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滅亡的祕密原因,在於漢武帝的一項決策埋下禍根

秦朝中央政府施政機構的政治制度,為後世歷代王朝所沿襲。

劉邦建立西漢政權之後,大致上照搬了三公九卿制,只是修改了一些官名。

漢代的三公與秦代完全一樣:

丞相——照用。

太尉——照用。

御史大夫——照用。

漢朝滅亡的秘密原因,在於漢武帝的一項決策埋下禍根

三公與皇帝關係圖

漢代的九卿,與秦代的九卿,在名稱上修改了6個:

——————————————

秦朝九卿———漢朝九卿

——————————————

奉常——太常

郎中令——光祿勳

衛尉——執金吾

太僕——(漢朝照用秦朝的這個官名)

廷尉——大理

典客——大鴻臚

宗正——(漢朝照用秦朝的這個官名)

治粟內史——大司農

少府——(漢朝照用秦朝的這個官名)

漢朝滅亡的秘密原因,在於漢武帝的一項決策埋下禍根

漢代九卿關係圖

漢武帝繼位後,也許讀到了發生在前朝的趙高丞相指鹿為馬的歷史故事。

這可能給他造成了心理陰影。因而,他對丞相的權力過大很不滿意,心有忌諱。

現實之中,在武帝之前的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期間,西漢的丞相大多的主要的是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擔當丞相之職位並受到較為完備的禮遇——他們的權力大、地位顯赫,且已經成為一種慣例。這讓漢武帝心裡很不爽。

於是,漢武帝在與丞相意見不合的時候,經常會藉口打壓甚至殺死丞相,以致後來導致朝中大臣不願意接任丞相之職位。在較早的時候,漢武帝沒有親近丞相,而是親近並單獨重用晁錯。這跟晁錯的經歷有關。漢文帝時,晁錯擔任太常掌故(九卿之一太常的屬官),後歷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屬於準皇帝身邊的官員,帶有皇帝身邊親近官員的私人關係);景帝即位後,又任為內史(仍然是皇帝身邊官員),後來才升任御史大夫的。可以發現,晁錯做官的最初,是與皇帝的私人關係比較近的,他算是皇帝身邊的人,習慣上屬於“中朝官”的一類官員。

漢朝滅亡的秘密原因,在於漢武帝的一項決策埋下禍根

皇帝辦公的地方

漢武帝用人,實際上,他是不願意用“外朝官”,更願意用中朝官,甚至內朝官。

什麼是“外朝官”、“中朝官”、“內朝官”?

原來,後世對於皇帝的官員,有一種分類的方法,是按照與皇帝私人關係的遠近來分類的,可以分為三個類別:第一類別,是在內宮中給皇帝服務的官員,比如宦官等等,他們被稱為“

內朝官”;第二個類別,是在皇帝的身邊服務的機構,比如保管文書的職官尚書等等——最早相當於秘書性質的那些官員,他們在皇帝的“辦公室”上班,被稱為“中朝官”;第三個類別,就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等,他們在皇宮之外的衙門上班,被稱為“外朝官”。

外朝官是要“開府治事,自劈僚屬”的,相當於有一個小朝廷存在。

簡單的說,要整合一個班子,糾集在一起,分為各個部門(科室),在一個固定地方辦公。

這就一個“衙門”(辦公大院)了,獨立設置在皇宮之外,京城之內。

能夠設置這樣機構的,在秦朝和西漢初年,只有丞相等三公,各自享有此權利。

這在當時人的口中,叫作“黃閣”(辦事衙門)。黃閣,就是除皇帝機構外的辦事機構。因為皇帝的辦事機構使用的院落大門是硃紅色的,而丞相三公的辦事機構必須跟皇帝的有區別,必須將大門等處油漆成是黃色,因而稱“黃閣”。丞相等擁有這樣的辦事機構,當然算是殊榮了。

對於這樣的“黃閣”辦公,漢武帝極為反感,因為他看不見黃閣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所以,從漢武帝起,針對丞相的權力,開始進行了壓制。

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君權”針對“相權”最早的打擊,打擊的開始。

這在歷史教科書中,被稱作:加強或者強化“中央集權”。

漢朝滅亡的秘密原因,在於漢武帝的一項決策埋下禍根

雄才大略漢武帝

怎樣強化?

當然就是打擊相權,打擊三公的權力。

怎樣打擊?

開始的時候,並不方便明著減少丞相的權力,只能夠用兩個手段。

第一個手段:但凡任命的丞相,多用沒有豪門背景的出身寒微的讀書人。比如漢武帝讓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孫弘來做丞相,這樣做就改變了以前總是由貴族來做丞相的慣例。

第二個手段:重用朝中另外官職的官員,比如重用“中朝官”。

皇帝身邊有一群屬官,官職名尚書,官職不高,地位卑微,面對皇帝,非常聽話。掌管文書及群臣章奏,跟皇帝比較熟悉,依附關係也比較近。漢武帝時,以宦官來擔任尚書令。尚書令,最早也是秦朝設置,西漢沿置使用。後來漢成帝改用士人來擔任此官職。經過逐漸發展,後來東漢政務歸尚書,尚書令成為對君主負責總攬一切政令的首腦。

實質上,丞相的大權,最後被轉移到了皇帝身邊官員的手中。

漢朝滅亡的秘密原因,在於漢武帝的一項決策埋下禍根

外朝官實權被剝奪

掌權的不再是“外朝官”三公了,有的是“中朝官”,有的是“內朝官”了。

這樣做的好處,是加強了皇帝的權力;但是,其前提條件必須要強悍的皇帝,如果皇帝懦弱,朝中的大權就會旁落到內朝官的宦官們的手中。西漢和東漢後期,盡是宦官亂政的事情發生,其根源就在這兒。不過,皇帝們心裡願意,因為他們的得失考慮是這樣的——宦官專權比三公專權好一點,因為宦官專權不會丟掉江山,如果三公專權皇帝都沒得當了,那就比宦官當權更悲催了。這使得兩漢朝廷中後期越來越混亂,最後被農民起義推翻,重新改朝換代,陷入惡性循環,結果還是丟了江山。

這個雖然是教訓,但皇帝是不會吸取的,因為他會說:如果用了外朝官,江山丟得更快。此話也不假,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朝代更迭很頻繁,不是宦官,是外朝官的禍患!

當然,這已經跟統治者的能力不相干了,是體制上的死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