而病死了。胡惟庸的侄女嫁給李善長的侄子,胡惟庸就更加的自負了。

他老家的井裡,長出了石筍,高出水面數尺,很多人都說是吉兆,還有人說胡惟庸祖父的墳上還有火光,很亮,胡惟庸聽了很高興,就開始有了異心。

吉安侯陸仲亨與平涼侯費聚因事被朱元璋斥責,胡惟庸就暗中招攬了這兩人,還讓他們到外面去招兵買馬。李存義是李善長的弟弟,胡惟庸女婿李佑的父親,胡惟庸就讓他暗中去遊說李善長,李善長開始是拒絕的,後來也就同意了。

胡惟庸的兒子坐馬車的時候墜死,胡惟庸就將馬車伕給殺死了,朱元璋命胡惟庸償命,胡惟庸就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準備起事。

洪武十三年,塗節和商皓告發胡惟庸,最後朱元璋就誅殺了胡惟庸,陳寧,塗節,順便把丞相把取消了。


歷史簡單說

要說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丞相,那必然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手下的胡惟庸了,以一個微末小吏用了僅僅十餘年的時間就坐上了丞相的寶座,位居百官之首,滿朝文臣武將與其結黨者達數萬人,然而若是細細品味其結局,也只不過是朱元璋利用的一個棋子,可以說胡惟庸的結局是朱元璋早就為其謀劃好的。

胡惟庸與朱元璋麾下的淮西子弟一樣,在朱元璋起兵之後回到家鄉招兵買馬時,投入到其帳下從基層秘書做起,長袖善舞的他先是通過朱元璋與陳友諒交戰時輔助李善長建造戰船,受到了文臣之首的垂青,再借著李善長這棵大樹扶搖直上,更是在李善長的極力推薦之下坐上了中書省左丞相地官位。在朱元璋這個猜忌心如此之重的皇帝手下,要想自保必須得有強大的實力,當時的胡惟庸就是這樣想的,懷揣著極強的政治野心、利用身居的高位,他大肆地廣招門徒、安插親信,即使是開國的驕兵悍將因犯法而被朱元璋處理過的(如趙庸、朱亮祖等人),也都被胡惟庸一一拉攏過來,如此地費盡心機為的就是在災難來臨時,能夠永保榮華富貴。

精明地乞丐皇帝朱元璋眼裡是揉不進沙子的,胡惟庸的小動作早就被他察覺了,之所以沒有將其扼殺在搖籃中是皇帝心中有更大的謀劃——朱元璋要廢除這個制約著皇權達上千年的丞相制度。胡惟庸不是結黨營私嗎?那朱皇帝就讓他繼續結(要結就結個大的),並且很是放縱他,最後即使胡惟庸擅自決定官員的生殺升降,朱元璋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表面上不予理睬。各級官員把朱元璋對胡惟庸的欲擒故縱,當做成對他的寵信紛紛依附,胡惟庸的勢力也越來越大了。

當胡惟庸的勢力擴張到一定程度,朱元璋也認為影響力足以告誡天下人的時候,就以結黨營私、意圖謀反地罪名將胡惟庸及其黨羽三萬人盡數屠殺,並藉助此次案件的影響廢除了丞相制度。可憐胡惟庸為了自保,為了能有要挾皇帝的實力機關算盡,也只不過是朱皇帝玩弄的一個小丑罷了!


渠成談史

胡惟庸,歷史上最後一個宰相,自胡惟庸被朱元璋誅殺之後,朱元璋也順手就把幾千年來的宰相一職徹底廢除。從這個角度來說,朱元璋從開始用胡惟庸,到最後誅殺,都是事先布好的局,而胡惟庸就是朱元璋手中的一枚棋子。很可惜的是,胡惟庸自己沒有認清形勢,反而狂妄自大,最後落了個作繭自縛。我們現在所熟悉的胡惟庸只是“胡藍大獄”中的胡惟庸,也是胡惟庸生命的盡頭,對此前的胡惟庸則知之甚少,那麼真實的胡惟庸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呢?

胡惟庸與朱元璋麾下的淮西子弟一樣,在朱元璋起兵之後回到家鄉招兵買馬時,投入到其帳下從基層秘書做起,長袖善舞的他先是通過朱元璋與陳友諒交戰時輔助李善長建造戰船,受到了文臣之首的垂青,再借著李善長這棵大樹扶搖直上,更是在李善長的極力推薦之下坐上了中書省左丞相地官位。這時的李善長,還以為自己找了一個資歷淺、易控制的人,還準備當幕後的操盤手,只讓胡惟庸充當檯面上的代表。誰知道,胡惟庸是個有手段的人。沒多少功夫,就都鬥倒了右丞相汪廣陽,獨攬丞相大權。這個時候,李善長髮現,這個人不是自己能夠控制的了。可是,為時已晚。

在朱元璋這個猜忌心如此之重的皇帝手下,要想自保必須得有強大的實力,當時的胡惟庸就是這樣想的,懷揣著極強的政治野心、利用身居的高位,他大肆地廣招門徒、安插親信,即使是開國的驕兵悍將因犯法而被朱元璋處理過的(如趙庸、朱亮祖等人),也都被胡惟庸一一拉攏過來,如此地費盡心機為的就是在災難來臨時,能夠永保榮華富貴。

胡惟庸還是很有才幹的,所以朱元璋還是很寵信他的。胡惟庸坐丞相多年後,就比較不謹慎了,有很多事情不請示朱元璋就執行了,各部上來的奏章,他都要先看,對自己不利的,都扣下不送給朱元璋。胡惟庸的侄女嫁給李善長的侄子,胡惟庸就更加的自負了。他老家的井裡,長出了石筍,高出水面數尺,很多人都說是吉兆,還有人說胡惟庸祖父的墳上還有火光,很亮,胡惟庸聽了很高興,就開始有了異心。

更主要的是,胡惟庸把手伸進了軍隊,與涼國公藍玉、延安侯唐勝宗、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等外來密切,心懷異志,招兵買馬,直接威脅到朱元璋的帝權。後來胡惟庸的兒子坐馬車的時候墜死,胡惟庸就將馬車伕給殺死了,朱元璋命胡惟庸償命,胡惟庸就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準備起事。洪武十三年,塗節和商皓告發胡惟庸,最後朱元璋就誅殺了胡惟庸。除掉胡惟庸後,朱元璋在宣佈將胡惟庸案擴大為胡黨案,陸陸續續的,牽扯了好幾萬人。還幹了一件史無前例的驚天大事:下了一道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詔書,毅然宣佈廢除在中國已有1600年之久的丞相制度。

與其說,朱元璋對胡惟庸恨之入骨,不如說他與中國丞相制度不共戴天。回顧中國歷史,自從中國有了丞相,就有了所謂的“君權與相權”之爭,但這種“戰爭”大多屬於文人士大夫的自戀浮誇,兩千年中國封建社會雖然實行的是官僚制度,但核心是君主專制,所有官僚為君主服務。所以,在以君主專制為核心的封建中國,除非皇帝主動放權或者年幼低能,在正常情況下,任何丞相與皇帝鬥,都不可能是皇帝的對手。


星火動漫社

愚蠢,不折不扣的小人,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丑,野心還挺大,沒有什麼是他不敢做的,愚蠢的竟然想挑戰朱元璋的權利,完全一個沒腦子的跳樑小醜,害死劉基,拉攏李善長,培養一大批自己的親信,幹什麼事不向朱老闆彙報,自作主張,等等之類,他還幻想著自己是最高統帥,真的沒腦子。

朱元璋何等聰明,大智若愚,他故意讓胡惟庸和劉基鬥,就是他明白,你們兩個誰贏了誰敗了最後的贏家都是我,只不過你們現在做的是為我清除自己行駛權利的障礙罷了。朱元璋一直在欲擒故縱,他讓胡惟庸為所欲為,目的就是欲讓你滅亡必先讓你瘋狂,他目的不只是殺一個讓他毫不起眼的胡惟庸,他目的是要摧毀胡惟庸背後那個龐大的集團和讓他深惡痛絕,限制他權利的丞相制度。


司馬遷遺留

向敬之

胡惟庸有真才實幹,與朱元璋合作愉快有過蜜月期,最後卻因貪權而死於非命。

先論其才。

胡惟庸最初歸附和於和州,不過是元帥府的低級文職官員,後來轉任地方,應該是工作出色,而被招致朱元璋身邊,洪武三年拜中書省參知政事,即副丞相。三年後,李善長舉薦為右丞相,洪武十年進左丞相,居百官之首。

從胡惟庸的升職記來看,除了李善長的照應外,朱元璋對其能力的欣賞是至為關鍵的。

在胡惟庸獨掌或領銜中書省的六年裡,朱元璋不斷派徐達、李文忠、湯和、藍玉等征戰殘元餘兵、東南倭寇,接連打了勝仗。胡惟庸作為朝廷的大管家,督辦糧草、兵餉,功不可沒。

《明史·胡惟庸傳》說:“自楊憲誅,帝以惟庸為才,寵任之。惟庸亦自勵,嘗以曲謹當上意,寵遇日隆。”

再說其奸。

進入權力中樞的胡惟庸,結黨營私,排除異己,日見跋扈,甚至拉攏朱元璋用來制衡他的汪廣洋,進一步做大相權,威脅帝權。

胡惟庸不僅擅自毒死了劉伯溫,且與李善長結為姻親,讓朱元璋非常忌恨。這還是其次。

更主要的是,胡惟庸把手伸進了軍隊,與涼國公藍玉、延安侯唐勝宗、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等外來密切,心懷異志,招兵買馬,直接威脅到朱元璋的帝權。

《明史》評價胡惟庸說:“有明一代,鉅奸大惡,多出於寺人內豎,求之外廷諸臣,蓋亦鮮矣。當太祖開國之初,胡惟庸兇狡自肆,竟坐叛逆誅死。”故而,大才胡惟庸也就成了明朝第一奸臣。

當然,朱元璋製造了牽連甚廣、誅殺三萬的胡惟庸案,並頒發《昭示奸黨錄》佈告天下,真正的目的也是排除異己,加強帝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