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胡惟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漂亮的学姐

开宗明义:胡惟庸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小人,恰巧又被朱元璋利用。

在李善长被朱元璋猜忌,离开丞相岗位时,向朱元璋推荐了一个接班人,他就是胡惟庸。于是,在战争年代没有什么突出贡献的胡惟庸,美滋滋的当上了左丞相。

这时的李善长,还以为自己找了一个资历浅、易控制的人,还准备当幕后的操盘手,只让胡惟庸充当台面上的代表。

谁知道,胡惟庸是个有手段的人。

没多少功夫,就都斗倒了右丞相汪广阳,独揽丞相大权。这个时候,李善长发现,这个人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了。可是,为时已晚。

大权独揽的胡惟庸,成为了皇帝朱元璋之下的第一人。

虚荣、狂妄的负能量,充满了胡惟庸的内心。他开始贪污腐化、大肆扩张豪宅、广纳妻妾,个人的生活奢侈到极点。

这还不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胡惟庸还把朝中的官员纷纷落下水,成为他的同党。看着人多势众,他做起了皇帝的美梦。

朱元璋,正冷冷的看着这个跳梁小丑。胡惟庸,跳的在厉害,他都不怕。他的目的,是要废除这个延续千年的丞相制度。

终于,有人告发胡惟庸谋反。

朱元璋一句话,就把胡惟庸下了大牢。陆陆续续的,牵扯了好几万人。这么多人,怎么办?很简单,朱元璋一句话:都杀了吧。

人都杀了,丞相这个职位也废了吧。

朱元璋命令:后世子孙不许再设立丞相。这个农民出身的皇帝,终于实现了大权独揽。


温乎

胡惟庸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结点式的重要人物,胡惟庸之死直接导致了中国古代史上千余年的丞相制度的废除。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胡惟庸只是“胡蓝大狱”中的胡惟庸,也是胡惟庸生命的尽头,对此前的胡惟庸则知之甚少,那么真实的胡惟庸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胡惟庸是淮西勋旧的重要成员之一。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论才能,胡惟庸远在李善长和刘伯温之下,但胡惟庸善于逢迎,加上同属淮西勋旧,因而深得朱元璋和李善长的赏识。朱元璋开国后,在确立左右丞相的过程中,朱元璋一度想让刘伯温出任右丞相,以制衡担任左丞相的李善长,刘伯温有自知之明,为了避免遭到淮西贵族的排挤和嫉恨,刘伯温拒绝了朱元璋的美意,并很快以年老为由辞职还乡,朱元璋同意了刘伯温的请求,但同时向刘伯温请教谁可以出任右丞相一职,在问及胡惟庸是否能够担当右丞相一职时,刘伯温向朱元璋直言绝对不可以任用胡惟庸这样的小人,一旦任用必会招致很大的祸患。

但是胡惟庸还是凭借李善长的强力推荐,从而在洪武六年顺利获得了相位,由于李善长彼时已经辞职还乡,而另一位右丞相汪广洋又很难对胡惟庸形成有效的制衡,所以胡惟庸权倾一时,洪武十年,胡惟庸晋升为左丞相,位极人臣。胡惟庸随即对刘伯温展开了疯狂的报复,命人向朱元璋告密说刘伯温有自立为王的倾向,刘伯温吓得不敢再在老家居住,只得寄居京城,后来刘伯温的死据说也是胡惟庸命人从中暗算的。

胡惟庸后来因为谋反罪名被朱元璋下令处斩,历史上许多人都为胡惟庸翻过案,认为胡惟庸死的冤,实际上朱元璋虽然有过错,错在打击扩大面,实行连坐,使得许多无辜的人也受戮,但现在根据许多史料的批露基本上胡惟庸谋反是真的,胡惟庸在得知定远老家宅院的旧井中忽生石笋的“吉瑞”后,加之又有人告诉他祖坟中好几个坟头“夜有火光炽天”,坟头冒烟,老胡以为是天降吉兆,“益喜自负”,忖度自己又要“进步”了,实际上就是谋反做皇帝。

胡惟庸人品不好,死的不冤,只是朱皇帝太狠,后人略表同情而已。


青年史学家

官拜左相

龙凤元年(1355年),胡惟庸投朱元璋于和州,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

吴元年(1367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

洪武三年(1370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

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至洪武十年(1377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骄纵跋扈

自从杨宪被诛后,朱元璋认为胡惟庸有才干,很宠信他。胡惟庸也自觉奋进,曾以遇事小心谨慎博得朱元璋欢心,进一步获得朱元璋的宠信。

他为此当了多年独相,生杀废黜大事,有的不报告朱元璋便径直执行。内外各部门的奏章,他都先拿来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各方面热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功臣武夫,竞相奔走于其门,贿送金帛、名马、玩好之物,不可胜计。大将军徐达极恨他奸恶,从容地告诉了朱元璋。胡惟庸于是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图谋害徐达,但被福寿揭发。

御史中丞也曾说过他的短处。后来刘基生病,朱元璋派惟庸带医生探视,胡惟庸便对刘基下毒。刘基死后,他更加无所顾忌。他与太师李善长相勾结,将哥哥的女儿嫁善长的侄子李佑为妻。学士吴伯宗弹劾胡惟庸,差点大祸临头。此后,他权势更盛。在他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献媚的人争相说这是祥瑞之兆。他们还说胡惟庸祖父三代的坟墓上,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夜空。胡惟庸更加高兴和自负,从此有了异心。

心怀异志

吉安侯陆仲亨从陕西回来,擅自乘坐驿车。朱元璋大怒,责骂他说:“中原在战乱之后,人民刚刚复业,驿站户买马非常艰难。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人民就是将子女全部卖掉,也不能供给。”责令他到代县捕盗贼。

平凉侯费聚奉命安抚苏州军民,整天沉溺酒色。朱元璋大怒,责令他往西北去招降蒙古,他无功而返,朱元璋又严厉斥责他。两人都非常害怕。胡惟庸便暗中对两人威逼利诱。两人一向愚勇,见胡惟庸正专权用事,便与他秘密往来。两人曾到胡惟庸家饮酒,酒酣时,胡惟庸屏退左右,对他俩说:“我等所干的事多不合法,一旦被发觉将怎么办?”两人更加惶恐。胡惟庸于是将自己的主意告诉了他们,令他们在外面收集兵马。

胡惟庸又曾与陈宁坐在中书省中,阅览天下兵马簿籍,令都督毛骧将卫士刘遇贤和亡命之徒魏文进收为心腹,说:“我会用得着你。”太仆寺丞李存义是李善长的弟弟,胡惟庸的女婿李佑的父亲,胡惟庸令他暗中游说李善长。李善长年纪已老,不能坚决拒绝,开始不同意,后来便依违其间了。胡惟庸更加以为事情可以成功,于是派明州卫指挥林贤出海招引倭寇,与他们约定日期相会。又派元旧臣封绩致书元朝,向元朝嗣君称臣,请求出兵做外应。这些事都还没有发出。正好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奔驰过市,坠死于车下,胡惟庸将驾车的人杀死。朱元璋大怒,命他偿命。胡惟庸请求用金帛补偿驾车人家,朱元璋不许。胡惟庸害怕了,便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图谋起事,密告四方以及依从于自己的武臣。


历史大学堂

胡惟庸,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自胡惟庸被朱元璋诛杀之后,朱元璋也顺手就把几千年来的宰相一职彻底废除。

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元璋从开始用胡惟庸,到最后诛杀,都是事先布好的局,而胡惟庸就是朱元璋手中的一枚棋子。很可惜的是,胡惟庸自己没有认清形势,反而狂妄自大,最后落了个作茧自缚。

中国古代王朝一直都是不断在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这其中就涉及到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古代君王虽然高高在上,九五之尊,但是却并非能为所欲为。很多时候,宰相其权利相当之大,如果宰相比较强势,有时候皇帝还不能不停宰相的。在古代危害皇权的势力无非就是宗亲、外戚、宰相和宦官等。宗亲和外戚基本都是皇帝自家人,打来打去,皇权都还是在自家里转悠。但是宰相和宦官一般都是外人,弄不好就要改朝换代。因此,历代君王都在想方设法如何消弱相权。汉武帝的时候成立内朝制,隋唐设立三省六部制,这些都是在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到了朱元璋手里,他就考虑如何能够打压相权。他利用胡惟庸这个小人,解决了徐达,毒死了刘伯温,又剔除了李善长。他对胡惟庸的很多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胡惟庸私下收受贿赂,朱元璋是知晓的,但是他不说。外国使节进京进贡,胡惟庸私扣使节,结果和汪广洋互相推诿,还把责任推到礼部,朱元璋处死汪广洋,但是却放过了胡惟庸。

朱元璋真正开始收拾胡惟庸,是因为他儿子纵马奔行大街,结果被摔下让路过的马车压死,胡惟庸竟然处死马车马夫,被朱元璋知道后让胡惟庸的儿子抵命。而后来胡惟庸竟然蠢蠢欲动,让朱元璋一把拿下。

从这一点来看,胡惟庸确实高看自己,有点过于自负,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朱元璋的眼里就是一枚棋子,一个小丑。朱元璋那么聪明,不可能不知道胡惟庸的所作所为,只所以清楚胡惟庸的为人,朱元璋就故意把他抛出来,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尽情地表演,结果就是时机成熟,一巴掌再拍死他,顺便去掉自己心中的一根刺,那就是对皇帝有制约作用的相权。

胡惟庸死了,几千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所以说,胡惟庸不值得同情。


长安那片月

古便有成王败寇一说,历史也永远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纵然有太史公一身正气,冒着杀头的危险将汉朝的敌人楚霸王大力歌颂,但是千古以来,为史如太史公者毕竟凤毛麟角。

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

胡惟庸案,简称“胡狱”或“胡党之狱”,明初四大案之一。

那么胡惟庸案真相到底如何?明代法令严峻,多讳言此事。即使到清朝修《明史》时,也只是说胡惟庸被诛时“反状未尽露”,这不免让人生疑。当我看到胡惟庸案件的时候,就心里一直充满着疑惑。


如果像历史所记载的胡惟庸不过是区区一个跳梁小丑,英明的洪武大帝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找借口废掉丞相这个制度,任由胡惟庸胡作非为长达七年之久。在这七年的时间里,胡惟庸结党营私、卖官鬻爵,总之我们能想到的贪官恶势力可能做到的胡丞相这七年都干了。

可是事实上呢?

我并没有在其他的一些书籍里找到诸如此类的记载如:在胡惟庸执政这七年里,民不聊生、老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没有提到当时老百姓对于胡惟庸如何恨之入骨。

一切的一切,都不得不让我重新考虑胡惟庸案件。

相反,史书中倒是大力表扬了洪武大帝自从登基以来对于三农问题就做得很好。众所周知,一个贪官横行、腐化成风的政权,即便皇室再怎么重视三农问题也是白搭,元顺帝难得做一回好事,拨给淮河沿岸受灾百姓粮食,不是也由于官吏层层克扣到了老百姓手里不仅仅剩下谷壳了么?朱元璋的父母就是这么饿死的!崇祯也算得上很有作为了,而且崇祯时期也没看见有胡惟庸这么能干的天字第一号大贪官,可是皇帝拨给陕西的粮食不是也从十万克扣到五千了么?

另一方面,在提到朱元璋肃贪这个问题上,史书中特别提出,开国之初,他老人家就出辣手严惩贪官污吏了,即便是如朱亮祖这样的立有大功的开国元勋也未能幸免。推而及之,我们没有理由相信,朱元璋会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容忍自己的丞相丑态百出。而胡惟庸再怎么胆大妄为,当看见那一张张人皮的时候,也肯定会吓得晚上睡不踏实。总之无论如何我都不信,胡惟庸看着人皮的时候,居然还会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

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胡惟庸被抹黑了。当然他确实有很多不法的行为,但是他的那些行为其实算不得什么十恶不赦。如果说胡惟庸被杀的原因,只能是他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朱元璋的贤相标准是找一条听话的狗。

胡惟庸失败了,不是失败在他的不法上,而是失败在他不该当这个丞相。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在宣布将胡惟庸案扩大为胡党案的同时,还干了一件史无前例的惊天大事:下了一道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诏书,毅然宣布废除在中国已有1600年之久的丞相制度。诏书说: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中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君,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此请者,置之重典(重刑)。”

如此,朱元璋对胡党案穷追猛打的总目标真相大白了。与其说,朱元璋对胡惟庸恨之入骨,不如说他与中国丞相制度不共戴天。回顾中国历史,自从中国有了丞相,就有了所谓的“君权与相权”之争,但这种“战争”大多属于文人士大夫的自恋浮夸,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实行的是官僚制度,但核心是君主专制,所有官僚为君主服务。所以,在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封建中国,除非皇帝主动放权或者年幼低能,在正常情况下,任何丞相与皇帝斗,都不可能是皇帝的对手。

由于历史已然消逝,胡惟庸简单的原始记载出处,所以胡惟庸的功绩已无从考证,但是他能够坚持做七年丞相,相信也是有过人的实力的。可惜他碰到了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洪武大帝蓄谋已久,早就想找个充足的理由把丞相这个职位取消,因此即便这个时候是于谦、海瑞来做这个丞相,恐怕朱元璋也会故意找个理由把他废掉,然后再泼给他无穷的脏水。


萌大奶爱欧派

明朝的胡惟庸的名气虽然不比刘伯温,但是还是能和李善长相比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洪武四大案其中一案就是胡惟庸,还有明朝的丞相制度就是在胡惟庸手里结束的。胡惟庸在明史里面是个关键人物。

胡惟庸,生年不详,濠州定远人,与李善长同乡。最开始是宁国知县,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升至太常少卿。

洪武七年,担任右丞相,李善长是左丞相,左丞相比右丞相高。洪武十年,接替李善长接任左丞相。也就是明朝两个左丞相,一个是李善长,另外一个就是胡惟庸了,当然另外还有两个人担任过右丞相,那就是徐达与汪广洋。

胡惟庸还是很有才干的,所以朱元璋还是很宠信他的。胡惟庸坐丞相多年后,就比较不谨慎了,有很多事情不请示朱元璋就执行了,各部上来的奏章,他都要先看,对自己不利的,都扣下不送给朱元璋。

刘伯温生病的时候,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前去医治,而刘伯温吃了御医的药之后,不见好转,反而病死了。胡惟庸的侄女嫁给李善长的侄子,胡惟庸就更加的自负了。

他老家的井里,长出了石笋,高出水面数尺,很多人都说是吉兆,还有人说胡惟庸祖父的坟上还有火光,很亮,胡惟庸听了很高兴,就开始有了异心。

吉安侯陆仲亨与平凉侯费聚因事被朱元璋斥责,胡惟庸就暗中招揽了这两人,还让他们到外面去招兵买马。李存义是李善长的弟弟,胡惟庸女婿李佑的父亲,胡惟庸就让他暗中去游说李善长,李善长开始是拒绝的,后来也就同意了。

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的时候坠死,胡惟庸就将马车夫给杀死了,朱元璋命胡惟庸偿命,胡惟庸就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准备起事。

洪武十三年,涂节和商皓告发胡惟庸,最后朱元璋就诛杀了胡惟庸,陈宁,涂节,顺便把丞相把取消了。


历史简单说

要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那必然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手下的胡惟庸了,以一个微末小吏用了仅仅十余年的时间就坐上了丞相的宝座,位居百官之首,满朝文臣武将与其结党者达数万人,然而若是细细品味其结局,也只不过是朱元璋利用的一个棋子,可以说胡惟庸的结局是朱元璋早就为其谋划好的。

胡惟庸与朱元璋麾下的淮西子弟一样,在朱元璋起兵之后回到家乡招兵买马时,投入到其帐下从基层秘书做起,长袖善舞的他先是通过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战时辅助李善长建造战船,受到了文臣之首的垂青,再借着李善长这棵大树扶摇直上,更是在李善长的极力推荐之下坐上了中书省左丞相地官位。在朱元璋这个猜忌心如此之重的皇帝手下,要想自保必须得有强大的实力,当时的胡惟庸就是这样想的,怀揣着极强的政治野心、利用身居的高位,他大肆地广招门徒、安插亲信,即使是开国的骄兵悍将因犯法而被朱元璋处理过的(如赵庸、朱亮祖等人),也都被胡惟庸一一拉拢过来,如此地费尽心机为的就是在灾难来临时,能够永保荣华富贵。

精明地乞丐皇帝朱元璋眼里是揉不进沙子的,胡惟庸的小动作早就被他察觉了,之所以没有将其扼杀在摇篮中是皇帝心中有更大的谋划——朱元璋要废除这个制约着皇权达上千年的丞相制度。胡惟庸不是结党营私吗?那朱皇帝就让他继续结(要结就结个大的),并且很是放纵他,最后即使胡惟庸擅自决定官员的生杀升降,朱元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表面上不予理睬。各级官员把朱元璋对胡惟庸的欲擒故纵,当做成对他的宠信纷纷依附,胡惟庸的势力也越来越大了。

当胡惟庸的势力扩张到一定程度,朱元璋也认为影响力足以告诫天下人的时候,就以结党营私、意图谋反地罪名将胡惟庸及其党羽三万人尽数屠杀,并借助此次案件的影响废除了丞相制度。可怜胡惟庸为了自保,为了能有要挟皇帝的实力机关算尽,也只不过是朱皇帝玩弄的一个小丑罢了!


渠成谈史

胡惟庸,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自胡惟庸被朱元璋诛杀之后,朱元璋也顺手就把几千年来的宰相一职彻底废除。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元璋从开始用胡惟庸,到最后诛杀,都是事先布好的局,而胡惟庸就是朱元璋手中的一枚棋子。很可惜的是,胡惟庸自己没有认清形势,反而狂妄自大,最后落了个作茧自缚。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胡惟庸只是“胡蓝大狱”中的胡惟庸,也是胡惟庸生命的尽头,对此前的胡惟庸则知之甚少,那么真实的胡惟庸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胡惟庸与朱元璋麾下的淮西子弟一样,在朱元璋起兵之后回到家乡招兵买马时,投入到其帐下从基层秘书做起,长袖善舞的他先是通过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战时辅助李善长建造战船,受到了文臣之首的垂青,再借着李善长这棵大树扶摇直上,更是在李善长的极力推荐之下坐上了中书省左丞相地官位。这时的李善长,还以为自己找了一个资历浅、易控制的人,还准备当幕后的操盘手,只让胡惟庸充当台面上的代表。谁知道,胡惟庸是个有手段的人。没多少功夫,就都斗倒了右丞相汪广阳,独揽丞相大权。这个时候,李善长发现,这个人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了。可是,为时已晚。

在朱元璋这个猜忌心如此之重的皇帝手下,要想自保必须得有强大的实力,当时的胡惟庸就是这样想的,怀揣着极强的政治野心、利用身居的高位,他大肆地广招门徒、安插亲信,即使是开国的骄兵悍将因犯法而被朱元璋处理过的(如赵庸、朱亮祖等人),也都被胡惟庸一一拉拢过来,如此地费尽心机为的就是在灾难来临时,能够永保荣华富贵。

胡惟庸还是很有才干的,所以朱元璋还是很宠信他的。胡惟庸坐丞相多年后,就比较不谨慎了,有很多事情不请示朱元璋就执行了,各部上来的奏章,他都要先看,对自己不利的,都扣下不送给朱元璋。胡惟庸的侄女嫁给李善长的侄子,胡惟庸就更加的自负了。他老家的井里,长出了石笋,高出水面数尺,很多人都说是吉兆,还有人说胡惟庸祖父的坟上还有火光,很亮,胡惟庸听了很高兴,就开始有了异心。

更主要的是,胡惟庸把手伸进了军队,与凉国公蓝玉、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等外来密切,心怀异志,招兵买马,直接威胁到朱元璋的帝权。后来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的时候坠死,胡惟庸就将马车夫给杀死了,朱元璋命胡惟庸偿命,胡惟庸就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准备起事。洪武十三年,涂节和商皓告发胡惟庸,最后朱元璋就诛杀了胡惟庸。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在宣布将胡惟庸案扩大为胡党案,陆陆续续的,牵扯了好几万人。还干了一件史无前例的惊天大事:下了一道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诏书,毅然宣布废除在中国已有1600年之久的丞相制度。

与其说,朱元璋对胡惟庸恨之入骨,不如说他与中国丞相制度不共戴天。回顾中国历史,自从中国有了丞相,就有了所谓的“君权与相权”之争,但这种“战争”大多属于文人士大夫的自恋浮夸,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实行的是官僚制度,但核心是君主专制,所有官僚为君主服务。所以,在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封建中国,除非皇帝主动放权或者年幼低能,在正常情况下,任何丞相与皇帝斗,都不可能是皇帝的对手。


星火动漫社

愚蠢,不折不扣的小人,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丑,野心还挺大,没有什么是他不敢做的,愚蠢的竟然想挑战朱元璋的权利,完全一个没脑子的跳梁小丑,害死刘基,拉拢李善长,培养一大批自己的亲信,干什么事不向朱老板汇报,自作主张,等等之类,他还幻想着自己是最高统帅,真的没脑子。

朱元璋何等聪明,大智若愚,他故意让胡惟庸和刘基斗,就是他明白,你们两个谁赢了谁败了最后的赢家都是我,只不过你们现在做的是为我清除自己行驶权利的障碍罢了。朱元璋一直在欲擒故纵,他让胡惟庸为所欲为,目的就是欲让你灭亡必先让你疯狂,他目的不只是杀一个让他毫不起眼的胡惟庸,他目的是要摧毁胡惟庸背后那个庞大的集团和让他深恶痛绝,限制他权利的丞相制度。


司马迁遗留

向敬之

胡惟庸有真才实干,与朱元璋合作愉快有过蜜月期,最后却因贪权而死于非命。

先论其才。

胡惟庸最初归附和于和州,不过是元帅府的低级文职官员,后来转任地方,应该是工作出色,而被招致朱元璋身边,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即副丞相。三年后,李善长举荐为右丞相,洪武十年进左丞相,居百官之首。

从胡惟庸的升职记来看,除了李善长的照应外,朱元璋对其能力的欣赏是至为关键的。

在胡惟庸独掌或领衔中书省的六年里,朱元璋不断派徐达、李文忠、汤和、蓝玉等征战残元余兵、东南倭寇,接连打了胜仗。胡惟庸作为朝廷的大管家,督办粮草、兵饷,功不可没。

《明史·胡惟庸传》说:“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隆。”

再说其奸。

进入权力中枢的胡惟庸,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日见跋扈,甚至拉拢朱元璋用来制衡他的汪广洋,进一步做大相权,威胁帝权。

胡惟庸不仅擅自毒死了刘伯温,且与李善长结为姻亲,让朱元璋非常忌恨。这还是其次。

更主要的是,胡惟庸把手伸进了军队,与凉国公蓝玉、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等外来密切,心怀异志,招兵买马,直接威胁到朱元璋的帝权。

《明史》评价胡惟庸说:“有明一代,巨奸大恶,多出于寺人内竖,求之外廷诸臣,盖亦鲜矣。当太祖开国之初,胡惟庸凶狡自肆,竟坐叛逆诛死。”故而,大才胡惟庸也就成了明朝第一奸臣。

当然,朱元璋制造了牵连甚广、诛杀三万的胡惟庸案,并颁发《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真正的目的也是排除异己,加强帝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