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明朝火器已經很厲害了,康熙乾隆為什麼選擇不用?

只發歷史

這這這真的是千古誤區啊!首先要扇一下明粉的臉了,明朝的火器也沒有多麼了不起,雖然他有很多跨世紀意義的武器裡面。清軍的火器也沒有那麼不堪,相比之下,清軍的火槍火炮要更加的優於明軍的火器,而且利用率也更高。



一般對於康熙摒棄火器不用的這個梗來自於這麼幾個地方:流放戴梓,沒有重視28發連環銃,打雅克薩的時候光有重炮沒有火槍,對於收繳回來的燧發槍就自己留著打獵用,說“八旗子弟,當以騎射為重”、“太祖憑騎射武藝定天下,今人不可忘本”。但事實上,這些梗要麼就是斷章取義,要麼就是沒好好分析。


首先關於戴梓,的確戴梓是個大發明家,但你說他不被重視這是不存在的。康熙前半段,清軍的火器中總會有戴梓的影子,當時比利時進貢番腸鳥槍,戴梓立馬自己就仿製了五把,然後康熙一高興這中火繩槍就成了清軍單兵制式火槍了。還有就是南懷仁提出比利時可以造沖天子母炮,結果造不出來,反倒是戴梓根據原理造了出來,後來被康熙廣泛投入軍用,並命名為“無敵威遠大將軍炮”,就是一種打開花彈的臼炮。再後來的征討葛爾丹中,該炮發揮了重要作用,這要遠比大明的臼炮厲害。


至於28發連環銃,在哪個工業水平落後的年代,手工製作的佛郎機尚且氣密性不好,跟何況一個連發的後裝武器呢,所以可以推斷以康熙的聰明才智,如果這個武器真的非常牛逼,那一定會投入軍用。

打雅克薩,是康熙根本就沒把俄毛子太當回事,所以出兵也才3000,畢竟俄毛子也才來了826個人,犯不上興師動眾,火炮也是彭春申請好幾次才批下的。因為當時的燧發槍和火繩槍威力差不多,所以康熙也沒必要把已經在軍隊中普遍的火繩槍換成燧發槍。



騎射一說也是因為八旗子弟自入關之後就變得頹廢了,康熙看不下去了說,你們都得給我好好練武,這麼廢以後打仗怎麼辦。


其實自康熙開始,大清的火器就已經確定下來了,統一採用火槍火炮和火箭,對火炮的型號有了更嚴格的規定,裝備率和利用率也是要高於明軍,因此,說康熙不重視火器,那次打仗不是靠火器贏得,不存在的。


火器工坊

先說說明清火器的問題。

明朝火器開始發展,到清朝並不是不用,而是沒有發展。清朝配備的火器與明朝相比肯定是有發展的,只是進步不大,與西方一對比,就覺得清朝火器落後乃至不用這種幻覺。

而對於明朝而言,火器發源乃至發展是一個新事物的開始,所以想當然的覺得明比清的火器要高大上。其實在明處之際,單兵火器多是單眼銃、三眼銃、甚至五眼銃,它雖然威力很大,但裝填極為麻煩,且射程比弓弩還近。

到後期才得到改進,而清幾乎全部繼承了明朝的火器傳統。

原本明軍裝備了大量的“紅夷大炮”,清軍繳獲到這些火炮後,也讓它們大批走向戰場。清軍入關以後,八旗和綠營的步兵都開始大規模裝備火繩槍、火炮。

下圖為康熙檢閱八旗火槍方陣

氣勢還是很壯觀的。而清朝完全繼承明朝火器之時,在清朝歷代的反叛,或者對外之際都有使用火器對敵的資料,並不是我們所想的,只會騎馬射箭。

下圖是康熙徵準葛爾丹的火器使用圖

清朝至於明朝火器運用,使用的更廣泛,軍隊配備更為齊全。

只是清也僅僅只是繼承,幾乎沒有突破性的發展,在面對西方列強的高科技火器,清朝的火繩槍3分鐘才能發射一枚子彈,英軍的燧發槍1分鐘就能發射一枚子彈。

儘管至鴉片戰爭時全國裝備火槍的士兵佔40-50%,但是在西方軍隊面前卻相當不堪一擊。

所以清明的火器水平應該是清略勝於明,但是從突破來說,明朝開始以及發明火器,而清朝僅僅只是繼承,還是比較糟糕的繼承。


笑嘗歷史百態

對這個問題,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明朝的火器確實很發達,若是繼續發展下去,外國侵略者是不敢這麼欺負中國的。但是清朝早期為什麼不去繼續發展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對弓箭戰馬的迷信。明朝的火器很發達,但是滿清依然靠著戰馬弓箭贏得了天下。這就給了滿清統治者一個啟示,再厲害的火器,都是表面功夫,打仗還是需要傳統的騎兵衝鋒,還是需要正面硬抗。

第二個原因,清初統治者,骨子裡還是覺得自己是馬背上的民族,遊牧民族的傳統,就是騎馬射箭。這是他們的傳統,也是他們的驕傲,發展火器,豈不是說自己民族的戰爭方式是落後的?所以,不能大力發展。

第三個原因,清朝初期、中期的戰爭,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遇到的都不是強大先進的對手。沒有被火器打疼了,就會依然迷信自己的弓箭戰馬才是無敵的。比如1636年打朝鮮,戰勝。1685打沙俄,戰勝。1788打安南(今越南),戰勝。1788打廓爾喀(今尼泊爾),戰勝。

第四個原因,對內統治需要。歷來封建統治者,都害怕內亂。戰馬弓箭,不是普通農民造反能迅速駕馭的,除了後期的太平天國鬧大了,前期的小造反,清軍根本不害怕。但是一旦發展火器,一群只知道種地的農民,都可以很快學會火槍火炮,對清軍造成極大的傷害。所以為了統治需要,為了自己的騎兵優勢,也不願發展火器。

綜上所說,清初統治者是不想發展火器的,到了清末,四處捱打,才意識到自己的落後,但是這時候,已經晚了。


七追風

這個問題只有兩句,但兩句都有很大問題!

首先,明朝火器真的已經很厲害了嗎?

非也。

明朝火器的發展是經過漫長演變的,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期的自我革新階段和中後期的仿製超越階段。

我們看明朝火器厲害,無非是看明朝在中後期抗擊西方殖民者以及倭寇時,無論歷史書還是影視劇都是明朝火器碾壓侵略者,甚至在鄭成功收復臺灣的過程中鄭軍都大量使用火器最終擊敗了荷蘭殖民者。

問題來了,此時的明朝火器真的已經很厲害了嗎?凡事最怕比較,相對於前朝甚至明朝前期,此時的火器確實已經很厲害了。但是同時期的西方殖民者以西班牙和葡萄牙為代表,他們的火器水平已經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明朝中期以來,之所以火器的威力和射程都有了巨大提升,起源就是嘉靖年間發生在廣東的西草灣海戰,正是在這一次戰鬥中,明軍以強勢手段擊敗葡萄牙殖民者,繳獲了他們的火炮,但也深刻認識到敵人火器的威力,因此隨後廣東布政使上交火炮,稱為佛郎機,明朝開始了大量的仿造。因此我們才看到明朝後期的火器確實厲害,但是以偏概全說明朝整體火器厲害,是不對的。

再說明朝前期的火器,繼承自宋元時代的火器發展,明朝的火器再上一個臺階,火銃、火槍等火器在數量和質量上獲得一個進步,但是明朝的進步相對緩慢,和仿製之後的火器不可同日而語。


再說清朝康乾時期的火器發展情況。

縱觀清朝前期,火器一直是清軍的標配武器之一,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鴉片戰爭時期。說清朝不重視火器的,是看慣了影視劇上清軍八旗騎兵手握馬刀衝鋒的場面,以及歷史課本上英國使臣馬嘎爾尼訪問清朝遭到乾隆皇帝嘲諷以及武將福康安的奚落。

如果這些都說明清朝不重視火器,那麼有幾個問題需要重新思考:裝備大量火器的明軍投降清軍後,作為馬前卒他們為什麼放棄趁手的火器而要拿起不熟練的馬刀呢?面對城高牆厚,善於防守的明朝城池,清軍是如何拿下的呢?

所以真相就是,清軍不但裝備火器了,而且是大量裝備,特別是在前期消滅前朝反抗勢力(南明、臺灣鄭氏等)、打擊蒙古部落時,火器更是得到大規模使用。下面是一張清軍大戰噶爾丹的圖:

所以說清朝的火器運用還是很普遍的。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是由於影視劇的誤導,而是由於清朝不為人知的兵制。清朝除了我們熟知的八旗,還有數量龐大的綠營兵,和八旗講究騎射不同,綠營是由前朝舊部組成,以步兵為主,他們的武器主要是弓箭和火槍。又因為清朝幅員遼闊,因此北方綠營多有火槍火炮,而南方由於地形崎嶇、氣候潮溼,用弓箭反而更有優勢,所有造成清朝不用火器的錯覺。

不過雖然清軍使用火器規模很大也很頻繁,但是清朝統治者從內心而言還是沒有多大積極性的。要不是因為馬刀砍不開城牆,清軍是不想用火器的,歸根結底還是有以下幾個考量:

1、火器危險係數高

和弓弩相比,火器的走火問題時有發生,且彈藥也難以保存和運送,更要命的是火炮的問題,因為鑄造技術不過關,炸膛等問題始終沒有解決。每次打仗因火器操作不當造成的減員比打仗還多,所以很多時候,不到萬不得已,一般不會第一時間選擇火器;

2、內心恐懼和居安思危

熟悉了火器會不會忘記自己的騎射本領?清朝皇帝始終在考慮這個事情,所以他們不得不刻意去強調騎射的看家本領不能丟,每年的秋狩什麼的不亦樂乎。再就是任何軍隊都有可能造反,火器在他們手裡是殺敵利器,也可以是幹掉自己的傢伙,所以清朝皇帝一直在刻意壓制火器的進步。

所以到鴉片戰爭時,清軍使用的,仍然是二百多年前的大炮,左宗棠挖出明朝大炮,竟感嘆比自己的火器還要先進。

嗚呼!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靜Yes

在他們還沒壯大的時候,有學習過大明的火炮技術的,雖然造的不是很好,但也能湊合。他們騎兵很厲害,但大明當時的關寧鐵騎一樣牛逼,而且還配備了一種可以打三發的火銃。相當先進!只是這個可能技術失傳,他們沒有學習到,明朝亡國主要是自己內部的起義拖死了,消耗太多國力,才讓他們有了崛起的機會。後期清朝奪取了天下,沒有很多仗要打了,也就慢慢忽略了火器的發展。學識有限,歡迎指教!


三尺青鋒L

不用? 題主的意思是康熙打仗是“不用大炮用大刀”?如果你是康熙的話你會這麼做嗎? 江陰城牆是怎麼幹塌的知道嗎?清朝的火器製造水平 裝備數量 規模和普及率網上都有,可以查一下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