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當貧困戶把老人趕出家門,扶貧吊高胃口是否導致精神懶惰?

為當貧困戶把老人趕出家門,扶貧吊高胃口是否導致精神懶惰?

最近,有媒體在貧困地區調查發現了一種奇葩現象:

為享受貧困戶待遇,一些非貧困家庭想出父母和子女分戶的招數。分戶後,子女大都身體狀況好,有勞動能力;而缺少收入來源的老人符合貧困戶條件,便可享受政策照顧。這種分戶現象或是老人主動要求,或是子女惡意為之,最後鬧出了“財產給兒女、債務歸父母、老人交政府”的奇觀。

為當貧困戶把老人趕出家門,扶貧吊高胃口是否導致精神懶惰?

蜂擁而來的分戶潮,使得一些地方的貧困戶數明顯激增。比如,在東北某鄉,精準識別前貧困戶數只有約5500戶,2017年當地完成精準識別之後,戶數增加上千戶。其中一大半,就是分戶而來。

貧困帽,本是人人都不想要的東西,如今卻在一部分人那裡成了搶手貨,為啥?說一千道一萬,還是一個“利”字。

這些年,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各地都下了大力氣、各級領導都簽下“軍令狀”,千方百計幫貧困戶脫貧,並提出了不少傾斜政策。例如,原來新農合報銷比例不高,現在很多貧困縣給貧困戶提高報銷比例,有的還可先診療後付費;個別地方貧困戶孩子上大學,地方政府還給獎勵。種種針對貧困戶的好政策,讓少數非貧困戶產生了不平衡心理,刺激其弄虛作假佔便宜。

為當貧困戶把老人趕出家門,扶貧吊高胃口是否導致精神懶惰?

除了上述的分戶,還有想方設法隱瞞實際收入的。

曾經就有一位家長囑託自家孩子“別說咱家有電腦,說沒有政府就給買。”還有不少已享受低保待遇的農戶,擔心自己在入戶識別時因收入高被取消資格,因而三番五次找政府要求降低自己的識別分數。

為當貧困戶把老人趕出家門,扶貧吊高胃口是否導致精神懶惰?

當然,這些人之所以能成功鑽空子,也與我們對貧困戶識別不精準等因素有關。比如目前識別貧困戶的標準,綜合考慮吃、穿、醫療、教育、住房等多方面因素。但由於是以戶籍為參考單位、以家庭常住人口來測算,這就為分戶爭貧等歪招留出了口子。

識別不精準,精準扶貧也難精準。很多基層扶貧幹部反映,因為識別對象有誤,國家資金和政策的好鋼沒法用在刀刃上。在接下來的工作中,要杜絕這樣的荒唐行為,把好事辦出好效果,還需補上制度漏洞、把握扶貧標準。

為當貧困戶把老人趕出家門,扶貧吊高胃口是否導致精神懶惰?

比如,將子女的贍養因素加進來綜合考慮。比如,發揮村民評議和監督的作用,充分調動廣大群眾在精準識別過程中的參與性。對於是否存在分戶爭貧、隱瞞收入、拒不摘帽等現象,周圍群眾最瞭解。

除了在識別扶貧對象方面要精準,在扶貧標準的把握上也要精準。具體而言,就是既不弔高胃口,也不能降低標準。在現實中,有些地區急於求成,在扶貧過程中把義務教育有保障,理解為貧困戶的家庭成員“上什麼學都不花錢”;把基本醫療有保障,理解為全家人“看什麼病都免費”;把安全住房有保障,理解為“貧困戶就該住大房住好房”……這種人為拔高的扶貧標準,顯然大失偏頗。

總而言之,只有立足實際、把握好度,才能最大限度激發起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爭當貧困戶的奇葩現象也才能少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