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湖書院:一座書院如何成了陵水新八景之一?

顺湖书院:一座书院如何成了陵水新八景之一?

乾隆《陵水縣誌》中的“新八景”之一“順湖夜讀”的畫面。陳耿翻拍

“十年課讀冀成功,夜雨西窗燭影紅。棫樸菁莪沾雅化,士林無地不春風。”清代乾隆《陵水縣誌》中,有好幾組“八景詩”和“新八景詩”,這首《順湖夜讀》是“新八景詩”中的一首,作者是曾日景。乾隆戊子年(1768年),他參加順天府(今北京)鄉試中舉,成為清代陵水縣的第一位舉人。曾日景可能是順湖書院走出去的優秀學子。

知縣顧芝建書院

乾隆十八年(1753年),江南長洲(江蘇蘇州)人氏顧芝赴任陵水知縣,目睹當地未有一家書院,慨嘆文教難興,於是率領一眾官吏捐款籌建“順湖書院”,以便教授陵水學子,振興當地教育。

從顧芝傳世的《建立順湖書院碑記》可知,他在來瓊任職之前,曾在廣東的雷州和封州為官達八年之久,每每想到進入清代以來瓊州“甲第寥寥,而萬、陵尤鄙陋”,心裡很是不安,而前朝的丘濬和海瑞風度猶存,尚可追憶,何況陵水明代就有陳初(永樂九年舉人)、曾忠(永樂十二年中舉)之輩科甲題名,更有廖紀官至吏部尚書,為何至今不再有一人呢?心想“人才不擇地而生,地運當有藉而靈”,迫切希望興盛文教,但一直未能實現。

顧芝當時還兼任萬州知州,1754年,他在今天的萬寧擴建了萬安書院,萬州人士無不歡欣鼓舞,但是顧芝內心卻很不安,對幕僚說他的實職是在陵水,“當必使之輝映左右而後快”。

於是,他和同僚率先捐出廉俸,發動紳士慷慨捐款,在縣城東門內興建順湖書院。書院於1755年夏天動工,1756年春天落成,總共花費白銀約二千兩,有講堂一間、上房五間、大門三間和南北書舍十八間,一切器用畢備。看見的人都說,規模宏大,學子們在裡面讀書完全足夠了。顧芝卻說,不是隻圖壯觀,還要延請名師,召集生徒,早晚講授經典,培養人才,讓丘濬、海瑞等先賢的風範長存……

顧芝之所以將書院命名為“順湖”,一是因循陵水的古稱“順潮縣”(漢武帝時所設),二是想與內地著名的鵝湖書院和白鹿洞書院暗中攀比。儘管書院現已不存,甚至當年他讓人鐫刻的這座石碑業已無跡可尋,但是,作為地方官,顧芝的一片苦心,天地可鑑。

書院建成12年後,曾日景考中舉人,倘若他曾在順湖讀書,應當是書院的第一位最大的受益者,且與順湖書院共同成長。

顺湖书院:一座书院如何成了陵水新八景之一?

順湖書院舊址,現在是陵水一家幼兒園的所在地。符宗瀚攝

瞿雲魁清賬捐錢

陵水歷任知縣對順湖書院都倍加關注。

乾隆二十八年,即1763年,時任縣令趙振鐸牽頭,發動縣裡的紳士捐銀一千一百兩,購置產業收租,以解決書院的日常開支經費。按當時陵水縣的慣例,一兩銀錢折價七百文錢,也就是打了七折,因此,趙振鐸等人所捐錢款實際超過了一千五百兩。

隨著時間推移,由於管理不善,有人侵吞了順湖書院的資產。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十月,廣東保昌縣丞瞿雲魁升任陵水知縣,次年,他便清理書院賬務,發現每年收到的租金僅有“五十八千九百四十文”,相當於白銀八十餘兩,而其餘的園地也都荒蕪。瞿雲魁查看書院所有地契後,悉數封存在縣衙,核計租金根本無法支付師生們的開支,便帶頭捐出廉俸,聘請名師前來上課,讓學子們得以在書院完成學業,使得“生徒濟濟,誦讀不輟”(《陵水縣誌·地輿志》瞿雲魁《新增八景》)。

瞿雲魁不但給順湖書院清了賬捐了款,還使書院成為陵水“新八景”之一。

原來,陵水此前的“八景”為“筆鋒吐秀”“雙女拱峙”“溟濤飛雪”“虛谷傳聲”“溫泉雲蒸”“清潭龍伏”“月中甘露”“木墩鎮流”,瞿雲魁重修《陵水縣誌》時,發現它們的蹤跡大多無法考證,而傳聞又都是牽強附會的說法,不足以採信,覺得可惜之餘,深感陵水勝景隨處可見,便選取了縣城周邊風景幽雅之處,新增了“八景”,分別是“北樓曉霽”“文塔晴暉”“古社春耕”“順湖夜讀”“山亭望海”“桐港漁燈”“南城晚市”“三昧晨鐘”。

當然,瞿雲魁也做了一組“新八景詩”,其中的《順湖夜讀》這般吟詠:“為效鵝湖訓,因懸絳帳高。諸生勤講學,午夜盡焚膏。片刻還宜惜,三餘敢憚勞?芸窗期努力,佇看鳳池毛。”可以想見當年順湖書院勤奮向學,珍惜光陰,深夜苦讀的場景。

星移斗轉,滄海桑田。位於陵水城內路的順湖書院舊址,因院舍幾乎坍塌,如今已全部拆除,周邊以居民樓為主,道路較為窄小。據瞭解,解放後順湖書院原址曾是陵城鎮城中中學的校區,現作為陵城鎮某幼兒園園區。幾經變化,被擠在居民生活區中的順湖書院遺址,依舊保留著書香的氣息,仍然是教學用地。

曾家三代美名留

本文開頭提到的曾日景,1768年中舉後,當過鹹安宮教習,任過河北保定縣知縣。按照封建社會的慣例,曾日景的祖父曾允俊和父親曾書因此被“貤贈”為“文林郎”。祖孫三代都是有故事的人,在縣誌中均有傳略。

曾家祖孫的老家在陵水亮一圖,今萬寧禮紀鎮貢舉村一帶,後世將村名改為“貢舉”,望文生義,先世定是出過貢生和舉人。史實正是如此。

貢生曾允俊天性純和,一門和睦,其文章人品,更是備受當地讀書人推崇,可惜十年寒窗,三次鄉試都名落孫山。但是科場失意並未讓曾允俊心灰意冷,而是一如既往地樂善好施,熱心公益。乾隆元年(1736年),曾允俊被薦舉為“孝廉方正”,《瓊州府志》對此也有記載。

“孝廉方正科”是清朝特設的科舉科目,依據漢代的“孝廉”“賢良方正”科目,合為一科。雍正元年(1723年),頒詔直隸省各府、州、縣、衛,薦舉孝廉方正之士,賜六品章服,以備召用;隨後浙江、直隸、福建、廣西各薦舉二人,用為知縣,年五十五以上者用為知州,並規定以後每逢皇帝即位就薦舉一次。

曾允俊的長子曾書,自幼就穎異過人,其父便請名師教子。曾書也很勤勉,“文日以進”。乾隆辛酉年(1741年)就成為拔貢,參加過廷試,然後在太學讀書,深得時任國子監大司成孫嘉淦(山西進士,1683—1753)所器重。

然而,曾書與父親曾允俊一樣,科考之路充滿坎坷——每次考試都是冠軍,但是每三年一次的鄉試都折戟沉沙,幾番下來,曾書便無意科場,返鄉建起一座“私立學校”——清源亭,以教書為業。曾書門下生徒眾多,參加各類考試皆名列前茅。他教書講究先敦睦人倫,後講解經典含義。

曾書還曾經在順湖書院掌教長達八年之久,在此期間,其長子曾日景極有可能也在順湖讀書。

曾書後來還出任了廣東肇慶府開建縣教諭,鑑於他勤於教書,獎罰分明,頗有政績,廣東學使翁方綱和肇慶知府戴汝槐打算極力向上級舉薦他,曾書卻以病乞歸,無心仕途。

乾隆《陵水縣誌》收錄了曾書的一首長詩《勸順湖諸生勤學》,如今讀來,其諄諄教導之心尚能體察:“青銅本非鏡,冶鑄須磨瑩。蕩盡雲間黑,皎皎似日明。邪正俱可見,妍媸無弗呈。苟不勤拂拭,塵垢已微生。而況人之性,智愚無定言。學焉乃知道,不學心自盲。嘉餚雖在列,咀嚼識和羹。高山切仰止,階級以漸嶸。豈是聖賢業,鹵莽可有成?功期十年足,讀須萬卷經。凡事皆忌滿,腹笥獨喜盈。上下千百載,庶幾或令名。謂爾如不信,何以鏡常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